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打仗比和谈容易多了,所以滴滴快的在一起了!

不可否认,竞争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发展速度,但是过度的竞争,却也造成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却鲜有强有力的企业,因为大量的资源和精力,都耗费在了对内的斗争中。于是,考验企业*智慧的问题就来了——如何把握战与和的时机和分寸呢?
2015-02-16 08:40 · 钛媒体  刘湘明   
   

打仗比和谈容易多了,所以滴滴快的在一起了!

  这两天的朋友圈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新闻刷屏了。

  滴滴打车CEO程维在给员工的公开信中说:

这次合并创造了三个记录,1,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并购案;2,最快创造了一家中国前十的互联网公司;3,整合了两家巨头的支持。

  而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则解释了合并的原因:

恶性的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不可持续;合并是双方的所有投资人共同的强烈期望;除了财务因素外,合并后可以避免更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新公司可以马上加速开展很多新的业务。除了要面对Uber的挑战外,还有很多的业务及产品规划会马上展开。

  要为这件事情,点个大大的赞。

  有史以来,中国的商战一直很惨烈,竞争思维一直主导着企业的战略。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势头有增无减。之前制造业的主要的竞争手段是降价,不但在国内降价,国际化后,还跑到国外市场去降价,最后不但不挣钱,还有的企业因为实在价格太低质量都无法保证,连好容易开发的国外市场都丢了(中国的摩托车进军海外就是这样一个惨痛的案例)。后来互联网公司来了,竞争又有了新的招数——补贴,去年的打车大战和外卖大战,着实撒了不少钱给消费者。在这样惨烈的竞争环境中,身在其中的企业都无可避免地被迫选择同质化的战略,没有空隙、也没有能力去考虑、部署长远的发展计划,比的就是谁的气长、谁的血多、谁的抗击打能力强。

  不可否认,竞争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发展速度,但是过度的竞争,却也造成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却鲜有强有力的企业,因为大量的资源和精力,都耗费在了对内的斗争中。于是,考验企业*智慧的问题就来了——如何把握战与和的时机和分寸呢?

  9年前,分众传媒以3.25亿美元购并聚众传媒开了一个特别好的头。这两个从名字就能闻出针锋相对味道的对手把手握在了一起,得到的是共赢的结果——分众传媒成功地阻击了竞争对手上市,垄断了市场(在收购后,分众传媒的商业楼宇联播网将覆盖中国近75个城市、3万多栋楼宇和6万多个显示屏,占据整个行业约96%的份额),股票价格猛涨;而想上市套现的聚众传媒也实实在在地拿到了钱,虞锋转型投资,一样做的风生水起。更为重要的是,合并后的分众传媒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地考虑一些长远的发展问题。

  正是这样的示范效应,才会有后来的优酷和土豆、京东和易迅,以及今天的滴滴和快的。竞争应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企业家和创业者眼里,看的更多的应该是市场和产品,而不是对手。在格局初定但依然保持快速发展的市场上,其实合作甚至合并是一个比竞争*杀伤力的战略,一个合并通常会带来整个产业的连锁反应。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合并也是最难实施的,需要众多聪明、强悍、复杂的人在诸多环节上达成一致和共识。走出这一步不容易,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制度和文化的障碍,更考验的是两个企业*的性格和胸怀,以及背后利益相关者的格局和判断。

  正因为如此困难,所以在巴黎和会期间,当时的法国总理克雷孟梭对他的同僚抱怨说:“打仗比和谈容易多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