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2015年十二大预测:BAT战略投资智能手机 P2P创业窗口关闭

2015年的12个预测:1、BAT战略投资智能手机;2、微信走下神坛,从社交网络到社交工具;3、私募股权众筹监管细则出台,公募还要再等等;4、P2P创业窗口关闭;5、音乐正版化大势来临;6、游戏冠军奖金过千万美元……
2015-01-13 08:36 · 钛媒体     
   

2015

  钛媒体注:继14年预测复盘之后,我们推出了钛媒体2015年的十二大预测。2015年预测也是钛媒体编辑部花费了几个月准备和讨论之后,精挑细选的结果。对于读者来说,这组文章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么准确的预测,而是在于是否能够在2015年初的时候,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视角去看待未来一年商业的发展。跳出思维的定式,做出一些大胆但合乎逻辑的预测,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人类经常会把总体的趋势都搞对,把具体的时间都搞错。

  纵观所有这些预测,可以隐约找到两个关键词一直贯穿其中——BAT和政策。移动互联网领域热衷于谈论“失控”和“去中心化”,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之后,整个商业界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再中心化”的过程中。其中主要体现就是以下3点:

  1. 政策监管开始跟上,对行业的发展和走向影响巨大。2014年的互联网金融以及电视盒子的发展就是非常清晰的政策影响产业发展的案例,在2015年,政策的影响只会更加巨大,例如影视、P2P和私募股权*。

    2. 产业巨头进场,马太效应凸显。以“BAT”为代表的巨头们在2014年的布局,将无缝地延伸到2015年,他们的一举一动,将极大影响行业的游戏规则和生态。在2015年,智能手机、智能硬件、手游和社交领域,都要更多看巨头们的脸色。

    3. 政策+BAT是否会有更大的化学反应?政策的方向结合BAT的资源,会不会在一些方向上形成井喷一样的爆炸力?这一点可以重点关注我们对于数字音乐和电子竞技的分析。

  下文是钛媒体编辑部所做的十二大预测的具体内容:

  BAT战略投资智能手机

  2014年圣诞节,奇虎360与酷派成立合资公司做手机,引起业界不小的震动。互联网巨头对于智能手机的琢磨从来没有停过,简单说这是一个网络入口,是流量的新源头;更深层次的说,手机上能承载的东西太多了:系统、应用、服务,包括已经崭露头角的一大空间——智能设备控制器。

  在手机上,互联网巨头都有过动作——2011年阿里和天语合作推出阿里云手机,360与华为也有过草草合作。互联网巨头清楚入口的作用,因此想要结盟手机厂商去布局;智能手机厂商也并不排斥互联网巨头们,它们不仅有软件、内容和服务上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巨头有资金。双方虽然都需要彼此,但是以往的几场“联姻”由于双方各有思考,利益捆绑又不够深最后合作告吹。

  在要不要自己做手机这件事上最纠结的应该是腾讯,内部也早就有团队,但是从传出做手机的风声至今已经一年,据知情人士透露:马化腾对现有的东西并不满意。如果说腾讯下定决心或者倾尽资源能否做出手机,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是随着360与酷派的结盟,抛出了另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应该在所有互联网巨头心目中有所盘算:那就是战略投资,或者双方出资组建新公司。

  在手机布局这一块最迫切的是360,从PC到手机,360的影响力、话语权、产品形态都面临着挑战,坊间流传了诸多360要并购的目标:魅族、一加,据笔者了解这些也都不是空穴来风,迫切的心态令周鸿祎比BAT先走出了一步。
阿里在手机这一块一直屡有动作,前有天语,2014年又有魅族,但是合作方式依然不是深层的利益捆绑方式,并不能算是阿里的布局。阿里一直对自己的云OS寄予厚望,但是无论OS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数据还是另有其他打算,无法直接碰触到用户对于阿里而言都是一种遗憾。

  百度的境况与阿里类似,也是在基于其百度云试水终端产品。

  这里还有一个玩家就是京东,随着JD Phone的风生水起,京东与手机厂商结成了爱恨交织的关系,但是凭借强大的渠道实力,京东会是一个不错的战略投资者,但是有一个关键加持就是一旦京东出手投资那么腾讯是否会站进这一队,甚至形成三头利益捆绑关系,如此的话这可能是未来征战手机领域的最强战队。应该说各家都有战略投资的意愿,但是没有必须当下做决策的理由。

  也许360这一动作会成为理由,互联网厂商极爱制衡与布局:当一家先动起来,寻求资本层面的战略结合,这个逻辑就越发具可行性。悉数曾经风靡一时的:团购、视频等领域,都是一家动,随后引发连锁反应,各家纷纷开始布局。
2015年显然大家进入了不仅有意愿,而且有动因的一年。

  再看手机厂商这边,这两年新涌现出的一些基于互联网的新品牌,以及像魅族这样的选手,都在等待着互联网战略投资的机会,而他们所看重的已经不仅仅是资金,而是资源。换句话说,BAT哪家的资源更好,就更容易招徕实力更强的盟友。

  微信走下神坛,从社交网络到社交工具

  Facebook已经连接了世界上一半的上网用户,而微信则把中国大部分移动互联用户圈入其中。两者都在变成昔日电报网、电话网那样的基础通讯网络,也同样都面临着增长后劲乏力、炫酷不再年轻人纷纷逃离的问题。2014年,二者除了通过收购、分拆不断增强自身的“通讯功能”,消灭潜在的威胁者,剩下的就是如何在自身的封闭城堡中“做生意”,将海量用户变现为海量收入。

  Facebook在2014年初豪掷190亿美元将通讯工具Whatsapp一举拿下,收割了4.5亿月活跃用户,也补足了自身在移动端的短板。只是大笔收购并不能让扎克伯格高枕无忧,就在两个月后,Facebook不顾用户的怨声载道,强行将通讯工具Facebook Messenger App拆分出来,即便在App Store和 Google Play里面收到14个一星评价,扎克伯格依然不为所动。2014年11月10日,Facebook对外宣布Facebook Messenger App的月使用者已经突破5亿人,似乎以“不畏众怒、我行我素”著称的扎克伯格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由于腾讯在中国IM市场十多年的霸主地位,所以微信欲收购而无对象,与同门兄弟QQ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对于腾讯内部资源整合、话语权的争夺潜流涌动。在市场上,微信和手Q也在拼抢用户使用时间的过程中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
微信6.0试图通过6秒视频来宣布“视频时代”的到来,然而在小视频在朋友圈刷了一阵屏之后,人们的热情很快就冷却下来,大部分人弃之不用。这证明将视频整合进一个已经过于臃肿的社交平台,不是明智的做法。

  就在1个多月后,微信的*个独立应用——微信电话本再次点燃了人们的想象力,这一招与Facebook分拆Messenger异曲同工。不过,相比生于web端的 facebook,移动端“土生土长”的微信不需要去补什么短板,而是帮助仍以电话通讯为主的用户完成使用习惯的迁移。正如马化腾所言,“不是什么战略型产品。”

  当人们线下的社交图谱向Facebook、微信上的迁移已经基本完成,当Facebook Page和微信二维码被印在公司简介、个人名片,当两者将短信、电话的功能接管过来,还整合了图片、语音、位置、网页等丰富多样的通讯方式的时候,它们正在从社交网络变身为移动时代的通信工具,人们倾向于在上面维系关系而非拓展关系,联络旧识而非结识新交,不再有乍见则喜的新鲜感,而是成了时时刷新、厌倦却又无法逃离的日常。

  而因为《追气球的熊孩子》而陷入“少年不可欺”的抄袭风波,或许正好印证了陌陌正在多么不遗余力地推广“附近群组”,从“我是陌陌分之一”、“就这样活着吧”、“一碗热干面”到“追气球的熊孩子”,陌陌为了使新的slogn“总有新奇在身边”深入人心可谓拼尽全力。毋庸讳言,这是陌陌在上市之前的“自我洗白”。顶着“约炮工具”的帽子不仅会让投资人皱起眉头,更是阻止陌陌用户增长的一个非破不可的“诅咒”。

  总注册用户1.8亿,月活跃用户6000万,虽然与微信、QQ差距明显,但是陌陌仍然坐上了国内第三大移动社交平台的席位。而且,在LBS社交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当微信已经成了线下社交关系的投射,朋友圈里日复一日的晒孩子、秀恩爱、晒自拍已经不忍直视的时候,“总有新奇在身边”给渴望新鲜刺激的人们开了一扇透气的天窗,就像当初的QQ和微信一样。从“约会神器”时代的一对一单刀直入,到“附近群组”时代多对多的线下活动,用户对于陌陌的使用也在从猎奇走向日常,回归到人们的社交常态——由面到点。

  对于文艺青年和二次元宅男宅女来说,脱离地理限制的网上兴趣社区更值得流连忘返。那么,对于并无特殊爱好的普通青年来说,本地的兴趣图谱更接地气。聚起一帮人捣台球、耍麻将、唱K,认识身边平日戴着面具的Les、Gay,结识同乡,初到新地方时向周围的人发起求助……

  如果说微信是对基于通讯录的社交关系的颠覆和重构,那么陌陌就是在地理位置的纬度重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实现了社交网络的真正O2O(而不是微信面对面建群那样的“伪O2O”)。微信做的是存量市场,陌陌则在开拓增量市场,想象空间更为广阔无涯,“洗白+上市”之后的陌陌“未来可期”。

  同时,如果连课程表都标榜自己是“泡妞神器”的时候,你就知道社交应用在2014年的火爆程度了。
虽然图片社交、视频社交在美国已经火爆了两三年时间,但是在中国2014年才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已一发不可收。图片社交、视频社交、状态社交、弹幕社交、运动社交、阅读社交、新闻社交、习惯社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处不在的“社交触点”正在使每一个小众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

  如果说Facebook、微信着力打造的是一张映射真实线下关系的社交图谱,陌陌在构建一张基于LBS的位置图谱,那么群起而兴的各类社交应用则在用兴趣图谱实现对社交图谱、位置图谱的重构。爱晒名牌的潮人们在Nice上用tag连接彼此;不吐槽不痛快的毒舌们在A站、B站上勾搭——“前面的那位留步”;懂球帝们一边看球一边互相吹水、八卦;不爱热闹的“孤独客”在Same上面自己建一个小角落,守株待兔;强迫症患者在种子习惯上面互相监督,聚众打卡;Gossip girl们在秘密、无秘上散播流言蜚语、同事秘辛……

  无关注、碎片化、轻关系、群体中的私密交流……它们无意也不会成为下一个微信,却正在蚂蚁搬家一般蚕食我们在微信上的时间。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的下一步就是社交关系碎片化,不用再在朋友圈里言不由衷地为亲朋好友的状态点赞评论,不用再在家人、朋友、同事的单调社交圈中来回打转,你的一张照片、一个爱好、一条状态、一句吐槽都会成为你与陌生人相识的一个契机,开启一段美妙或许短暂的缘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