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TMT早期投资者童玮亮:面朝屌丝,投资开花

作为TMT领域里的早期投资者,童玮亮投资过十来个让创投圈和用户都耳熟能详的项目。他毫不纠结地站在文艺青年与创业屌丝的十字路口。
2014-06-06 09:03 · 创业邦  夏宏   
   

  “叛逆”者

  “我们病了,寄居在腐烂且安逸的城市之中,彼此孤独却心心相印。” 1998年童玮亮做暗地病孩子时,这段话就一直挂在网页上面,它出自一个叫杜马的小说家。

  1998年,童玮亮25岁。在南京他写过大量诗歌,也写过一些小说。“文革”时期,童玮亮的父母从上海去了贵州;在他念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跟随父母去了南京。在那里,他待了17年。

  受一个画画的同窗的影响,他在没有上大学之前,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兴趣。此后在这座城市里,他认识了一帮画画的、玩音乐的、搞写作的朋友。他们年轻,是艺术领域的自由分子与创新者。在此氛围里,他创办了暗地病孩子。

  有关这个网站诞生的另一个背景是,互联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些在文学体制里没有太多话语权却具有鲜明原创精神的作者,在互联网找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阵地。在这个时期,涌现了“下半身”“橡皮”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团体。

  在互联网平台上,暗地病孩子比那个时期涌现出来的不少诗歌团体要早出现一两年。它并没有急于去打旗号、亮出自己颠覆性的文学主张,而是通过推出一批作者、一批作品显示出他们的美学趣味与文学主张。

  这是一个由静态页面组成的站点。每一个页面的制作都出自童玮亮之手,每一个页面都是黑色。不难感受到,它透露着一股情绪。它的导航栏下面一直放着一段话:

  “我们由于聪明而变得狡猾,

  由于狡猾而缺乏勇气,

  由于缺乏勇气而猥琐。”

  它出自杜马的小说《投向分裂的怀抱》。

  后朋乐队P.K.14写过一首同名歌曲,“时间将会变得遥远,镜子将会变得模糊/我去投向分裂的怀抱/他说忘记吧/他说出发/去投向分裂的怀抱。”

  杨海崧是P.K.14的主唱,也是童玮亮的老友。这支1997年成立于南京的乐队,后来在杨海崧的带领下跑到了北京。他们至今没有加入主流唱片公司的工业化生产体系,没有更大范围地成为明星,但它被公认为北京音乐现场最有影响力的乐队之一。

  “投向分裂的怀抱”成为了这个文学团体的一个美学符号与标签,或也可以理解为,它是对主流文学的自觉疏离。

  诗人、新锐文学网站创办者、NGO人、创业者、投资人……这些貌似互不交集的符号,它们表面上的“差异性”却在童玮亮的身上互为一体,勾勒出了他的基本轮廓与面貌。

  暗地病孩子让一批不遵循主流文学秩序,具有创造性力量,在文学圈边缘化(被边缘或选择边缘)的写作者在一起找到了一个表达的载体;他做天使投资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大潮,发现的是可能被人忽略、看不起的创始人与锐公司,给他们资金及之外的各种帮助,让他们的价值得以绽放;而做NGO,则让一批家庭贫困的孩子,去获得受教育的权益。

  有一次他找徐小平聊天。徐小平对他说:“你在年轻时选择什么样的理念,也许决定你将来一直去做什么样的事情。”童玮亮很认同徐小平的这番话,“也许是出于本能、性情,我希望能凭自己的能力,让别人变得更好点。”

  或有必要重复前面的一段话:不要期望得到什么回报,也不要期望你拥有救世主般的力量可以单独改变他人的命运……在这里,我们*需要的只是行动,而所谓的意义,会在我们的行动过程中自然产生。

  这段话与他做天使投资的理念得到呼应:不要带着太功利的心去获取什么回报。

  商业

  “现在,我其实变得越来越不‘分裂’了。”童玮亮说,“我觉得工作与爱好是两条线,我把这个分得很清。”这不是非此即彼、彼此对立的两件事。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交融共存。“商业追求的是利润*化,当某一方的欲望或能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它就需要另一种力量去约束,平衡。”

  “这就像是生活,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把不同的矛盾的东西协调得更好一样。”作为投资人,就其职业而言,他首先还是以理性、商业的头脑去做这件事情。

  在近三四年新晋的天使投资人里,有个特点与徐小平等老一辈天使的出手风格有所不同,不是将钱投出去后不再介入公司,让创业者自个去折腾,而是更信奉以创业合伙人式的方式去做这件事。

  这其中他们给自己也立下了一个原则,“前提是不给公司添乱”。与此同时,他们与老一辈天使投资人秉承一个同样的理念——对创业者,必须持有充分的信任感。

  童玮亮说:“判断一个天使阶段的项目到底能不能成,并不那么容易。”在项目投出去后,他更加倾向于以一种严实的方法推进它,“我对每个投过的团队,都要求递交周报,周报的内容就是数据。”

  但他不承认之前他是一个*的理性主义者。“事实上,我会比较感性地去看一个创业者。”他为此表述的一个观点是,做过PE或VC的投资人,如果再去做天使投资,未必会变得更容易。“那里有人的因素,而未必是数据至上。”

  童玮亮与雷军等上一代天使不同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做天使的时候,会比较倾向于投朋友、熟人,而他“还没有投资过一个熟人”。童玮亮说,与一个人见几次面、聊几次天后,其实就会了解到这个人的品质怎么样。比如,这个人的诚信度可靠吗?他是不是够诚实?他相信自己看人的直觉。当然,这也可理解为对自身经验的一种信赖。“我觉得,你要和他建立信任感,沟通下来,这个人值不值得信任其实蛮重要的。”

  就方法论而言,童玮亮看好的核心管理团队,其成员搭配要呈现出三角形的结构。“CEO懂产品,CTO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他有大数据的处理能力。此外,还有一个做营销厉害的人。”

  2011年,童玮亮去了几次成都。当年,他投下了Camera 360。“他们的管理团队搭配出来,就是一个三角形的结构。”

  Camera 360的CEO、CTO是一对兄弟,学计算机出身,父亲是个摄影师。在成都,很多婚纱影楼都曾用过他们开发出来的一款图形处理软件,“类似photoshop”。童玮亮说,他们还有一些与摄影相关的专利,在行业内积累了十多年时间,“团队搭配不错,人品好,就这样投了。”

  童玮亮当时投Camera 360时,它的总用户数只有600多万,日活跃用户40万。当时,他们对于用户数的预估是,2013年这个数字是4000万左右。但2013年不到半年的时间,“比预期翻了一倍,也就是8000万的用户了”。

  不管是做文学网站,还是天使投资人,这两件事给童玮亮带来一个比较一致的感受是:“人仍然是最关键的。”

  他说,暗地病孩子曾经做过一段时间论坛,来过一些相当有天分的人,但其中的一部分人精英意识很强,对于那些写的可能不是太好的人表现得很骄傲。“我会更喜欢那些可能不是特别有天分但却朴实一些的作者在论坛里玩。”他说,某种意义而言,你的专业化水准有多高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小批人因为相同的信念在一起,互相取暖”。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童玮亮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在暗地病孩子上摘录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话,大意是,如果有谁能证明真理是信仰之外的一个存在,与它毫不相干,“那么,我宁愿选择基督而不是与真理在一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