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揭秘无法无域的黄光裕陨落:从首富到阶下囚

之后,黄光裕的家电帝国扩张更加如火如荼。2006年,黄光裕以52.68亿港币并购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将这种扩张推上了巅峰,这也被业内视为家电史上最大的一宗连锁企业并购案。
2014-11-27 11:37 · 网易财经     
   


中国:黄光裕,净资产:15....

  编者按:“中国企业家犯罪档案”系列人物报道至此告一段落。该系列报道从“*商贩”年广久起,至“中国最年轻的首富”黄光裕止,共收录28人。在这28人中,既有从传统体制藩篱中走出的传统商人,也有经济改革大潮中的新生弄潮儿,他们从“罪”的角度描摹了中国企业家这三十多年来的探索、冒险、挣扎、反省的精神面貌,也铭刻着时代的阵痛与改革变迁的遗痕。

  “中国企业家犯罪档案”系列文章可谓是中国改革史的一种独特回顾与书写方式。通过犯罪企业家这一群像,中国企业家所特有的“原罪”被不断追述清晰,并随着法治的健全和市场的成熟而开始告别。这无疑是当下乃至未来中国企业家新的台阶和起点,亦是“中国企业家犯罪档案”所蕴藏的价值和意义。

  从1987年*家国美电器门店,到2000年后资本市场的“巧取豪夺”,黄光裕以同行乃至整个商界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国美门店、收购家电同行、投资地产乃至“借壳上市”,实现了财富的井喷并最终荣膺胡润排行榜首富。

  黄光裕从零售业到资本市场的华丽转身,也契合了1980年代末至新世纪国内经济浪潮的宏观走势。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光裕不啻时代弄潮儿。从家电零售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再到抢滩房地产市场乃至转轨资本市场,李嘉诚“商者无域”的理念在黄光裕手上发挥到了*,而李嘉诚这位潮汕同乡正是黄光裕崇拜的商界偶像。但黄光裕没想到的是,他在资本市场的疯狂会为其掘好坟墓。商者可以无域,但商者不能无法。

  国美的发迹

  在经济学界看来,出生汕头市潮阳区的黄光裕选择电器行筹集启动资金并不稀奇。

  与汕头市区隔江相对,潮阳区和入海口近在咫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海盗啸聚之地,亦不乏商界奇才——虽然*桶金多源于不光彩的走私,人脉则源于东南亚侨胞(黄光裕生母曾婵贞的祖上曾是泰国富甲一方的侨商,当地其他华商甚至打出曾家招牌以招徕客户,曾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物质奇缺的1980年代,哪怕是港台淘汰掉的旧电器,经过组装、维修即可出手,甚至能达到供不应求,这种商机同时被同样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山人胡志标捕捉到,后者创建(实为简单组装)的爱多VCD品牌一度占据央视广告“标王”的位置。即便时至今日,潮阳区下属的贵屿镇仍然是内地*的电子垃圾拆解回收中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光裕以电器行小试牛刀(微博)也在情理之中。

  国美在经营初期就是与众不同的另类,好多方面开了业内的风气之先:1990年首创包销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中缝处刊登电器报价广告,1993年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连锁店,1996年由单纯经营进口商品开始转向国产、合资品牌并重,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攻城掠地”。即以报纸中缝刊登报价广告而言,这种见缝插针、简洁明快的营销手法将潮汕商人的精明、算计和大胆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产能过剩的生产商而言,国美意味着耳目一新的推广平台和惊人的分销能力;对于消费者而言,本地家电市场均价10%-15%的折扣更具诱惑。*不快的是被排挤在外的中间代理商。“讨好两头、排挤其他渠道”的战略足以令国美在大中城市挑战传统大商场,这种渠道冲击力不亚于当下电商网站对百货大楼的冲击。相对而言,黄光裕更愿意通过价格战来讨好消费者,这也使得生产商颇有怨言。黄光裕压价之狠辣更为其赢得“价格屠夫”的称号。

  2004年2月24日的“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上”,黄光裕不无高调地回应其“价格屠夫”的说法:“很多人跟我谈,说‘我成本很高,我不能给你这个利润或者不能卖这个价钱’,但为什么别人同样的产品甚至比你好也能做到这个价位?这就是你的问题,是你适应能力的问题,而不是我给你让价的问题。不是你水涨船高,我就应该不挣你钱,而是你成本高于你的同行,你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之后,黄光裕的家电帝国扩张更加如火如荼。2006年,黄光裕以52.68亿港币并购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将这种扩张推上了*,这也被业内视为家电史上*的一宗连锁企业并购案。

  相对于扩张并购上的剑拔弩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更能佐证黄光裕的成功——在胡润看来,国美实现了沃尔玛的中国家电版,而黄光裕正是接了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衣钵。也正缘于此,黄光裕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对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个人”。

  在资本市场的盛宴中狂欢

  2008年10月发布的《2008胡润百富榜》中,黄光裕因坐拥430亿财富第三次拔得胡润排行榜的头筹。此时的黄光裕拥有香港上市公司国美电器35.55%的股份,市值140亿元;同时持有零售类非上市公司100%的权益。

  此外,他投资的地产项目,虽不及其兄长黄俊钦的新恒基集团那么耀眼,却也可圈可点。其创立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开发了鹏润大厦、鹏润家园、国美*城、明天*城等商住地产项目。2001年至2002年,鹏润地产净资产回报率分别达到40.71%和53%,分别比同行业高出6.64倍和8倍,两年平均值则比同行业高出7.3倍之多。

  但黄光裕并未止步于此,他在资本市场的腾挪跌宕在其借壳上市前的准金融运作中就已初露端倪。国美在内地家电零售中的大佬地位赋予其与生产商交易时优越的议价空间。一般情况下,国美可以延期半年之久支付上游生产商的货款,这样的合法拖欠令其账面上长期存有积淀资金,而这些资金又反过来促进了国美的门店扩张。

  由此可见,合法挪用生产商货款用于规模扩张是国美秘而不宣的融资战略。长达半年的付款期对于国美的扩张绰绰有余,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国美银行的属性,“准金融”或“类金融”的说法亦由此而来。

  更可怕的是,占用货款用于门店扩张,速度越快,资金回笼就越快,而爆炸式的门店扩张更为国美在和生产商议价时底气十足,甚至不断击破生产商的价格底线。长此以往,国美在议价上愈加强势,生产商的话语权则江河日下。“准金融”运作对国美而言无异于良性循环,对于生产商而言则是恶性循环,金融杠杆的残酷性可见一斑。

  国美电器2004年借壳上市,实现在港挂牌交易,黄光裕也借助于一系列资本运作使自己身价几何级增长,蝉联内地首富交椅。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黄光裕的资本运作大致可分为买壳、上市、套现三大步骤,从而最终实现让0493这只“仙股”(当股票跌到港币一元以下时,换算成英国币值约为几先令,港人称为“先股”,迷信的港人为讨口彩借音改称“仙股”。“仙股”虽然现实投资价值不大,但很适合作为某些公司借道上市的“壳”)将国美电器转为上市公司。

  拜一位在香港的潮汕同乡所赐,黄光裕在2000年下半年多次以较低成本获得0493较多股份。为进一步获得控股权,黄光裕将其兄黄俊钦名下的北京鹏润大厦三间办公室注入0493,并相应获得1200万元现金和总价值1328万港币的代价股(即收购某一资产时不以现金支付,而以增发本公司股份支付)。

  随着国美电器业务的扩张,黄光裕加快了控制0493的步伐——分别于2001年9月、2002年2月两次购买0493配售的新股。完成以上交易后,黄光裕凭借85.6%的股权成为0493名副其实的*大股东,已超过联交所规定的75%的全面收购及私有化建议持股比例标准。为维持0493的上市地位,黄光裕随即以市价每股0.425元抛售11.1%股权套现,净得现金7650万元。

  为剥离0493原有义务,黄光裕在注入三间办公室之后再次将自己部分地产业务注入0493,0493逐步嬗变为一家地产公司。2002年7月,黄光裕当仁不让地成为0493的主席并将之改名为“中国鹏润”,其间黄光裕利用股价高位多次减持套现。在令人目不暇给的“左手倒右手”的个人资产倒腾中,不管是借力抢得退化壳,还是洗壳剥离原有业务,都体现出黄光裕的胆识和老练。

  在这些前期工作之后,2004年6月,鹏润宣布以83亿港币收购国美分拆上市部分65%的股权就顺理成章了:独立财务顾问荷银融资亚洲有限公司及洛希尔父子有限公司对国美进行缩股,公司易名“国美控股”。其后的交易更加波谲云诡,可以肯定的是黄光裕在2000年至2004年资本运作期间实现了财富几何级增长,并将自己昔日的竞争对手苏宁电器甩开一大截。

  首富的原罪

  左手实业资本,右手金融资本,以实业资本获取利润进入金融,再以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促进实业。这样两只手握到一起就能产生黄光裕津津乐道的“1+12”的效果。这种模式让黄光裕着迷,事实确实如此,亚洲即不乏成功典范。韩国三星,日本三井、住友、三菱皆为此中高手,大到不能倒的财阀型企业、公司帝国,这不正是内地企业家梦寐以求的吗?但黄光裕被堵在了半路上,正在国美在资本市场高歌猛进的时候,黄光裕迎来了他人生的寒冬。

  2008年11月,黄光裕以操纵股价罪被调查。2010年5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泄露内幕信息罪和单位行贿罪判处黄光裕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两亿元。同年8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黄光裕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和单位行贿罪案终审宣判,维持一审判决,黄光裕获有期徒刑14年。

  早在2006年,《财经》杂志就披露了一项调查结果:至少有13亿元问题贷款在鹏润系和新恒基系之间密切流动,最终流向境外,形迹可疑。这项调查的起因源于一起骗贷案,贷款行是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而黄光裕的妻子杜鹃此前曾在该行工作。

  黄光裕从蝉联首富到沦为阶下囚,未免令人唏嘘,也值得反思。当金融资本不是为了促进实业,而是单纯用于规避监管和投机套现,股市就会沦为操作者的提款机和中小股民的绞肉机。黄光裕在资本市场的肆无忌惮,既印证了资本市场法律监管的滞后,也验证了金融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的风险,后者已被美国次级债危机佐证。

  而黄光裕所创造的“国美模式”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销售垄断,对此却鲜见法律监管。同时,国美店大虽未欺客,却压榨了为生产过剩而忍气吞声的上游供货商。权力导致腐败,*权力导致*腐败,这不仅适用于政界,也适用于商业。

  黄光裕起于草莽、长于借势、精于权变,体现了改革开放早期企业家的匪气和赌性,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一代企业家的崛起和湮没。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