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光伏企业过剩产能大限逼近 迁移战遇融资短板

经济上升期,利益驱使企业产能迅速扩张,而在经济不景气时,迅速释放的产能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2010-08-06 13:37 · 英才杂志  徐建凤   
   
  经济上升期,利益驱使企业产能迅速扩张,而在经济不景气时,迅速释放的产能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2010年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公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不仅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早在去年,10部委就曾点名这些行业需严控产能过剩。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上游,在经过2008年产能的高速增长和利润到顶之后,迅速掉进了下降通道,因产能过剩和国际需求缩减带来了收益率的大幅度下调。短短两年的时间,毛利率由之前的300%降至目前的不足10%。
  市场需求的萎缩,使得光伏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以保全利润,比如向产业下游转移——很多光伏企业介入国外光伏电站,而这一产业链的延伸,能为光伏企业贡献25%的毛利率。
  随着国内光伏电价补贴政策预期临近,光伏企业从上游原料多晶硅转移至终端客户市场的趋势更加明显。现在,国内光伏企业,一边要挪出资金和精力争夺政府补贴正在弱化的欧美市场,一边还忙于抢占国内光伏电站先机。
  跟光伏市场主要在国外不同,钢铁、电解铝和氧化铝市场主要在国内,但国内需求已经饱和,无力消化目前的产能,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更是雪上加霜。在“关停、限产、抑制、整合”等词汇的伴随下,这些企业开始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产能,而这些新兴经济体正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招商引资,吸引海外投资,中国企业则充当起了当年外商的角色。
  虽然政府多次下发文件抑制产能过剩,但中国企业却不再是简单的接受政府关停的安排,而是更懂得利用市场竞争优势,优化商业模式,打造完整产业链条。这是中国企业的一种进步。
  此外,中国企业已经在思考从低附加值产业链条向具有技术含量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条转型。包括光伏产业、钢铁产业等在内的诸多产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出卖低人工成本和资源,企业正在逐步从简单的粗加工往更高的产业链条拓展。
  当前,中国公司正在向跨国公司转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重视运用国际市场规律规避国际市场政策风险。而具有远见的企业,已经考虑从简单的产品输出变为在当地直接建厂生产。
  光伏企业集体染指光伏电站
  多晶硅热潮消退,国内光伏企业开始集体“染指”光伏电站。
  无论是江西赛维、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等民营企业,还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和中国华能集团(以下简称华能)等国有企业,都对光伏电站产生了浓厚兴趣。
  5月25日,由华能投资的中国*、亚洲*的太阳能光伏试验示范电站项目——昆明石林166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一期20兆瓦投产仪式在石林举行;5月21日,力诺集团在日喀则10MW光伏发电项目破土动工;3月19日,中国国电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西藏*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在羊八井镇开工建设。
  与当初企业为追逐高额利润,一窝蜂上马多晶硅生产线有些不同,在国内建光伏电站并不能在利润表上立竿见影的体现出来。
  “国内不同于国外,不是完全的市场化,一部分企业热衷光伏电站的目的是先把‘坑’占下来,等出了政策之后再开始建设。”中盛光电总裁佘海峰用“占坑等政策”来比喻光伏企业开始扎堆光伏电站的动机。
  与大多数刚刚嗅到光伏产业链终端市场“利润”的企业不同,中盛光电可谓是“先行一步”。在建设初期,中盛光电就定位终端一体化,这在当时少有企业提及,佘海峰坦言是被“市场所逼”——中盛光电进入光伏市场的时候,资金的匮乏使得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起规模化的硅料厂,与先入者抗衡。
  “公司分析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后,发现终端的利润在不断增加。而定位在终端一体化,既能利用国内光伏产业中上游的供货优势,又能规避跟国内企业同业竞争。”佘海峰说,不管将来市场走势是趋平,还是进行行业洗牌,只要离终端市场近,定位终端产品及其服务(包括研发战略、市场战略和系统集成),公司就占据了高地。
  大限逼近
  伴随着多晶硅产能过剩的是光伏产业链盈利环节的下移。“当前硅料仅10%左右的毛利。而电站建设利润率约25%,如果按照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公司成本计算,利润率可以达到30%。”佘海峰说。
  不难理解,光伏企业集体染指光伏电站的缘由。
  对于中国企业长期游离在制造业环节这一现状,佘海峰叹了口气,“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一体化的公司*钱,要么做上游一体化,要么就做终端一体化。”
  作为全球光伏市场主战场的欧洲,其光伏价格补贴下调大限逼近,给海外光伏企业罩上了一层阴影。2010年7月,德国实施光伏补贴新政,与之前的政策相比,新政策对屋顶太阳能和地面太阳能的电价补助分别下调16%和15%。除德国外,法国、意大利等国也有下调意向或行动。
  而中国是全球光伏市场*的上游供货商,仅江苏地区光伏企业在全球所占份额就已经达到一半,且江苏地区企业产能90%用于出口,其中的50%销往欧洲。当前,市场在海外的光伏企业都忙于赶在新补贴政策出台前,完成光伏电站并网。因为,新政之前并网的电站是按照以前的补贴政策实施,并且20年不变,具有立法保护,补贴下调针对的是新建的光伏电站。
  目前来看,佘海峰认为即使德国市场补贴下调幅度较大,其补贴力度也不小,况且其它还未下调的市场也能弥补德国市场的空缺。“太阳能投资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投资,可以把20年的现金流非常清晰的做出来。”
  “下游要做强做大,就必须进军系统业务,做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商业模式的突破,需要资本、时间和人力的统一。”对于中盛光电来说,现在*的问题是资本的短缺,佘海峰说。
  融资短板
  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瓶颈,即融资。
  “中国的商业银行不做长期项目,企业没有办法从国内银行拿到贷款。因此,融资只能在欧洲进行,但是当前的问题在于整个欧洲的信用危机,使得欧洲的银行不愿意放钱。”佘海峰告诉《英才》记者,在欧洲融资,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一些成功案例,提升可融资能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对于风险投资,欧洲的光伏产业可以算是“敬而远之”,欧洲政府认为补贴应该给真正在可再生能源做贡献的企业,而风险投资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电站之后再高价卖掉赚取收益,没有达到政府补贴的目的。
  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有意向出台政策规避风险投资。比如,将租地建电站改成买地建电站,而光伏电站的寿命只有20-25年,且欧洲土地不增值,租下来的成本要远远比买下来的成本低。
  “德国就有类似这样的政策取向,但是还不明确。”佘海峰说。不过,欧洲国家虽然规避风险投资涉足光伏产业,却对能源基金情有独钟,中盛光电德国电站的合作伙伴wattner,就是一个能源类基金。在企业还不具备融资能力的时候,与能源基金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上市融资对佘海峰而言,曾是一段痛苦的回忆。实际上,中盛光电一直在做上市准备,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现在应该已经是纳斯达克市场中的一员了。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上市启动会都召开完毕的中盛光电融资希望落空的同时,还大伤元气。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英才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