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放手刹但不放脚刹——喧嚣过后对于网贷的十条核心思考

创新如浪潮。2013年伊始,互联网金融的暗流开始涌动,在资本的飓风下,掀起了此消彼长的浪潮。面对浪潮,一大批弄潮儿跃跃欲试。两年的喧嚣后,有人乘风破浪,有人沉沙折戟。
2015-04-09 09:52 · 投资界综合  林涛   
   

放手刹但不放脚刹——喧嚣过后对于网贷的十条核心思考

  创新如浪潮。2013年伊始,互联网金融的暗流开始涌动,在资本的飓风下,掀起了此消彼长的浪潮。面对浪潮,一大批弄潮儿跃跃欲试。两年的喧嚣后,有人乘风破浪,有人沉沙折戟。作者经历过投行、咨询、投资几段经历,每段经历都会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不同的视角,也有点感触。2014年起,在观望、评价了许多互联网金融创业者的沉浮后,此时时点,考虑写这样一篇小文,不谈具体观点,希望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反思一下网贷现象,希望能给从业者、投资人一点点启发,和大家一起从喧嚣过后,厘清其本质。

  1. 乐观而又谨慎监管 – 放手刹但不放脚刹

  谈金融,一定要先谈监管。金融是强监管的行业,监管是悬在金融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估计监管也没料见中国互联网金融这次发展变化会如此之快。对于网贷来说,监管态度的变化是很耐人寻味的。14年P2P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个领域基本上是三不管的领域 – 谁也不愿意承担新事物的风险,同时谁也不愿意承担扼杀创新的后果。“无为而治”变成了监管最直接的态度,紧接着带来了P2P领域野蛮生长、军阀混战的一年。这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监管终于出面表明态度 – P2P纳入银监监管范围,但四条红线和十大原则是监管底线;同时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相继出台政策鼓励、扶持、促进发展。这里是有一些逼宫的因素在里面的。监管本身就应该趋于保守,面对“*次”的表现其实无可厚非。但其实最终监管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的—其实P2P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啊!P2P不就是把以前庞大的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影子银行搬到线上、阳光化了吗?以前监管这些线下活动多麻烦啊,现在放到线上,还可以借助金融机构、舆论、资本共同监管,这岂不是乐见其成的好事?

  于是监管开始更聪明、主动的、用一种类似范式应战互联网金融了。14年年底,在中国股权*未雨绸缪之时,证监会主动请缨,发布了股权*管理办法– 表明支持态度,但提高了参与难度(门槛)。再紧接着,在互联网金融刚刚烧到保险领域之时,保监会及时站出,连续发布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两项办法– 表明了支持态度,也提高了门槛,更在办法里加上了标准的中国式诠释:在符合办法的硬性条款后,还“应当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给保险加了最后一道保险。

  往后看,这种范式在未来应该还会继续的。总体来说,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还是加分项的,而且无论从监管还是从业者来说,明确的监管出台对这个鱼龙混杂的行业来说都毋庸置疑是好事情。另外我觉着这拨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的影响其实是蛮深远的。以P2P为例,这应该算是*次,民间自发的金融创新发起的对监管的倒逼;更有趣的是这种框架式、默许的态度,其实在中国金融领域也*次构筑了一次相对自由金融监管的案例。这种自由监管的态度,会造成了互联网后面更为有趣的业态演进,也会在后文阐述。

  2. 网贷的确迎来了爆发期,但从更广阔的金融格局来看,仍为起步

  类似“井喷”、“爆发”之类的互联网词用在互联网金融上并不为过。2014年中国网贷的交易量与贷款余额持续高速增长,一年之内交易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2500亿,活跃地域也呈集中化趋势。按照这种速度,2016年突破万亿不是痴人说梦。于是从业者疯狂了,投资人也疯狂了。由此对P2P平台的估值方法也持续创新:最早大家觉着P2P似传统业务,打算用PE估法,发现P2P没有E;后来觉着P2P应该算金融机构,还是用PB估吧,但P2P也没有B;后来发明了贷款余额来估,P2P都是短期,余额不解渴;再后来打算用月均交易量估,但哪里挡得住狂热的VC投资者高估值?还是用年交易量吧,还是热情难当,干脆还是用历史累计交易量来估吧…

  其实退后一步,大家大可不必骄躁,心态还得放平和。我们给大家一个冷静的全局图。同其他金融业态相比,中国信托业有12万亿资产,小贷行业1万亿,银行资产规模更是超过160万亿。网贷依然小众。我们还需要在中国的金融版图里对它有一个冷静的认识 – 一切还刚刚开始。

  3. 自由监管下的市场化与大浪淘沙

  *条我们说监管的框架式、默许的态度,在中国金融领域*次构筑了一次自由监管的案例。自由的金融监管项下的影响是极为有趣的,而且值得未来有了更多数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反思。负向的说,这种态势下,必然造成了军阀混战的格局:仅仅1年之内,2014年新增网贷平台近1000家,于此同时,新增问题平台逾100家,其中不乏江湖中重要帮派,一时间良莠平台齐飞。而正向来说,这种自由的态势,反倒成功的促进了一次金融市场化的实验。以利率为例,利率市场化谈了无数年,但一直迫于各种原因试不下去;反看互联网金融,以P2P为例,2013年,网贷的平均综合利率超过20%,到了2014年,利率已经下降到17%,同期借款期限不断上升,伴随这种趋势,利率未来将迅速收敛到12%左右,这一调整没有任何监管干预。不得不说,互联网金融用了1年时间实践了一次*的利率市场化尝试。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经常有人问,现在网贷有2000多家,那未来能剩下几家呢?这其实不好回答。首先互联网金融不能完全以互联网的思维来看的(下一点会阐述),所以互联网的721原则应该不会适用。如果是自由监管下的金融行业,类比金融机构(中国有上千家银行),受地域性和金融行业属性的影响,未来一定不会一家独大,猜测可能会存活下400-500家,存在并行的局面。

  4.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还是金融?

  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互联网还是金融,这其实是个很大的悖论。作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互联网保险:机会还是陷阱?》,试图分析互联网保险的本质,但最终还是没有想清楚,结果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了。但好在如果看侠义的互联网金融,比如网贷,这个问题我倒是想清楚了。毋庸置疑,今天大家都明白金融的本质就是对风险的合理定价,风险控制是金融属性,线下融资项目资源和风控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绝大多数的跑路的平台均不具备金融背景与金融意识。互联网金融源于互联网草根,但成于金融业创新;产生于互联网属性,但今时今日看,还是归于金融属性。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属性的判断,是从最上层面看表明一个互联网金融项目的重要理念。

  5. 网贷的今天,银行的昨天—多重业态将百花齐放

  在有了1-4点的共识后,我们可以谈谈网贷这种金融业态的昨天与今天。网贷解决的根本问题,还是投融资效率的问题,本质上和银行一样。因此用银行的昨天类比今日之网贷是非常有意义的比较。从银行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综合性银行、专业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区域银行、国际银行等等多种业态和谐存在。所以往后看,网贷一定也会出现多重业态百花齐放的状况。

  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银行的发展经历了百年的历程。但由于前文所述下网贷的自由监管的业态、资本与从业者的疯狂,似的网贷的演化将银行百年的历史加速浓缩了。这一点已经在网贷短短2年的演进历程中突出的表现出来了。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行业里已经显著的出现各种多维度的细分玩家,包括专一标的、混合标的、融资租赁、保理业务、加入社交元素、一篮子P2P产品等多种多样的玩法。这种浓缩的演变是对昨天有趣的诠释,但对比银行的历程,可能更可贵的是对于明天的重要启示。

  6. 金融领域*的真理 –剩者为王;风险,还是风险

  金融领域里向来都不是*、最快的就是*的,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个道理。雷曼兄弟,150年的风风雨雨,该倒的还是倒了。互联网领域里有个词,叫做“剩者为王”,其实这个词最应该借鉴到金融领域里来 – 在金融里,*的最快的从来都未必*的,但一般来说,能活下来的都是*的。中国网贷的历史仅仅经历了两年,鹿死谁手实在太早,所以无论投资人和从业者都应把心态放平和。之前有人说,目前网贷已经出现了清晰的领头羊,巨头都是大而不倒,是不是可以安心守城了?其实这有些过度乐观了,如果放到中国整体的金融格局来看,中国目前*的P2P平台的贷款余额也就相当于一家三线城市农商行的规模,中国有上千家类银行,所以完全没有系统性风险;反过来说,由于没有系统性风险,意味着政府、监管或大的金融机构也不会为这个主题背书,整个网贷领域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待风险的态度,是打造百年金融老店的*标准。目前中国网贷要核心解决3个风险:避免欺诈风险、降低信用风险(分散投资、提高透明度)、风险可融通交易(流动性);优秀的风险管控包括风险职能明确、小额分散、系统的数据化风控模型等。对此,已经有不少优秀的文章对此论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7. 网贷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补充

  近年来,媒体中充斥了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的论调,认为传统的金融形式正在被互联网取代,貌似两者水火不容,摆到了对立的地位。这背后的逻辑有一点道理,究其原因,是网贷其实在本质上可以脱离银行存在(其通道本质,标的与投资都不需要牵扯银行),这直接导致了自由监管、野蛮生长的态势,也间接赋予了网贷对抗垄断的信心,这一点的确优于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保险之所以没起来是因为保费一定要沉淀在保险公司的资产负责表里,注定了互联网保险一定要依附于保险公司(这是题外话,具体参阅《互联网保险:机会还是陷阱?》)。

  但其实平心而论,我觉这都是一厢情愿,银行可能根本没有把P2P看作竞争对手。银行发展了几百年,无论风云变换,银行总在转型但从来都没被真正颠覆过。一个成熟的银行发展到今天,是形成了一套最适合此种模式的生态—银行总体来说是愿意做高富帅的生意的,这是最典型的规模经济的原理。也是为什么对公银行、投资银行*钱,零售方面大家也愿意做私银、高净值客户。所以反过来客观的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长尾的成本节约,互联网是屌丝的世界。因此对互联网金融来说,其最适合的切入领域恐怕只有两个:一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做的领域(风险过高),二是传统金融机构觉着做起来不值的领域(成本过高)。互联网金融源自草根,所以恐怕就应该做草根的事情,何苦去抢高富帅的生意?所以互联网金融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应该更是补充,而非颠覆,P2P应该与土豪(银行)做朋友。抱着这种心态,优秀的P2P战略应该是思考如何和银行合作。比如为银行和类银行的金融机构提供出表业务便是双赢的体现。也正基于此种心态,衡量网贷的效率,更应该看非标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如通过债权转让为市场有效提高非标资产流动性,减小融资成本,不应与银行同质,这里也不赘述了。

  8. 金融历来是创新的制高点,网贷也将如此

  资本的便利,使得金融历来是创新的制高点。由于高薪,优秀的人才选择金融从业;由于人才壁垒,金融产品与形态不断翻新–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多层级资本市场、影子银行、衍生品…,一个“低买高卖”四个字就能说明白的古老行业,在金融才俊的推波助澜下,发明了一系列连金融才俊自己也搞不懂的玩法。网贷也如此。如果大家认同网贷是传统金融演化历程的高度加速浓缩版,创新一定不可避免。对比传统金融产品,衍生品谈了多年直到今天仍是空中楼阁,再反观网贷领域,一切发生的无法置信。在过去的两年里,基于P2P平台的ETF、衍生品、P2P平台之间的标的交易所、二级市场都被发明出来。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未来,更多更酷的创新将会发生在这个领域,这是自由金融监管带来的实惠好处与有益的尝试。

  9. 但金融的历程向来都是螺旋进程的,可喜与可悲的是,网贷也将如此?

  创新带来进步,但创新也带来阵痛。对于金融来说,黑天鹅的噩梦永远缠绕在全球金融史上。黑天鹅的魅力有三点:*,意料之外;第二,早晚会发生并影响巨大;第三,事后诸葛亮。百年的金融历史无不精准的验证了这一现象– 五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以最近8年为例,笔者就亲身经历了金融产品从香草型到复杂衍生品,再到回归简单产品;银行从低杠杆到疯狂抬高杠杠,再回归到去杠杆化;商业模式从混业到提倡分业,再到追捧混业…

  如果大家仍然认同前文的观点,网贷是金融,并且是浓缩加速了的百年金融,那未来黑天鹅出现的概率和频次呢?过去的两年之内,网贷从无担保到有担保再带去担保,已见端倪。所以有一点论断是敢下的,网贷的未来一定是螺旋上升的,对此,投资人与创业者得有心理准备。

  10.总结:对网贷从业者和投资人的八条建议

  结合以上9点思考,笔者尝试给继往开来的网贷从业者和投资人,甚至更广义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和投资人提几点个人建议:

  1. 从单一标的的心态转化到行业与现象的心态

  2.不建议盲目追高,稳健的平台可能更好

  3. 倾向“小额+分散+抵押”

  4. 做网贷应该做的事情,银行的事情让银行去做;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尝试颠覆银行;“草根”

  做适合“草根”的事情

  5. 做简单、直接、看得懂的模式;忽悠别人的模式,一般自己都会被忽悠。金融的本质是极简单的。

  6. 站在整个金融体系的广度和历史的时间长河看待行业和竞争对手,包括小贷、典当、信托等;包括昨天、今天和明天

  7. 至少得有一个核心竞争力:优秀团队、*稳定标的源、优质客户源、强催收强管理等

  8. 可以考虑避实就虚。若战场凶险,但战事总有,不做先锋,但可做军需;不做对冲基金,但可以做彭博路透;自己不放贷,但可帮网贷放贷。

  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思考,也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复星昆仲:是复星集团旗下的风险投资基金。专注互联网相关的TMT早期项目。复星昆仲在北京、上海、深圳、硅谷四地设有办公室。目前已布局互联网金融、医疗、教育、旅游等近30个早期项目。

  林涛博士:是复星昆仲的合伙人。在加入昆仲之前,林涛博士是麦肯锡公司的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巴克莱资本银行的操盘手。林博士拥有剑桥大学的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