旗下微信矩阵:

苹果防不胜防

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如今的苹果依然是那个最赚钱的公司,但似乎正在失去它的往日光环。
2024-09-20 16:05 · 微信公众号:锌产业  山竹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里,科技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儿:

*件大事儿是苹果和华为的隔空较量——苹果的iPhone 16和华为的Mate XT同天发布,让平静许久的手机圈,泛起了一些涟漪。

另一件大事儿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OpenAI草莓大模型的发布。

说起来,两件大事儿都与苹果有关,也都在给苹果压力:

华为三折叠机的亮相,仿佛是在提醒苹果,该在硬件创新上再努努力了;

OpenAI的草莓大模型o1,则更是掐中了苹果当下在AI上的命门,仿佛在提醒苹果,再不在AI上做点什么,苹果的闭环生态就不得不接受OpenAI的硬植入了。

也是在这时,硅谷开始热议“创始人模式”,库克和乔布斯的对比也再次被提及。

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如今的苹果依然是那个*钱的公司,但似乎正在失去它的往日光环

01 

苹果折叠机的狼来了

苹果上不上折叠机?

早在苹果发布Vision Pro之前,网上就已经出现各种猜测。

专利方面,从2018年苹果获得的具有柔性铰链的可折叠iPhone设计专利,到2024年7月苹果获得的“带有光学角度传感器的电动设备”专利,苹果就折叠屏申请的专利从未断过,算起来已有超百项。

行业预测方面,苹果两位知名“预言家”——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和彭博社记者Mark Gurman都曾给出过相关预测。

郭明錤曾指出,苹果正在开发20.3寸可折叠MacBook,目标是在2027年发布;

Mark Gurman曾表示,苹果正在研发一款双屏幕、可折叠的MacBook/iPad混合体产品。

近日最激进的预测,则是海通国际证券分析师Jeff Pu在今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给出的预测:

苹果将于2025年底开始量产20.3寸可折叠设备,在2026年底推出可折叠iPhone

至于苹果究竟何时会发自己的折叠机,苹果一直没有什么官方消息放出,倒是除苹果之外的其它主流手机厂商均推出了自己的折叠手机,并已经普遍进化到了第3-4代。

这其中,尤以三星和华为最为激进。

三星继续以折叠机开创者的姿态,今年7月在法国卢浮宫发布了,尽显奢华。

华为则是选在与苹果秋发同一天,发布内部历时五年研发的三折叠手机。

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形容这款产品为“大家都想得到,但做不出来的产品。”

他还特别提到,“我们一直有个梦想,将华为的平板装进口袋里,今天终于实现了。”

实际上,早在华为三折叠手机发布之前,这款手机就已经在9月7日开启预售,并以风卷残云的势头席卷了整个科技圈。

截至9月10日华为召开发布会时,这款手机在华为官方商城已有超过400万人预约,官方售价2万元左右的华为Mate XT,如今在二手平台上已经炒到了10万元+,网上也一度传出“全民黄牛”、“买到就是赚到”的传言。

折叠机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首先,作为曾将折叠机作为主力机使用长达四年的我自己,就亲身体验而言,再次换回直板机时,并没有任何不适,也没有传说中使用折叠机后就再也回不去的感觉。

其次,从市场出货量来看,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给出的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折叠机出货量预计仅有1590万部

相较于全球10亿+规模的智能手机市场,千万出货量的折叠机仍属小众。

至于华为这次发布的三折叠手机,三星早在2022年的美国CES上,就曾展示过多款类似的概念机,华为这次抢先量产,一方面得以与苹果争锋,另一方面则是在重返手机市场后,要在高端,乃至超高端智能手机市场打出名头

相较而言,苹果这次发布的iPhone 16系列*的更新除了换上了A18系列芯片外,就是增加了实体的「相机控制」触控按键,有点小米14 Ultra影视套装的既视感。

这就使得,在友商颇具视觉震撼的三折叠机型对比之下,苹果在硬件上这样的升级略显平庸。

郭明錤甚至在9月16日的报告中指出,iPhone 16系列首周末预购销量约3700万台,对比2023年同期的iPhone 15系列下降约12.7%,低于苹果预期。

虽然折叠机至今仍非主流,但没有折叠机的苹果,在新一代iPhone没有拿得出手的硬件更新的今年,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02

缺失的大模型光环

在今年6月的WWDC 2024上,苹果高调官宣了苹果的人工智能技术——Apple Intelligence,一并官宣的还有与OpenAI的合作——将GPT-4o集成到了Siri中。

在此之前,由于谷歌与三星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的成效,行业中一直认为,由于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落后局面,苹果或将在WWDC 2024上宣布与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达成世纪和解。

然而,在OpenAI的截胡下,苹果与谷歌的世纪和解并未如愿达成。

倒是在时隔三个月后的苹果秋季发布会上,当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Craig再次介绍Apple Intelligence、特别提到Visual Intelligence时,Craig指出,“借助Apple Intelligence,iPhone 16可以通过谷歌的搜图功能来实现对看到的自行车实时搜索、甚至线上购买。”

这是苹果和谷歌的一次隔空互动,,也是苹果手机对于我们现在俗称的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之一。

而作为苹果*款原生搭载Apple Intelligence的手机,苹果这次展示的大模型相关技术与三个月前*的不同,也是基于iPhone 16这颗实体相机控制触控按键的视觉智能,也就是实时搜图功能。

这样挤牙膏式的功能升级,与三天后OpenAI祭出的大招——草莓大模型一作比较,就显得有些不够看。

OpenAI当家人奥特曼不愧为是营销大师,每次产品发布都很会挑时候,上一次GPT-4o发布是强狙谷歌,这一次则是挑在华为、苹果两大手机巨头掰手腕时,推出了自家大模型升级产品——OpenAI o1。

而OpenAI o1,正是行业中传闻已久的草莓大模型。

关于OpenAI o1,在OpenAI官方解释中,称是为大模型加入了思维链、赋予了"慢思考"能力——花更多时间思考后给出答案

认知心理学之父Daniel Kahneman(很遗憾,Daniel在2024年3月去世了)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将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分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用于快思考,快速、无意识地回答简单的逻辑和计算问题;

「系统2」用于慢思考,集中注意力思考并回答复杂的逻辑或计算问题。

奥特曼和他的团队一定对心理学有所研究,借鉴了人类大脑的慢思考能力,为OpenAI o1赋予了更拟人的「系统2」。

具体而言,OpenAI更擅长复杂的推理,解决数学、编码、科学领域问题,像是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解题能力,官方称o1已经接近理科博士生。

数学家陶哲轩提前拿到了OpenAI o1,经过一系列测试后,他认为,“OpenAI o1的能力接近不称职的研究生,再经过一两次迭代就能达到‘有能力的研究生’水准了。”

不过,OpenAI官方也直言,目前o1还不具备ChatGPT很多实用型功能,例如从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检索、图片检索等。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次OpenAI是为科研人员发布了一个大模型版本。

如果说还有什么其它作用的话,那应该是再次将大模型的泡沫吹了起来。

奥特曼在近日接受媒体访谈时就指出,“我们认为o1模型发布给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是,AI发展不仅没有放缓,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

被视为更强调推理的“推理大模型”o1,某种意义上为一直鼓吹通用计算更擅长AI推理的英特尔带来了一个福音,但却为苹果带来了些许打击。

相较之下,苹果在发布会上展示的Apple Intelligence能力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除了视觉智能+相机按键部分的功能演示,其它功能更像是直接从WWDC 2024上照搬而来。

更重要的是,本该是*原生搭载苹果“大模型”的手机,却依然成了期货,国内要想在iPhone 16上用上大模型,依然需要再等一年

上一次,OpenAI卡点发布GPT-4o,成了苹果WWDC 2024发布会上,苹果系统最重要的更新;

这一次,OpenAI再次卡点发布OpenAI o1,成了苹果秋季发布会上,iPhone 16平庸的见证。

03 

库克不是创始人

Y Combinator(简称YC)成立于2005年,是硅谷最著名的孵化器,曾孵化出Dropbox、Airbnb、Stripe、Reddit等明星团队,如今OpenAI的当家人正是YC曾经的总裁。

据锌产业了解,在本月YC的一次活动上,官方请来了全球民宿巨头Airbnb当家人Brian Chesky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随着Airbnb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人建议Chesky“雇佣优秀的员工,给他们足够自由的空间开展工作,”说白了,就是雇佣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

Chesky很听劝,也确实这样做了,然而,结果事与愿违。

Chesky发现,他越是不亲力亲为,等到被卷入问题中时,反而需要花费更多工作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YC联合创始人Paul Graham后来将这一问题总结为「创始人模式」与「管理者模式」之间的差异。

“即便是硅谷,大部分人认为创业团队规模扩大后就需要转变由职业经理人操盘的管理者模式,但如果是职业经理人,掌握的往往是如何经营一家你没有创立的公司。

有些事情创始人能做,职业经理人却不能做,创始人模式往往是一家公司逆流而上的*模式。”

在YC这次活动中,一再被提及的是苹果的范例,曾经的苹果在“斯卡利时期”几经坎坷、差点翻船,直到重新请回乔布斯才逆转颓势,也让苹果成了如今全球*钱的公司之一。

面对如今硅谷对创始人模式的重新思考,以及逐渐走向平庸的苹果,库克开始经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锌产业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