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将此称为一种放射性的物流系统,它不同于传统物流公司的网状物流系统,因为异地之间基本不走货,尤其是大家电。这种设计思路使得京东的物流要比传统物流快很多。当然,这种新物流系统主要适用于京东的自营产品。
2010年,京东还推出了“211限时达”,即用户晚11点前下订单,第二天下午3点前送达;中午11点前下单,当天送达。该标准一经推出,备受好评,并成为京东的核心竞争力。
京东起初是租库房,但2009年之后就开始自建库房,而建一个库房需要1亿~1.5亿美元。当年,京东还与上海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在上海建设亚洲范围内和B2C领域内,建筑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刘强东将其命名为“亚洲一号”。
这些大动作的推出表明,京东已经从那个土里土气的中关村小店家,华丽转身为一个笑傲江湖的电商巨头,它的前面只还剩一个对手,那就是阿里巴巴。
京东的崛起还影响到了腾讯的电商布局。2014年3月,腾讯将旗下的电商平台QQ网购(B2C)与拍拍网(C2C)并入京东,并向京东提供微信和手机QQ的一级入口,同时向京东注资2.15亿美元,以换取京东15%的股份。后来腾讯又在京东上市时认购了额外5%的股份,而今年8月份腾讯再度增持京东,将持股比例提升至21.25%,成为京东*大股东。
不过京东的管理权仍掌控在刘强东手中,他虽然只有16.2%的股份,但却有80.9%的投票权。
除了腾讯之外,沃尔玛也加入了这盘电商大布局,今年也增持了京东的股份,其持股比例已攀升至10.8%。
可以说,京东现在是三巨头的“联合王国”,这三巨头是:腾讯、沃尔玛和刘强东。
“兄弟们”
京东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刘强东的答案是“因为我们的团队”,而他在内部管团队叫“兄弟们”。
刘强东的“兄弟们”可真不少:截至今年6月底,京东正式员工高达11万人,分布于电商、金融和技术三大领域,此外还有大量的合作卖家(京东自营标准品,非标准品则与卖家合作,比如服装),以及处于物流末梢的大量合作配送站——这些配送站已覆盖全国1862个区县。
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要怎么管呢?刘强东的办法是:亲近基层,培育干部,以及信赖高管。
京东的基层员工主要是配送员,刘强东经常下去巡视,与一线员工喝酒聊天,他说只要他一讲自己的故事,那些员工就会向他敞开心扉,因为他们都出身于寒门,而且都渴望改变命运。
刘强东1974年出生于江苏宿迁的一个农村,父母做跑船生意,他和妹妹则被寄养在姥姥家。他自幼聪明好学,1992年以宿迁*高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他的家乡是江苏最穷的一个地方,他家也不富裕,他入学时只有500块钱和76个鸡蛋,他*周都没舍得去食堂,一天三顿吃煮鸡蛋。
为了赚钱,他开始给学校抄信封,抄一张赚3分钱,抹上胶水再赚3分,他没黑没白地抄,生活开始好转。暑假时他就去写字楼里推销图书,每天骑着个大二八自行车,拖着一摞书,东跑西颠。
这两项工作都不是他想干的,因为没有技术含量,他觉得干计算机有技术含量,便开始自学编程。学成之后他开始接项目,没日没夜地写代码,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到大三下半年就赚了20万。
这之后,他开了一家小饭店,但这次创业给他带来了厄运。他先是被盘店给他的人诓走了24万,因为平时忙论文不能看店,又让店员通过各种“腐败”黑走了近20万,而那些钱是他从老家借的。
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的打击还不是钱上的损失,而是他对那些员工非常好,给的待遇是其他老板*不可能给的,但这些员工却在暗地里算计他。
后来他去了一家日本公司,从库管做起,历任电脑担当、业务担当和物流担当。在那家公司,他学会了严谨的做事态度,因为他的日本老板不接受误差,说那是中国人的陋习,后来他将这种做事态度带到了京东。
这段工作经历还帮他打开了心结,他逐渐意识到不是那些店员负了他,而是他没有提供一套导人向善的制度。他甚至觉得对不起那些黑他的员工,因为那些人又要从零开始。
他在那家日资公司干了将近两年,之后带着12000元积蓄再度创业,新公司位于中关村,经营光磁产品,名字叫“京东多媒体”。
在京东内部,这个故事尽人皆知,基层员工都很崇拜刘强东,并希望成为刘强东那样的人。刘强东跟员工聊天时也不讲什么虚的,就是实实在在地喝酒,然后问问各家的老人、孩子和媳妇,问什么时候把家里人接到城里来。
除了谈感情外,刘强东还会跟基层员工谈专业,他为每个工种都设立了工作标准,要求大家向最高标准看齐,做得好的会提拔做配送站站长,做得差的则予以劝退。他要求人事部们在招人时只招那些朴实、诚信和上进的,坚决不要那些油嘴滑舌、夸夸其谈的。这一点倒是和曾国藩当年挑选湘军的标准很像。
当然刘强东给基层员工的待遇也很好,比同行高不少,而且都给上五险一金。此外,许多基层员工是从其他公司跳槽过来的,他们来京东是因为在京东能感受到尊重。
如果说刘强东将基层员工视为“根基”的话,那么干部队伍就是“支柱”,而他培养干部的方法主要是“管培生计划”。
所谓“管培生”就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培训生,将来要推向管理岗位。“管培生计划”可简单理解为京东的“黄埔军校”。刘强东对管培生的重视甚至超过对副总裁的重视,授课老师有的外聘,有的是内部优秀员工和管理人员,当然还有刘强东本人,他每周都会讲课,授课内容面面俱到,连怎么走路、怎么吃饭、怎么敬酒都要教。他还常跟管培生喝酒、聊天以及出游,他要求管培生不要把薪水寄回家,而是用于买书和报外部培训班,他觉得提升自我比什么都重要。
培训到一定阶段时,他会让管培生去各部门实习,并要求管培生不要当挑毛病的“批评家”,而要当一个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实干家,此外,他不希望管培生把自己视为“监工”,而希望与团队打成一片。
“管培生计划”之外,刘强东还为从其他渠道晋升上来的中层管理者建立了培训体系,包括与知名商学院合办的“京东MBA培训班”、“高管90天转身计划”,他对这些管理者的要求是干中学,学中干,既能管业务,又能管人。
对于副总裁以上高管,刘强东虽然也会送他们去参加EMBA,以及到硅谷学习,但平时基本采取完全信任和授权的姿态。在京东,每两个月会开一次高管会,会上会公布公司最机密的财务数据,而在财务签字方面,高管基本都能做主,包括上亿元的对外支付。
为了考验这支高管团队能否应付一般局面,刘强东还在2013年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了大半年,期间对公司事务“不闻不问”,结果显示团队运作良好。当然,也有报道称,彼时他通过电话旁听高管会议,并未完全放手。
不过在战略决策问题上,刘强东仍然坚持乾纲独断。决断之前,他会召开高管会议,听取各位高管的意见,并尽可能不插话,但会坚守自己的内心判断,哪怕这种判断所有人都反对。前文提到的那些关键布局,都是他一意孤行才做成的。
在京东,战略家是不受欢迎的,信念比道理更重要,而最重要的信念是相信刘强东,跟他走,做他的“兄弟们”。
万亿京东梦
京东现在的对手是谁?
我们一般认为是阿里,但刘强东却不这么看,虽然阿里的市值是京东的6.74倍,但他觉得阿里怎么能跟京东比!
刘强东觉得阿里比不上京东的主要是两点,他在自己的新书《刘强东自述》中以不点名的方式正色道:京东“不会把假货、水货买到全国,甚至买到全球,沦为一个输出假货的企业”,也不会“只有自己赚钱,但是几乎每个合作伙伴都不赚钱甚至亏钱”。
关于*点,刘强东认为假货和水货问题的根本是模式问题:那种小集贸式的电商平台必然会造成假货和水货,因为卖正品行货支付不起高昂的广告费,而假货和水货的利润高,有钱买广告,而广告会促进销量,从而买更多广告,形成循环。除非放弃这种模式,否则不可能真正解决假货和水货问题。
前文提到,腾讯曾于2014年3月将旗下的拍拍网并入京东,这是一个C2C电商平台,也出现了假货和水货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刘强东于今年4月1日将拍拍网关闭了。他在今年6月出版的新书《刘强东自述》中,在*章*节*行写道:坚持初心,不卖假货。
不过,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刘强东在道德上就比马云高尚,他只是跟马云的战略选择不同。马云的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服务卖家的,而刘强东的目标是“不卖假货”,是服务用户的。
刘强东出身于中关村,他亲眼见证了中关村的兴衰,在他看来,中关村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卖假货和水货,不讲诚信,最终失了人心。他认为自己和京东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跟中关村的主流商家反着来,坚持以用户为尊,一切都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和归宿。
刘强东的战略判断是,在国内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那种小集贸式购物模式必然衰落,与此同时则会出现巨无霸式的零售企业,而这些巨无霸会垄断标准化商品60%~70%的销售份额。他希望并且相信,京东会成为其中*的那一家。
事实上,早在2014年3月与腾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他就当着腾讯人的面宣称:终有一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是京东,中国*的民营企业是京东!
这个目标狂妄吗?
看起来的确有点狂妄,京东目前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四,前面是BAT,其市值也只有阿里的14.84%,要挑战阿里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它今年还不断被外界嘲笑为“亏损大王”。
不过刘强东对于这些并不在意,他觉得京东不是不能盈利,只要减少投入,很快就能盈利,但他不想那么做,因为他和马云拼的是未来,抢的是人心,他觉得自己现在每多投入一分,用户体验就会更好一分,最终赢的几率就更大一分。
那么,刘强东具体想把京东做多大呢?
他在《刘强东自述》中表示:未来将公司的市值和净收入(不是“平台交易额”)双双做到1万亿人民币,与此同时实现全球化,并推进金融、技术以及生鲜等项目,最终成为一家受人尊敬、信赖和骄傲的“国民企业”,而他本人的*目标是“伟大”。
总结来看,刘强东自1998年创业以来只推销两种东西,一是向中产消费者推销信用,二是向寒门子弟推销希望。只要外界相信这两种东西有远大前景,那么刘强东的“万亿京东梦”就不会是梦。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