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如何杀死婚嫁产业:10种业态的花样死法

无论是“互联网+婚嫁”还是“地产+婚嫁”,都是故事很美的新商业模式,具有极强的融资能力,对于小规模作坊业态的婚嫁服务业来说,可谓大军压境。面对跨界打劫的威胁,不少传统婚嫁业者陷入恐慌,但也有些底蕴较深的业者则不屑一顾。
2015-09-06 11:02 · 品途商业评论  林葳   
   

      当两三年前“到喜啦”一类平台找上门的时候,婚嫁行业正处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元年,市场一片欣欣向荣,同行间搁置了争议,共谋发展(都忙着抢钱,谁也没空搭理谁),对于电商的出现很多人只是当作网媒的增值业务去看待,质疑他们的效果和盈利能力。

  2015年,一个“互联网+”的风口,把无数着了魔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吹向了婚嫁产业。他们大多对婚嫁业毫无从业经验,或是在经营中走投无路,便摇身变成高举“颠覆大旗”的互联网新贵,开口闭口就是这个行业需要被颠覆,那个行业有很多痛点盲点...相比互联网也有人更看重落地,于是有了婚礼地产。无论是“互联网+婚嫁”还是“地产+婚嫁”,都是故事很美的新商业模式,具有极强的融资能力,对于小规模作坊业态的婚嫁服务业来说,可谓大军压境。面对跨界打劫的威胁,不少传统婚嫁业者陷入恐慌,但也有些底蕴较深的业者则不屑一顾。而在我看来婚嫁产业所有业态中,无论是传统经营还是新商业模式,都有其致命的死穴。也许鹬蚌相争的当下,看得更远的才能成为渔翁。

  最近似乎写的一些观点都和数字有关,都在用数字罗列婚庆行业的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而今天我又罗列了十种不一样的未来:行业的消亡...

婚庆.png

  *死:如何杀死婚庆公司?

  婚庆公司将如何覆灭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互联网将颠覆信息不对称的婚嫁行业,有人认为以婚礼堂、婚礼商城为代表的一站式业态将冲击传统门店经营,有人认为目的地婚礼才是未来婚礼的趋势,还有人认为影楼、司仪等传统的渠道和供应商介入婚庆服务将导致婚庆公司失去生存空间。其实我认为最终能威胁到婚庆公司存在的都不会是这些切割非主流市场的边缘力量,任何生产关系的矛盾都将激发多元化的经营裂变,能够颠覆行业的只会是生产力本身。我们知道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婚庆行业最重要的劳动对象就是:宴会场地。

  当下大量婚庆公司围绕宴会场地展开恶性抢夺:从开发酒店业务渠道,发展到捆绑酒店垄断宴会场地,排除竞争对手。这种情况不仅限于二三线城市和县城,在一线都市也有集团机构在大量签约酒店。婚庆行业进入了帝国主义社会:垄断核心生产资源、“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而许多捆绑了酒店的婚庆公司依旧痛苦,大量投入和营收贴补了酒店,逐年攀升的成本让盈余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还被酒店绑架做婚礼秀、赞助物资...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的婚庆公司都与酒店捆绑,依旧“裸奔”的经营空间受限,然而“傍了大树”的盈利也始终难有大突破,为了尽可能多的消化酒店客源,团队规模也越来越大。我曾评价婚庆公司为“高净值的开销,屌丝的财富”,看似行业中*的整合端和暴利环节,却遭受消费者、渠道和供应商三头挤压,终有一日被榨干了以后酒店开始整合婚庆业务,被绑架的婚庆公司就面临被并购或者出局的命运;而一旦更大的资本方开始垄断酒店,婚庆公司就连被并购的机会都没有...

  第二死:如何杀死酒店?

  从整个产业生态来说,酒店是最难以被扼杀的,原因有两个:*,场地是稀缺资源;无论客户先接触影楼、婚庆公司,还是互联网,最终都要去酒店办婚礼;结婚唯独不能没有宴会场地,总不能把婚宴办在虚拟世界里吧?第二,餐饮固然是婚嫁*的利润,但酒店本身的主要盈利并不是宴会厅而是客房,除了客房还有日常餐饮、健身、外卖等多种业务,宴会厅除了婚宴还有会议、商业活动和其他宴会,婚宴只是占酒店宴会营销业务的一部分,成败不能直接威胁到酒店整体经营。

  酒店大致又分为几种形态:一种是五星级酒店,特别是国际五星。这种高端酒店除了香格里拉等少数自有物业品牌外,其余多半依托于本土的地产业主,属于被雇佣的管理公司,本身不具备与其他商家签署场地合作的拍板权。而另一种是没有豪华宴会厅的四星以下酒店和酒楼,多半无法靠日常散客满足营业需要;在政府接待被限制后,企业接待和私宴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随着各地区城市化发展、商业繁荣和楼市萧条,许多地产项目从住宅转向商业,酒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倍增。酒店业的繁荣固然带动了宴会市场的消费水平,但也加剧了酒店业本身的市场竞争。于是渠道的形势逆转了,从场地为王到业务不饱和,酒店主动寻求与婚庆公司等零散客源合作;婚礼堂业态出现后,酒店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最终将演变价格竞争和资源抢夺;任何业态都不能够杀死酒店,唯有同业之争。若民众消费水准提高,五星酒店消费下调,中小酒店酒楼竞争优势荡然无存,酒店业也将迎来大鱼吃小鱼的“洗牌”。毕竟是资产运营两头重的业态,酒店业需要庞大的现金流支撑,经不起长期的恶性竞争消耗;而正是因为重资产的特性,其经营也玩不出太多灵活性。

婚纱.jpg

  第三死:如何杀死婚纱影楼?

  婚纱影楼业态应该是中国特色吧,很多国家早已没有婚前摆拍,只有婚礼当日的纪实摄影。福建的影楼最早是由台湾人带入,掀起婚纱摄影的潮流取代了拍结婚照。影楼模式初期投入大,资金利用率低,但有着庞大的流水和暴利空间。我眼中的影楼行业其实与网吧和KTV非常类似,都是需要庞大的启动资金和硬件投入,还有再投入翻新的固定周期,否则就会失利于惨烈的同业竞争。

  当下中国的婚纱摄影市场已经出现三足鼎立:传统影楼、摄影工作室和以SOHO形式存在的自由摄影师。从消费者选择上来说:影楼产品标准化、作业模式化、团队复制化,可以低价优质,也可以高贵尊享,一切都基于大投资的内景和片场,但由于影楼客流量庞大、拍摄模式单一,导致产品缺乏个性;工作室没有大投资的经营场地和片场,多半都突出外景和个性,费用也略低,但是在硬件设施、服装饰品和服务体验上肯定无法与影楼相比;自由摄影师你不要以为一定是*的,其实一对一的服务最贵,而且要拍一个婚纱照不是只有摄影师就行,至少还要有化妆师,以及自备服装,自选拍摄场地、搞定交通和后勤,其实更麻烦且消费更高,当然胜在私人化的服务。

  近几年来工作室已经瓜分了影楼的部分市场,而不断出现的“各种拍”(婚纱摄影O2O平台)又刮起“去中介”的风,鼓动摄影师直接服务消费者,平台化开发产品。当然我相信这么多业态里目前*钱的一定是工作室,摄影O2O不知赚不赚钱但起码也在搅乱市场,不但切割走部分份额,吸引到场外资本,还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影楼摄影师回家去SOHO。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摄影是婚嫁产业里最有机会的O2O业态,因为摄影行业可以真正做到开发产品和签约劳动者,生产场地本身是开放资源,产品也容易标准化(机位、服装、场景、风格、服务者级别,就可以简单的把产品和价格标准化),利于重复销售,而平台的核心价值只是经纪。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少,越利于资金的集中运用。影楼作为资金量最庞大的业态,我个人认为未来必须走资本运作的路子,否则依旧维持传统经营不断将利润循环投入,市场份额又被逐年瓜分,一旦资金断链就呜呼哀哉也...

去中介.png

  第四死:如何杀死去中介型O2O

  互联网热中红极一时的O2O,在经历了死伤过半后,评价O2O是伪命题的观点又扶摇直上。诚然,在婚庆这个领域谈消灭中介,首先要弄明白“中介”到底是谁?很多创业者认为中介是婚庆公司,但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婚庆公司虽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但它却是这个行业里的品牌厂商,担负着产品研发、生产分包、终端销售与售后服务的职能;而婚庆公司的供应商则是产业链中的原材料厂和配件加工厂。现在很多O2O企图消灭厂商,让手工业者去处理原材料,甚至为消费者提供零配件,这是行业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虽然未来的生产趋势指向众包,但我们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善、婚庆行业的从业资格认证还没有建立,对于这样一个超低频、重度消费、重体验和决策的行业来说,依靠分散的个人生产和服务,能够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和保障?德国工业4.0将物联网、服务网等信息物理系统融入制造业,从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向用户定制生产转变,而婚庆行业岂非原本就是用户定制生产?婚庆归属于服务业,激烈的竞争让消费者非但没有痛点反倒被商家惯坏。O2O平台鼓励消费者参与生产,其实是在为消费者制造痛点,对于结婚这件事很多互联网人的理解存在几个

  误区:

  误区一:认为一辈子一次的事情,消费者没有花不起钱,只有值不值。其实消费是以家庭收入划分层次,花得起就是花得起,花不起就是花不起,该买小米的不会因为苹果好就人人都去卖肾;所以消费者首先要寻找买得起的产品,然后才关注产品值不值。婚庆行业一个畸形的现象就是消费者大多虚报预算,骗到方案再砍价;而对于定位远在自己消费力之上的婚庆公司,产品再好消费者也不敢去触及。而高消费的人群则需要更多的重度服务和私密性,需要更多的服务者和更成熟的团队,才会觉得花得值。其实一场婚事办下来,最耗精力的是宾客名单和邀约接待,以及礼尚往来习俗的筹备,这些往往占据了婚事筹办的主要时间,而婚礼只是小两口利用碎片时间在跟进的事情,白天还要上班呐,哪有那么多时间事事参与,选择有实力的婚庆公司就图一省心。

  误区二:认可平台才能为消费者解决个性化的需求。其实一场婚礼的决策人很多,新娘最上心参与,新郎少参与却有否决权,最终买单者是新郎的父母;于是人人都能说话,决策周期很长。但一场婚礼的核心意义并不是创新而是见证;对于长辈和宾客而言,衡量婚礼好坏的*因素并不是个性而是面子。什么能让消费者觉得有面子?品牌!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县城的消费者喜欢市区的公司,许多土豪喜欢北上广的公司,知名品牌对于相应层次的客群总有更大的杀伤力,只要说出去就有面子。

  误区三:有些去中介型的O2O认为首先应该消灭商家,把“龟儿子”“干疼”乃至“干死了”春天就来了,将自己摆到商家的对立面。其实你如果做一个市场调查,把个性等诸多因素让消费者排序,消费者100%*的是“安全”。这可是一笔承担不起风险的交易,商家依靠的是团队作业,单量多说明被认可;而个人从业者单量稍多,首先,会被质疑服务精力能不能跟得上,会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不安全感;其次,商家在竞争和团队培养的过程中,也在给人才进行宝贵的内训,通过大量实战给他们足够的经验沉淀,如果没有专业教育又没有了商家培育,独立业者从哪里获得专业技能学习?靠那些只会宣扬成功学的培训机构吗?最后,没有一个新人能接受自己的婚礼搞砸,很多人为了安全主动放弃了未经执行验证的创新,宁可眼见为实。婚礼的客单价较高,独立业者根本无力承担风险责任;平台更不会为只存在弱关系的独立业者去承担责任,况且平台的回报也远不足以匹配风险。婚庆是高风险行业,没有事故标准只有客户心情,行话叫“操卖白粉心赚卖白菜钱”。消费者选择一个商家起码有门店有法人,开门做生意、资金有留存,能够承担风险责任,选择独立个体铺盖一卷去哪儿找人…

  误区四:认为消灭信息不对称是让消费者花钱值。这个更是一个伪命题,你花1999买新款小米值还是花3999买新款苹果值?婚嫁行业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暴利,消费者要求有好的创意和品质,需要选择安全优质的供应商和原材料,以及堆入大量昂贵的人才团队作业,周期长人耗大;而中国的消费者并不愿意为创意、服务和知识产权等看不见的东西买单(国外用个字体或音乐都要付费呢,谁敢随便搞什么迪斯尼主题、Hellokitty主题…),这么庞大的无形成本如何分解呢?只能摊在执行成本里。难道O2O平台认为让独立业者统筹供应商,能够获得比商家高频大宗采购更低的单价?只怕是消费者没少花钱却买到了更低的性价比。婚庆行业整合度太高,劳动密集型生产,采购交易频次巨大,其中的水深从业多年的商家都未必能吃透,何况业外人。哪家婚庆公司没有做过不赚钱甚至亏钱的单子?

  基于以上几点,其实去中介型的O2O要存活本身非常困难。不可否认现在有些O2O的年营业额已经比单家中小婚庆公司要大一些,问题是大多少?成本呢?盈利呢?说好的增速呢?钱能烧多久?流量能估值多少?这些流量都没有价值,因为不会产生第二次消费!你同一时段的用户有多少?转换率有多高?从平台上过的流水(变现力)有多少…基于这些因素,基本上也就是钱烧完了融不到下一轮或平台还不能自己盈利就死了。

导流型.jpg

  第五死:如何杀死导流型O2O

  导流型的O2O从某种意义上是“中介的中介”,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并不妄图去颠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是去化更深刻层次的中介:渠道。如果说婚庆公司是厂商,那么传统的渠道是谁?自然是酒店和影楼,于是导流型O2O企图打断婚庆公司与传统渠道台面上下的交易纽带,成为一个新的渠道。有人认为:“酒店是入口,互联网也是入口,把钱给谁有区别吗”?其实还真有几个区别:

  区别一:导来导去,最后消费者和婚庆公司还是要去酒店办婚礼,酒店如果已和婚庆捆绑,平台的商家只能在自己的地盘做单,你给谁导流?

  区别二:婚庆公司捆绑一家酒店,可以获得这家酒店的全部业务机会,如果接单能力不够,根本就消化不完,但起码业务来源很稳定了;而一个O2O平台不可能捆绑一家婚庆公司,你能提供多少业务机会给到每个平台商家呢?如果我去年酒店业绩800万,有个平台愿意跟我签约保障我今年业绩1000万,业绩不足平台补贴,我一定甩掉酒店去签约;如果平台不能承诺补贴,婚庆公司放弃了酒店,预期不能兑现酒店又被人占去了怎么办?滴滴、Uber都补贴司机,而婚嫁O2O一样应该补贴给服务者而不是消费者,问题是…补贴得起吗?

  区别三:很多婚庆公司现在面临的根本不是业务机会不够,而是接单能力不足或者成交率低下,从谈单到签单,很有可能成交率不到30%。这里面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客户不够精准(星级酒店消费者还不一定都能精准,何况网络客源);其次与消费者之间没有强纽带,即缺乏有力的推荐关系,只有弱推荐或非*推荐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再次就是婚庆公司自身的实力或者团队负载力(产能)有问题,要么旺季档期撞场或排满没有人手接单,要么服务和产品跟不上,客户满意度低流失率高。平台耗费大量资金烧用户,最后却被平台外的商家签了单,成本全部蒸发了;而婚庆公司跟丢酒店的单必定反思自己的经营问题,若常跟丢平台的单必定归罪于平台的客户质量(甚至质疑是托),网络客源质量低原本就是共识,一个用户还导给那么多家制造竞争,因此商家对平台的热情也不高,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区别四:平台的用户多半来自百度、APP等各种入口。而婚庆公司本身也有官网、百度、公众号等各种入口,但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只关注渠道?因为网络营销的转换效果太差了,大多会去上网折腾的客户本就存在不良心态,都是到处对比。举一个例子:一家婚庆公司每年在百度上花费3万,一个关键词平均成本4元,去掉重复点击也就是独立访问量不足七八千;而实际电话咨询量不到100,咨询后能够进店的不到二三十,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能够签单的不到三五个。那么平台只不过是替你把这些入口烧了,最终签单率不见得高到哪里去,自己烧还能够提高品牌展现,而平台却向消费者展现的是更多竞争对手。如果花钱砸酒店,只要酒店肯给到一定的政策支持,签单率至少在30%以上,捆绑得深的直逼100%。

  区别五:有很多导流平台认为花了大成本烧用户,要把每个用户的价值转换出来,于是向婚庆公司要20%的佣金,这可比酒店的返佣高多了,真当婚庆公司都是暴利呢?我觉得5%以内的话还略有竞争力。

  导流型的O2O,我觉得总体上模式比去中介型轻一些,但同样的通过互联网找服务的消费者,也不会只选择一个平台。现在各种获取消费者的渠道越来越多,所有人都盯着消费者,消费者更加被宠坏。当同一个消费者被各种渠道反复多次转卖的时候,其价值已经下降了不少。而未来导流型O2O的价值在于:你是否具有开发独占性客户资源的能力,或者是否能将流量更快速地变现。若没有,你的资金回报效率也会非常低,最终也许就死在了烧钱上。

婚礼堂.jpg

  第六死:如何杀死婚礼堂?

  婚礼堂严格来说是一种主题型酒楼的业态,将婚嫁主题的一站式服务综合到酒楼服务中,而最终从餐饮中转化出主要利润。按照婚礼风尚创始人陈刚的观点:婚礼堂存在的合理性是与当地的五星级酒店消费标准息息相关,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北京这样消费水平高的大城市婚礼堂发展迅速,而很多二三线城市还没有形成市场的原因。

  我们可以认为:婚礼堂是“快餐”,而五星级酒店是“豪华大餐”或“高级自助餐”。因为婚礼堂虽然整合了便捷的服务,却是往更低的取值去走,也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而五星级酒店依旧是国民意识中的脸面,消费者也可以自由选择更好的服务商配置。

  当前很多地方的酒店开始整合各种婚庆商家入驻和捆绑,也开始向一站式婚礼酒店转型。如果婚礼酒店仅为一站式商家提供联合促销和终端展示,仍然允许客户自己选择场外的服务商,提供“咖餐”和“平价自助”两种选择,那么就会真正成为介于“快餐”和“豪华大餐”之间的“轻奢餐”,成为婚礼堂的*竞争对手。

  婚礼堂会怎么死?首先是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如果五星级酒店不能维持住高消门槛,就会危及到婚礼堂的生存优势;其次婚礼堂是基于建筑运营的,建筑设计比例和宴会厅容积决定了收入的天花板,基建问题是不可修复的硬伤,在成本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如无法同步提升收入,就是等死的节奏;最后婚礼堂和酒店同是资产运营两头重的业态,但酒店存在多元化收入,而婚礼堂的收入形态相对单一,受经济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很弱...

婚礼媒体.jpg

  第七死:如何杀死婚嫁媒体?

  婚嫁媒体曾是婚嫁商家屈指可数的传播途径之一,主要包括了论坛、杂志、电视栏目和婚礼门户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尝试,大多数商家都已经发现了规律:早期低端走量的商家靠论坛接单,后期品牌商家通过大型行业门户在业内传播品牌,但要产生客源那是天方夜谭(除行业内部交易如四大金刚外);至于其他媒体和地方网站,除了借名义整合资源之外没有别的价值。

  到了今天,所有的传统和网络媒体都在走下坡路,婚嫁行业也不例外,自媒体成为了所有商家没有门槛的营销手段,甚至有商家已经通过微商建设自己的分销体系,而像[iYork婚企管家]这样为婚庆公司提供免费自媒体建设和移动互联网营销工具的平台也已经开放公测。据闻国内曾经*的婚嫁网站“爱结”由于连年亏损,美方资本已经撤离,全国分公司尽数关闭,目前已经几乎成为了某酒店的媒介部;随着爱结的没落,上海的“婚礼风尚”一跃成为了行业的媒体老大,而风尚也已经在进行电商化的转型布局,也许不久就可以看到它的大动作。

  是啊!这年头光做媒体真的不行。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不管是否面向C端,最终都是围绕着B端打转。各种网站平台、APP...如今婚嫁商家也是被“各路豪强”争夺的香馍馍,可以展示作品的渠道太多了,各种平台抢着为他们烧流量,至于转换率嘛...反正原本在媒体上也不见得有转换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要获取商家信息,上网除了度娘还有各种媒介和平台,线下还有婚博会、发布会和渠道推介,拿出手机朋友圈里自媒体满天飞。未来婚嫁商家需要更多的是服务,是对提升其综合经营能力的帮助,只解决单一领域(包括导客和推广)的平台都将被归入细分市场;依靠商家供养的行业媒体也在洗牌,如若不能尽快转型,也只有等死一途。

培训.png

  第八死:如何杀死培训机构?

  其实在婚庆行业中,最乱的一直是培训这个领域。由于婚庆行业从业门槛过低,早期大部分从业者都是从一些租赁店、自由职业者和手工业者转型,真正具有名牌大学高等学历、在集团或上市公司从事过运营管理,或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经营者非常少;也没有开设婚嫁专业的本科院校和受到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于是这个行业当中所沉淀的精英和系统理论非常的少,经营者们困惑重重,有病乱投医。很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去参加行业内的培训,听的时候都是心潮澎拜,回到家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获;因为他们听了太多的成功学、发家史,给他们讲述这些“神话”故事的人有些自己都没做过婚庆,有的则是向崇拜者展示了自己的光辉面却隐瞒了阴暗面,殊不知他成功的核心在于台面下的部分,盖空中阁楼你怎么学得来?

  在婚嫁行业中,更多渴望学习的人关注的不是系统的知识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是对经验的盲从和模仿;很多人想学习的不是全面的营销和管理,而是怎么杀客、怎么谈单、怎么提高成交率、怎么争夺渠道。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伪培训浪费了不少血汗钱之后,不少人回归了理性,开始选择一些面对面传授技能的小班课程,以及参加一些业内名企创始人的讲座。这也符合了北上一带名企创始人希望通过活动树立个人品牌的需求。

  时下,婚庆公司通过各种免费途径可以获取的知识已经越来越多,一些供应商聘请顾问为婚企客户培训来作为CRM;各种协会和机构经常邀请一些业内名人如王思佳、徐丹等为会员开展免费分享;摩卡女神潘珍玉通过其自媒体电台俘获业内芸芸众生;花海阁男神海风举办总裁班分享经营破局...而聚集了大量行业名人和企业主的[论道.婚商]群则是专注以“经营论道”为主题,让天南地北的婚庆经营者相互分享经营干货,盛产免费理论观点与实战资料。当然,分享者的层次与学习者知识结构之间的差距,决定了不同人之间学习收获的差距;若后续再出现*的经营顾问和经营工具研发,那么培训机构便大可关门大吉了。

花艺.png

  第九死:如何杀死婚礼供应商?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制造业便已逐渐形成了行业内部结算的产业链格局,各行业开始进行生产分解,把生产流程分包到专业的供应体系中,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和资金流动率。婚庆行业作为一个高整合的行业,由婚庆公司向供应链采购,并完成产品研发和最终组装早已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这一供求关系将发生改变。

  我了解到至少有两三个省,出现了专业整合供应资源(包括仓库、设备、物料、执行管理、工人和从业人员)的企业,其业务是将婚庆公司的后端生产整体承包,未来婚庆公司将侧重于前端的销售和创意,而后端从资源到执行,全部都可以交由专业的执行公司去实施;婚企可以不要再建设执行系统和负担团队,不要再有自己的仓库和库存资产,创意和营销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而还有另一种平台,也就是[iYork婚企管家]的运营商约客科技所在构建的产能交易平台,让婚庆公司之间通过*生产、众包资源来获得云创意和云服务,通过交易去流通企业间的二手智慧产品和物资,如此一来婚庆公司对于采购的需求将会进一步萎缩,资金的利用率和人才所创造的价值将体现出长尾效益;也许这一现象也将导致未来供应系统的重新洗牌,而最终供应链将被几个*的综合型专业机构所整合。

旅拍.jpg

  第十死:如何杀死旅拍机构?

  有一项调研说:未来90后不喜欢举办婚礼,大多倾向于去旅行。于是这两年来,各种目的地婚礼和旅拍机构开始迅猛抬头,许多国内的婚庆公司开始开设目的地婚礼业务,多次聚集在三亚展开研讨;而许多摄影摄像机构也瞄准海外开发大量的旅拍产品和服务。但这样的业态注定都是过度时期的产物,因为他们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硬伤。

  硬伤是什么呢?就是钱!若说终有一日旅行将变成结婚的主流需求,那么势必目的地婚礼和旅拍都不会再是土豪游戏,而是平民消费。可是从国内携带团队到国外,旅行成本就数倍的增加,签证还不一定都能过。而在国内的服务机构中,婚庆公司和影像机构普遍不了解旅游行业,对落地资源的掌握度也很低,由于量不够大也不可能提前先去踩点;旅行社则不了解婚嫁服务,难以推出有服务深度的主题产品。

  近日,上海婚协曹会长与韩国釜山市政府合作,通过多省婚协及[论道.婚商]群在全国百座城市招募百对新人,携带百家媒体前往釜山开展海外旅婚和旅拍的试点,由釜山政府出资赞助,当地婚礼和摄影机构落地服务。这次试点活动后,将有更多国家旅游地政府签约的旅婚旅拍线路被开发,直接由中方向当地服务机构培训中国婚嫁的服务需求,通过一手落地资源把婚旅婚拍的成本降到*,让新人可以轻装出行。而这类婚嫁主题旅游未来也将被开发成产品,发包到各地婚庆公司代理销售。如此一来基于国内团队的海外服务机构和产品将会很快失去存在的意义。

结尾.jpg

  九死必有一生

  我们常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今天我所描述的未来婚嫁新旧各业死亡预言,并不只是单纯的唱衰,而是在探讨目前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潜在的发展瓶颈。自古天下奇毒必有解药,非先天内伤都有生机。今天携“互联网+”和资本来到婚嫁业的颠覆者,或许也面临着被颠覆的命运;而分分钟都要被颠覆的传统婚嫁业+互联网和资本以后,也许依旧是未来的赢家;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况且传统和新商业模式之间为什么一定要是颠覆与被颠覆的关系呢?+互联网与被互联网+不可以并存乃至融合吗?无论什么模式,最终宏观都胜不过微观,经营者的“道”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而“道”,就在“商”的本源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看了这篇文章的用户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