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深度剖析移动医疗新机会:客户关系 医院IT化 微信应用

我学医,在协和念了八年,之后去美国做医疗的大数据和医疗技术战略这方面的工作,然后归国创立杏树林。在美国时,我就感觉移动医疗是一个浪潮,正在席卷当时美国的医疗体制。而在中国,这样的趋势已有苗头,需求非常旺盛,市场规模非常的大。但是,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比较难,这是基本判断。
2013-06-07 09:21 · 创事记  张遇升   
   

  我学医,在协和念了八年,之后去美国做医疗的大数据和医疗技术战略这方面的工作,然后归国创立杏树林。在美国时,我就感觉移动医疗是一个浪潮,正在席卷当时美国的医疗体制。而在中国,这样的趋势已有苗头,需求非常旺盛,市场规模非常的大。但是,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比较难,这是基本判断。

  先讲一个故事。我在美国时,捡了一只很小的流浪猫,收养了它,带它去看医生,医生开了药。几天后,接到一个电话,是兽医打来的,问“小花”怎样了,再过几天需要过去打疫苗。我当时就非常感动,兽医还得及我的猫的名字,还记得打疫苗,我在协和待了多年,从来没有大夫打过电话问过我。中国医疗服务水平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存在很多问题,这就是机会。

  中国为什么没有上市医疗公司?体制和人才

  机会虽大,不能盲目乐观,很现实的问题是,当今中国的医疗或健康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迄今为止没有一家上市企业。为什么?

  首先,体制原因。目前的,医疗体制和医院的体制是国有化,不完全的市场化体制。要用互联网来解决问题并产生收益目前还比较难实现;其次,政策问题,政府监管非常严格,审批和市场准入制度门槛较高,特别是药品和器械的流通领域;再次,技术问题,医疗是一个专业技术程度很高的领域,而且比较封闭,比如诊断是暂时不能用互联网来解决的。总之,体制和政策是外在因素,专业门槛是内在因素,尚不能形成规模化和系统化,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就如同律师行业也未出现上市企业一样。

  要玩转移动医疗,除了要规避体制和政策外,还需要团队成员既懂医疗,又懂互联网的专业知识,这是创业的一个高门槛。

  而在国外,在美国,上市医疗互联网企业不下五家,日本至少有两到三家,欧洲也有很多家。我相信,同样一样的市场体量的中国,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上市公司。

  体制三角关系:医院、患者与保险

  弄清医疗体制,关键是弄清产业链上,你为谁服务,赚谁的钱,你们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由于体制的复杂性,这个关系很难理得顺。我们抓住最为核心的关键人,其实就是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患者和支付方。

  患者就是需要医疗服务的用户。

  服务提供方分为医院和医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在国外,市场机制下,医生是自由职业者,不固定属于某个医院,患者找医生看病,医生为其推荐医院。在国内,医生还是属于医院的,患者看病是去知名医院,而非找名医。。我特别看好未来中国,医院和医生分开,患者直接找医生看病。

  支付方,包括社保和医保,这个具有中国国情,是非常关键的因素。90%的医疗花消都是由政府控制的保险来报销,商业保险市场份额较少。保险是“三角关系”中的财主和控制者,它控制着医疗体制的现金流,它决定哪些药可报销、可以用,这就决定了需要你的创业方向。中国的医疗保险分为四种:社保、新农合、城镇医保、公务员医保。

  而在三角关系之外,还有产品和技术的提供方。如药企,中国的医疗花费40%多来自药物,年市场规模高达近一万亿人民币,且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递增。药物开销的70%以上是处方药,由医生把控,剩余的不到30%是OTC(非处方药),由消费者选择购买。医疗器械等也存在类似情况。

  如何戳中医疗服务各方的“痛点”?

  患者的需求非常明确:看靠谱的医生,节约时间、成本。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为患者服务的不错的产品,如好大夫、春雨医生等,但是还不够*,用户体验还有待改进。我认为的良好用户体验,能让用户三步解决问题,你现在在哪里?你是什么症状?你想什么时候去看?

  服务提供方,医院和医生的需求类似:节约工作时间,提高效率;在合法情况下,增加收入;降低我职业的风险,避免医患纠纷;对于医院,刚需是增加收入;有利于医生和医院的评级。

  对于保险,政府掌控的社保想象空间很少。市场在于商业保险,突破点在于增加销售额,降低赔付率。

  对于产品和技术提供方,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让医保覆盖,向医生更好地营销是他们的主要诉求。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事记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

看了这篇文章的用户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