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债务负担的危害,权威人士明确提出“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防患于未然,市场才能走得更久远。
影子银行、风险集聚与监管之困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为“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类民间借贷、P2P平台、线下财富公司都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正规金融体系尚未纳入监管(或有意规避监管、或未被监管关注)的各类业务和产品也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
2012-2014年间,属于中国资管行业的黄金期。进入2014年下半年,国家相继放开了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商业银行和债券市场的融资渠道,资管行业开始遭遇资产荒。为了维持规模的增长,很多机构逆势而行,大力布局产能过剩行业、股权市场等高风险领域,一些互联网类理财机构也大力发展校园贷、首付贷、配资等产品,不断加剧影子银行领域的潜在风险。
2015年,GDP增速首次降至7%以下,微观主体违约事件加速暴露,银行业不良率升至1.67%,净利润增速也骤降至2.43%。在市场感慨正规金融机构日子不好过的同时,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P2P行业开始,资管行业也开始大量爆出问题。2015年全年共有896家P2P平台出现问题,除恶意跑路和经侦介入外,基本都是不堪高不良的压力。发展到后来,高不良又成为平台跑路的触发点,演变成非法集资问题,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侵害社会公众利益。
2016年,国企发行的债券也开始频繁出现违约,而债券是银行理财等正规金融机构的重点配置产品,这意味着影子银行的不良问题开始从P2P等互联网金融领域转向正规金融机构资管领域,庞大的影子银行规模愈发成为经济系统性风险点。6月24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美国华盛顿对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表示,中国已决定开展新一轮监管体制改革来覆盖这些监管真空领域,希望能解决影子银行问题。
今年3月份,保监会对所谓“*险”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规则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之后不久,银监会也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其停止新发分级型理财产品,而分级型产品的主要特征就是劣后级具有杠杆功能。5月,证监会出台《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控指标指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两份文件,全面升级监管框架。
然而,影子银行风险因跨界和跨业而起,分业监管的架构倾向于“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往往止于简单叫停“惹事”的新产品或新模式,解决不了跨界、跨业经营的监管套利、监管空白甚至监管重复等问题,并非解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集聚的治本之策。笔者以为,根治影子银行问题,必须从监管改革着手,着重“穿透式”管理,并基于资管产品的底层标的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然而,这一切需要对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又谈何容易!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洪言微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