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国创新者成“不识时务”:山寨微创新浅抄袭 难成事

伟大的创新往往并非出现于大公司,而更可能是从某个实验室、车库中产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一个优秀的创意就能迸发出巨大的价值。
2012-06-03 10:56 · 创业邦  郑江波   
   

  微创新,浅抄袭,难成事

  在《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柯达没有发明Instagram?结论很简单,伟大的创新往往并非出现于大公司,而更可能是从某个实验室、车库中产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一个优秀的创意就能迸发出巨大的价值。“一个很小的团队就可以做创新了,不要考虑那么多商业的因素,就想着对自己有用就好了,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郭秉鑫说,这是他能做出Talkbox的原因,但是对国内的创业者而言,有多少人能不考虑商业利益呢?如果小的创业者不创新,中国的创新又从何而来呢?

  以下是一段摘自微博的对话,对话双方分别是游戏的产品经理和技术员:

  产品经理:帮忙做个功能?

  技术员:哪个游戏有?

  产品经理:没有,新的。

  技术员:麻烦,新的创意,策划,数值,美术,*,各种契合很难,而且一定很多问题,很多bug,等你好不容易弄好了,人家直接抄过去,多恶心啊,创新都是二逼!

  《捕鱼达人》是国内少有的在AppStore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创游戏,虽然也存在参照对象,但是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加入内置付费等设计,需要许多对产品再定义的过程。“现在手游市场有100多款和《捕鱼达人》同类的游戏,很多存在直接照抄的现象,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陈昊芝对《创业邦》记者说。

  《捕鱼达人》去年4月11号在AppStore上线,5月开始推广,紧接着便在Android上出现了一款完全相同的捕鱼游戏,包括游戏名称、Logo都完全一样,直到现在,这款产品还在推广。陈昊芝也曾试图和那些山寨者讲道理,但往往得到的回复是:“你没有资格说我们,你也是抄街机的。”这种状况让陈昊芝很无奈,有口难辩,山寨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一种权利。

  随着腾讯抄袭网易客户端一事热炒,企鹅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青岛的一个小孩做了一个页游,产品在测试期间遭到了腾讯的山寨,那个小孩向我哭诉,腾讯的那个产品收入很好,自己的产品还没有被人知道。”陈昊芝说,在美国,巨头习惯收购,而中国习惯抄袭,“上行下效,当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以抄袭为己任的时候,创业公司还会觉得抄袭可耻吗?他们会觉得这是成功的捷径。”

  《水果忍者》同样是一款AppStore上的精品游戏,自然逃不过国内游戏山寨者的快手,基于切水果的这种游戏模式,中国不仅出现了切蔬菜、切手机、还出现了切人。“我们不怕山寨,我们有*的团队,每一个游戏画面都有深刻的产品哲学,这是山寨者抄不到的。”《水果忍者》创始人如此回应对中国山寨的看法。

  “抄作业也分理解着抄,和完全照抄,微信是会抄的,不然也不可能有今天。”郭秉鑫说,会抄的概念在中国常常被解释为“微创新”和“本土化”,就微信这一款产品而言,虽然遭到了众多非议,但是的确给用户提供了良好了用户体验。产品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一直是互联网业内热议的话题,腾讯虽然拥有最强的渠道,但是最后真正留住用户,还是靠产品。

  Zaker和图钉分别是Flipboard和Instagram的中国借鉴者,之所以没有用山寨者,是因为仅仅抄袭外在形式很难说是山寨。

  Zaker的背景公司是读览天下,主要做数字化的发型平台,从2006年至今,在阅读方面有很深的积累,对内容的理解是其核心优势。“阅读的呈现和挖掘是我们之前做过的,这是我们和国内其他类Flipboard应用的区别。”Zaker副总裁屈辰晨说,在2009年,读览天下就曾试做过一款名为“读读宝”的软件,希望可以做碎片化的文章呈现,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比较好的呈现方式,Flipboard出现之后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Zaker便借鉴了这种表现形式。

  “Flipboard从基本的模式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呈现方式的框架,但是从更深层的中国读者本土化问题上,在产品的细节演进上,是整个产品更核心的东西。”屈辰晨说,这就和跟与人学武一样,一开始都要学人家的套路,但是最后如果想要成为大侠,必须要融会贯通、自成一家。Flipboard创始人前不久来到中国,打算进军中国市场,在一次公开会议中说:“我们的技术模式很棒,只要将本土优质的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本土化的产品。”

  但是屈辰晨并不这样理解,美国公司有着技术上的优势,但是中国公司可以勤能补拙,通过不断的试错、调整,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来完善产品,“我们当初学了人家,我们不回避,但是我们现在努力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屈辰晨说,如果国内的一家创业五、六年的公司,一直坚持阅读这件事,还不能打败一个外来的和尚,要么说明团队真不行,要么说明中国已经没有阅读用户了。现在Zaker已经不会盯着Flipboard了,拥有一定的用户群后,他们开始根据现有用户的反馈进行产品的改进,并且在判断上趋于理性,有节奏的按照市场布置战略,并将在Zaker的基础上延伸出新产品。

  图钉的情况和Zaker很相似,图钉在2008年就成立了,属于一家欧洲公司的上海子公司,其产品则是欧洲产品的汉化版本,这家欧洲公司的产品很早便提出基于LBS的内容分享的理念,却一直苦于无法抓用用户,Instagram的出现为其解决了这一难题——借鉴Instagram的滤镜功能,“过去我们的产品苦于没有高质量的内容,而无法实现社区的强关系,加入滤镜功能后解决了这方面的缺失。”图钉大中华区副总裁杨剑凌说,用图钉的滤镜拍出的照片往往具有风格化、艺术化的感觉,因此图钉的用户群和豆瓣一样,以文艺青年和“小清新”为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本土化创新是否可以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不管是Zaker还是图钉,他们即便是有思考的借鉴,具有独立的市场发展战略,但在市场并不确定,用户量没有达到*优势的时候,谈成功都还为时过早。近些年,远一点可以追溯到团购和签到,近一点则是Pinterest、Path和Instagram,这些国外的成功模式在国内都不乏山寨者,这种现象被笑称为“C2C”模式,即CopytoChina。

  “投资者青睐已经被国外验证的模式,是山寨成风的另一诱因。”陈昊芝说,投资人中有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式:华尔街大佬都看中的项目,没有不投的道理。这又是变相的一种“拿来主义”,从创业到投资,中国互联网业充斥着“拿来主义”。事实上,即便是巨头山寨的产品,在拥有强大的资金和推广资源的支持下,也没能在中国复制另一个成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往往具有本土化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人口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所量身定制的,并非放诸四海皆准的黄金法则。

  以Instagram为例,说穿了只是一个简单的照片分享理念,但是山寨者们需要自问,在中国有多少用户具有分享图片的品味,“我们到现在只有600万用户,因为在中国懂得欣赏图片,分享图片的人太少了。”杨剑凌说,图钉未来的发展只能寄希望于经济增长,中国的用户具有更“小资”的生活情趣,而这对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难道不是镜花水月般的等待吗?签到又是另一个例子,现在国内的类Foursquare应用,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中国公司见到美国的模式就抄,就觉得好,最终抄也抄不到精髓,抄的太盲目了,很多人就是为了拿融资,这样是不会有创新的。”郭秉鑫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