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他曾是宗庆后*的对手,却被资本“判定”出局!

能像宗庆后这样心甘情愿过辛苦日子的企业家不多,大部分企业家是一边殚精竭虑地工作,一边对这种人生充满抱怨,就连马云也不例外——他认为自己“*的错误”就是创办了阿里巴巴,把自己的人生搞没了。
2016-11-06 10:55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下一场竞争是关于水的。

  娃哈哈于1995年推出纯净水,并于1996年做到全国*。乐百氏则于1997年7月跟进,当年就销售了2亿元。广告方面:娃哈哈力推“太空水”概念,乐百氏则主打“27层净化”概念;娃哈哈请王力宏代言,走青春、激情、热烈的风格,乐百氏则请黎明代言,走天王巨星范儿。两家的水在零售终端也展开了竞争,一边摆着娃哈哈,另一边就摆着乐百氏。

  不过,两家公司在体量上却拉开了巨大差距。2000年,乐百氏的年营收为20亿元,而娃哈哈的则高达60亿元。这种情况迫使何伯权不得不引入一个外资巨头来扭转颓势,于是有了“出局”的故事。

  企业只是经济动物

  何伯权把公司卖给达能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而他最终出局也不是一起偶然事件。

  乐百氏奇迹终结于1998年,当年,其年营收增长率仅为33.3%,远低于之前一年的85.3%。这种局面下,何伯权决定向“外来的和尚”取经,斥资1200万元聘请麦肯锡做企业高级管理战略咨询。

  麦肯锡向乐百氏派驻了6名专家,这些专家花6个月时间,为乐百氏建立了两套系统——SA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和ERP(企业资源计划),此外出具了一份长达300页的报告,标题为《造就一个中国非碳酸饮料市场的*者》。

  遗憾地是,麦肯锡的介入并没有缓解乐百氏的危机,乐百氏的年营收增长率不但没有起来,反而下探至25%左右,仅为娃哈哈同期的几分之一。

  何伯权认为娃哈哈保持高速成长的主要原因,是它在1996年与达能成立合资公司,获得了去央视打广告的足够资金,从而快速打开了农村市场。此时,何伯权已经认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性,但却没有相应的广告费。为了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他开始跟雀巢和达能谈判,并最终选择了达能。

  何伯权结缘达能还是宗庆后做的媒。1999年年初,宗庆后邀请何伯权赴香港会见达能中国区总裁,洽谈收购事宜。当时何伯权已经跟雀巢谈了几次,彼此互有好感。达能与雀巢是竞争对手,所以希望抢在雀巢之前拿下乐百氏。为了鼓励宗庆后说服何伯权,达能还向宗庆后许诺将与娃哈哈集团联手收购乐百氏,并于收购完成后将乐百氏的管理权交给宗庆后。

  达能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它于2000年3月收购乐百氏,但却与宗庆后及娃哈哈没有任何关系——它在玩一个“左右互搏”的游戏。

  收购方案是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由新公司吸收乐百氏原来的资产。股权分配上,达能占92%,小榄镇政府占5%,何伯权及其合伙人则仅占3%。

  收购之初,达能似乎无意插手乐百氏的管理,原管理团队仍各就其位,双方只是约定了一个业绩目标。

  此后的一年零八个月,何伯权带领乐百氏加大了广告投放和促销力度,但仍阻止不了颓势。这种局面下,他希望能与达能就发展战略达成一致,但是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如此以来,他只好决定带领创业团队集体辞职。

  2001年11月30日,乐百氏召开特别会议,何伯权在会上宣布了辞职决定。与会员工听到消息后骚动起来,他们从来没想过何伯权有一天会离开乐百氏。会议结束前,何伯权和他的四位合伙人手挽手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向他们12年的创业生涯告别。

  这之后,媒体对此进行了大幅报道,将何伯权描绘为一个被外资驱逐出局的“失败者”。

  何伯权是一个失败者吗?

  显然不是。他不但缔造了乐百氏奇迹,而且将这个奇迹延续了8年。他也并不是净身出户,他多年的辛苦最终成功变现,这也是他后来开启天使投资事业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与宗庆后不同,何伯权不认为将自己创立的企业一直做下去是*的人生道路。在他看来,企业只是一个经济动物,管理层的目标是扩大市场和为股东创造利润,既然没有完成任务,且无法与持股92%的达能达成战略互信,退位让贤未尝不可。至于乐百氏的未来,达能有权说了算,人家有钱,人家就任性。

  所以说,对于何伯权而言,离开乐百氏并没有那么悲情,他只是走完了一段精彩人生。

  “帮忙”帮成投资家

  何伯权的第二段精彩人生是做天使投资,这段人生是从一次“帮忙”开始的。

  2002年,何伯权赴美游学,到哈佛做访问学者。2003年夏天,他回国探望老朋友和老部下,其间发现了*个投资对象——顾青。

  顾青是何伯权以前的一名老部下,曾任乐百氏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在何伯权辞职后也离开了乐百氏。2002年10月,顾青筹集数十万元在上海开了一家鸭脖店,取名“久久丫”。久久丫的生意很好,就是账面始终不见盈利,资金眼看就要耗光了。顾青很发愁,不知道要不要干下去,便找到何伯权。

  “不投肯定死,投进去才有机会活。你应该尽快进行网点布局。我给你50万,股份比你少两个点,剩下的算我借给你的。”何伯权这样回复顾青。
拿到投资后,顾青当年就在上海开了16家直营店,年营业收入达到1800万元。

  这之后,久久丫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年营收在2004年突破4000万元,在2005年更突破8000万元。到2010年,其连锁店超过了1000家,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年营收则达数亿元。

  “投资久久丫完全是随意的,只是帮忙,但我发现我的思维和想法对创业的年轻人很有帮助。”何伯权总结。

  投资久久丫后不久,何伯权便在广州创立今日投资,正式涉足创投领域。截至目前,由他主导投资的项目不多,但有几个却很出名,包括7天连锁酒店、爱康国宾和诺亚财富,其中以7天酒店最为出名。

  2004年6月,原携程旅行网副总裁郑南雁找到何伯权,希望创办一家比如家和锦江之星更实惠的经济型酒店。郑南雁学计算机出身,毕业后曾创办过一家电脑软件公司,做酒店管理系统,对酒店业非常熟悉。此外,他认为经济型酒店当时已经成为风口行业,如家的崛起就是明证。

  一番商谈之后,何伯权与郑南雁就发展策略达成诸多共识,比如:

  其一,不跟如家等拼品牌,而是把资源投放在压低成本上,如将酒店地址选在巷子里,不在无关紧要的饰物上多花钱,而专注于提供更好的床和床品——因为这是住经济型酒店的客人最看重的。

  其二,不跟如家等拼地域覆盖率,而是努力做透每一个市场——与其在十个城市开十家店,不如在一个城市开十家店,这样运营成本更低,但品牌影响力却更高。

  谈妥之后,何伯权给了郑南雁800万美元,让其放手去干。合作期间,何伯权会告诉郑南雁自己的构想,但不会插手具体管理,他即便发现某些尝试有问题,只要不是根本性的,也会容许团队试一段,因为团队试错后会自己回头。经历了与达能的合作,何伯权觉得投资人与创业团队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高度互信的合作带来了一家高速成长的公司。资料显示:2005年年初,7天酒店正式成立,*家店于3月开业,其后则势如破竹,到2007年5月,分店数量突破100家,到2009年9月,更突破283家,覆盖全国41个城市。

  2009年11月20日,7天连锁酒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招股价每股11美元,当天收报于13.5美元,上涨了22.7%。这一刻,何伯权当初投下的800万美元已价值1.67亿美元,暴涨了超过20倍。有媒体指出,何伯权在这一个项目上的收益,就超过了其出售乐百氏的收益。

  有一个细节很耐人寻味。在敲钟仪式上,何伯权按住开市按钮15秒仍不舍得松手,而按规定只需按住10秒。

  何伯权的投资成绩还获得了业界肯定,他于2011年入围“福布斯中国*创业投资人榜”,位列第41名。

  2010年11月10日,何伯权参加诺亚财富纽交所上市

  2014年4月9日,何伯权参加爱康国宾纳斯达克上市

  有人问何伯权,你投资的项目这么杂,有什么共同点吗?何伯权回答,它们都是与消费者紧密联系的新兴行业,在国外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在国内尚未开发或者正在风口上。

  从这个回答看,何伯权在创投事业上的成功,仍是其乐百氏传奇的延续。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