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冷笑话创始人伊光旭:虎口拔牙爱好者 草根名博奋斗记

听说眼前这位就是“冷笑话精选”的博主时,对方会“哦”一声作恍然大悟状,表示久仰大名,之后忍不住跑过来三言两语介绍自己的产品,再报上自己运作“官微”的困惑,与伊光旭探讨一番。此时这位1986年出生、个子不高的福建男生,人气比美女还高。
2013-01-09 16:29 · 创业邦     
   

  “有时候你得死马当活马医。”伊光旭说,“很多牛人在大学时候*没闲着,脑子比较活络,大一大二的时候很不合群,容易被人看不起,大四时*牛逼。”

  但这个牛人在大四时读不下去了,退学后一门心思找创业灵感。他考虑过卖杂粮,但“做传统生意还得找家人出钱,唉,算了”。除了读人物传记还要读《商界》,里面的文章,甚至一大串边边角角貌似不靠谱的广告,他都读得很细,“那些也都是潜在的创业机会嘛。”

  2008年,他做了一家类似于“趣玩网”的创意类网站。在当时,他的初衷与现在诸位创业者在微博上的诉求一样,想找个社交平台帮导流量,“忽悠点儿人过来”。

  在豆瓣上,他先观察那些小组里面究竟谁在发帖,发什么帖,积极回复的有谁;然后是小组主题,哪些小组比较吸引人,哪些小组听上去不错实际上没那么高活跃度。依照他的“竞争不激烈”原则,他开的小组在3个月之内就有了十几万用户。

  “这也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是全职在做,而那些组长每一个都是兼职玩儿的。我天天都在琢磨,人家一个月琢磨一次。”伊光旭说。

  豆瓣小组越玩越大,比自己那个网站还火爆。有人找他来打广告,他脑子一热:这事儿竟然还能挣钱。这想法持续了一两分钟,他马上冷静下来,因为对方给的钱不多,一条广告只有1000块,还不够他一个月房租费。当然,最后他还是接下了广告。

  其实伊光旭对豆瓣并不满意。“豆瓣其实发展很慢,因为它和组长的关系是有些对立的。号称有一亿用户,其实活跃用户不多,我都计算过的。大部分人上去看还是看他的影评、书评、听音乐。小组不好玩儿,一天的发帖量才两三页。它的社区不开放,思想不开放,你都没办法找它投诉,只有发邮件,然后它会用一个比政府还官方的口吻回复你,几乎没有服务。没有服务还能叫社区吗?”

  很快,他发现了新浪微博,觉得很惊喜:生态结构比较完整,能够找到名人,有中坚力量,这就意味着有社会舆论观点。另一个吸引点是,新浪博客上,韩寒的点击量一天能有百万,评论只有几十条,再看微博上,一篇文章哪怕只有200个转发,但是却有100个评论。当时来看,这种传播性近乎于逆天。

  “这可能又是一个能够施展我这点儿小能力、小技巧的地方。”他这样想。2009年10月注册之后,他观察了两个月,心情有一点失落,因为发现用户并不多,或许是因为需要内测邀请码,或许是因为微博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中国互联网——这正是他担忧的。他想起几年前在杂志上看过的一篇文章,文中说Twitter最让人震惊的地方就是,它会颠覆新闻的报道,信息发布速度极快,作者还预测,中国也会有Twitter,但政府管制势必会成为问题。

  伊光旭也清楚,王兴的“饭否”在中国曾被关掉。王兴也是福建人,和熊俊都来自龙岩。在“厦门江湖”中,大家也谈论过王兴。“王兴骨子里是非常西化的,他希望能做一件事情做到很大,希望建立规则。但是在中国的这种情况下,只有完善的规则,靠用户的自我约束力,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熊俊说。

  有人在唱衰微博,说它上面99%都是负面情绪,早晚被和谐掉。伊光旭反而有了斗志。“你们都唱衰,我就玩儿嘛,也没有什么损失,大部分东西都是看衰了之后才有更大的机会。”这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清楚,几个账号火了,伊光旭做内容,等人来转发、评价、打广告、求合作、求投资。

  几年后伊光旭总结:“在我创业过程中,*的挑战是对于一个市场不确定性的预期和判断。我不能确认这个平台能不能起来,但我又得把全部精力放上去,可能99%的人都不看好,而且它还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现在我得说,我很幸运,感谢微博。”

  最近情况又变了,联系伊光旭*用微信,因为他又把时间泡在微信上了。“微博就是一个大酒家,你要请客的时候才需要,注意讲话、注意着装,一会儿可能要拍照,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微信是一个小圈子,是一个家常菜,你每天都需要。”伊光旭说。

  *次看到微信时,他就直接找到了亮点:插件,这玩意里面可以添加或删除功能,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平台的活跃度。伊光旭觉得腾讯的确是互联网行业的大玩家,用户现在用QQ主要是为了传文件和截屏,这两个功能是顶梁柱。理论上看,腾讯为微信之后的发展留了太多伏笔。

  “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产品,是一个懂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人做的产品。我观察了没多久,马上跳进去做了。”他说。

  当初伊光旭回到厦门的时候,大家也会暗自猜测,他的生意能做多久。“文胜聊过他对光旭当时生意的看法,”熊俊爆料,“他一直也在想,光旭的生意能不能做大,微博能不能让它成为一个传媒。文胜投资草根,希望赚钱,但他更看中格局,他非常希望投资的项目可以有几亿用户,有很大的影响力,成为某个平台上*的传播平台。必须是*的。”

  现在大家理解了:这小子的确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平台。

  “四不像”的飞博

  如同当初陪伴微博成长一样,伊光旭又要跟随微信的战略进行调整了。他的产品类似于一个站点,飞博内部把它叫做“手机报”。“是不是该起个酷一点、高深一点的名字?“智能引擎”怎么样?”他自己也拿不准,反过来询问朋友。

  在南京时,伊光旭是光杆司令;到了厦门,他的一系列账号“已经不是一人在发”;现在创立了飞博,公司化运作,共有70多个同事,有20位编辑,还有一大堆做营销和销售的同事。手里的账号有几十个,有一线号码,也有各个细分领域的,“先占上地方”,还有目前并不红的潜力股。这些账号已经形成了梯队。

  飞博的首要任务是,将“发微博”这件事情批量化生产。伊光旭重视面试,起码每个新同事他都要见一见。能轻松玩转微博的人的特点是:“思路不要太禁锢、不能被大学毒害太深,脑子要稍微好用一点,要有一定的反应速度,一定的网络感觉,平时也得看点儿书。”

  飞博的编辑队伍会分为几个小团队,团队*会轮换制,下面同事有不满就可以提出轮值。换了leader,团队也可以按照新领导的旨意来改名字。“做了老大,就想自立山头嘛!”

  帮企业做微博营销也是飞博的业务之一,而且会延伸到活动策划环节,报价是4A公司的十分之一。“你看有些大品牌发动公关公司、4A公司一起做,最后弄出一个视频放在微博上,互动才几千个,这案子花了三五百万元!我们三五十万就行,能达到它们5倍~10倍的效果。”他自己是公司的大销售。他有一些来自文化圈的朋友,也喜欢和企业家维护些关系,顺便在社交平台上晒晒合照。

  飞博这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2012年初接受《创业邦》采访时,伊光旭表示,飞博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到了年底,他发现自己已经难以概括它。

  “你说这是个自媒体公司?但是又做App。移动互联网公司?可是还做营销。我把飞博定义为,一个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线上线下问题的公司。我这个人就喜欢创意,这也是一个创意公司。”伊光旭不愿透露蔡文胜天使投资了多少钱,飞博也没有拿A轮。“拿了A轮你就要告诉投资人你的模式和目标了。”

  听起来,一个明显而确定的商业模式并不是他想要的,就像他很早就押宝在豆瓣、新浪微博一样,路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的。

  实际上,伊光旭压力很大。“大家都在问我,微博是不是快不行了。你看“开心农场”开始是互联网的精英份子玩,后来变成年轻群体玩,再后来变成什么?老妈群体。还在玩儿,还挺乐呵的。它有一个很大的周期。今年你会发现很多土老板开始重视微博。微博这个会有正常的起伏周期,目前它还没有替代品,不能说这个产品不好。”

  伊光旭坚持自己的观点:形式可能固定下来,只要内容在变,就不至于被淘汰。在微信上,他把评论提示语设置成“元芳,你怎么看”。他觉得这不会造成审美疲劳。“江南Style现在也有人在跳,跳得有创意你还是看的嘛,谁跳也很关键。不是这个题材没意思了,而是这个题材有太多雷同的内容产生了,关键在创意。”

  他身边也有很多专业的微博账号运营者。光是冷笑话这个题材就涌现了不少。“有一个叫“冷笑话精辟选”,名字雷死我了。”有媒体说他曾和一位草根大号分家。“根本就是没有的事,我们只是朋友。很多人做微博都很有一套。”

  与伊光旭同时期成名的“微博营销之父”杜子建正在变成一个营销大师,气场强大;伊光旭也去讲课,不过多是给朋友的公司。在活动上,有人过来请教,伊光旭也力求讲干货,不装,他就是一个爱开玩笑的小男生,他不想佯装出大师范儿。

  “我太嫉妒光旭了,如果我比现在小四岁,还有机会做很多事情。”熊俊说,“我个人认为,成功这件事情,最关键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但你未必有这种毅力。你坚持下去,有了积累,*个账号红了可以带动第二个,前两个再带动第三个,做到第100个,前99个都互相帮忙,别人越到后面越难赶上你。”

  伊光旭总结,人和人的差别在于8小时之外的功夫,在于每天的早8点到晚10点,要么干脆吃喝玩乐,要么就不要虚度。细节决定成败。

  “其实微博就是一个名利场,晒过生活之后,多数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微博也体现人性,而人的本质是动物,条件反射,当你告诉自己10遍,眼前这个人是骗子,那么他说的任何话,你都会找到理由不去相信了。”伊光旭说。

  相关阅读:

  提 问:你创业的动力是什么?

  伊光旭:喜欢、兴趣。

  提 问:作为年轻创业者,你认为在创业过程中*的挑战是什么?

  伊光旭:是对一个市场不确定性的预期和判断,还有产品的生命周期。你要跟随产品的生命周期,才能迅速地上升和积累。对比之前,现在我会坚定很多,差不多90%的想法都是比较自信的。

  提 问:在公司或团队的管理中,你如何形容自己的位置?

  伊光旭:我是一个平台的搭建者,把那些人吸收进来,搭一些架构,让他们来替代以前我自以为很牛的工作。

  提 问:你心中敬佩的企业家是谁?

  伊光旭:马云。他很有创意,长得也很有创意,特立独行。我看了一圈下来,其他的企业家普遍没有创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