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从0到0.1,平台型企业如何破局

企业要清楚自己的业务需要什么样的网络结构,其实有的企业只需要很小的分支结构,就可以完成小垄断,然后提供足够好的空间做跨越式的发展。
2016-11-20 08:12 · 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  曾鸣   
   

  战略的不同阶段

  我把战略分成四个阶段:0-0.1是战略尝试期;0.1-1是战略成型期;1-10是战略扩张期;10-N是高效执行期。 

  你可以看到,在每一阶段,公司的主线、风格、重点都不一样。 

  1、0-0.1阶段 

  核心是创新、试错,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引导公司向前走的是vision(愿景和方向),最需要找到的关注点是尽快找到切入点,公司才能够活下来,要不然做的都是无用功。 

  *个阶段最依赖的当然是创始人。这个时候资本的杠杆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很多公司陷入问题是原型没有出来,这个时候钱多只会坏事情,因为你大方地铺开试,没有得到更多有效的反馈。 

  2、0.1-1阶段 

  到了第二个阶段,需要一个新的能力,就是结构化思考的能力。把*个阶段看到的方向和亮点聚合起来,避免混乱,团队走向共识,让共识成为公司向前发展的指导工具,这个时候需要找到引爆点,快速规模化发展,引爆点非常重要。 

  3、1-10阶段 

  引爆之后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光靠团队已经不够,要依赖组织,组织和成型的战略要匹配,战略不能是模糊的想法或者团队认识,而是能够被传达、分解,被大多数基础员工了解,战略清晰到可以变成业务模式,在业务模式中了解自己创造什么价值,靠什么赚钱。第三个阶段是要找到发展的杠杆,比如资本的杠杆。 

  接下来我们用案例来分解。

  【案例】

  *个是淘宝的案例,因为大家比较熟悉,也走得足够远,所以做下分享。 

  我们跟淘宝很多同事梳理过好几次,这次从新的角度有新的理解。0-0.1的阶段,我认为过了这个坎的象征是GMV过了一个亿。当时马云孙彤宇要过一个亿,马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过一个亿,但是模糊中感觉会发生化学反应。

  07年淘宝日GMV过亿,全年是433亿,这是0-0.1阶段;到了08年,淘宝是1000亿一年,也只排到第四名,前面是国美、苏宁等,但是这几家都没有超过1050亿,在1000亿上下徘徊;到2014年就过了1万亿,这是爆炸期和膨胀期,能够跑得这么快,和0-0.1这个内核很夯实有关系。 

  我把日收入过亿作为0.1-1阶段的里程碑标志,因为日收入过亿的成型是基于平台上各个角色赚钱,平台才能赚钱。我们引入了精准广告营销体系,全套体系把淘宝上各个角色的利益用互联网的方法自动完成,而不是靠人工完成,通过算法和智能引擎让海量玩家自己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套自动化的网络体系,不需要淘宝有很大的人力,这就是智能算法的价值,否则投入再多人力也做不了这个事情。这样一套新时代的机制奠定了淘宝利益分配的机制,这是第二阶段非常重要的关键点。第二阶段最核心战略是这套广告体系。 

  在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战术上的基石就是旺旺,也是受QQ启发,虽然早期是想做出来跟QQ竞争,但是这个工具起到的价值是允许卖家和买家直连互动,从中产生非常丰富的淘宝市场文化,这是淘宝把ebay赶出中国的重要手段。 

  第二阶段是野蛮生长,自下而上、自我驱动,员工看到什么事情就启动一个项目,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机会就去尝试。 

  到了第三个阶段,光野蛮生长也不行,开始启动组织的力量,如何把明确的战略和自下而上的创新结合起来,挑战非常大。这个时候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开放平台,各种各样的软件服务商、代运营等等角色出现,淘宝从交易市场走向电子商务圈生态,整个阿里后来都聚焦于*层的设施,把上面的各种创新让给外部合作伙伴去做。

  可惜,我们都没有享受到高效执行的红利,淘宝也在面临着这个挑战,大家也在思考新的模式,马云也在提出“新零售新模式”概念等等,我们怎么在这个模式上继续优化?只有换引擎,不断升级和换代。 

  每个创始人都要想象自己处于哪个阶段。

  如何提高0-0.1的成功概率

  “眼高手低、试错一定要基于Vision(愿景和方向)、悬崖边的狂欢、自我修炼(自信和自疑)”,这四点心得不一定准确或穷尽,是根据阿里经验和创业者沟通中单独提出来的。

  心得1:眼高手低

  我今天更多是面向以平台、生态等作为未来模式的企业的讨论,这样的企业会越来越普遍性,而很多企业也希望跟这样的企业更多互动和合作,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对于这类企业来说,最难的是眼高手低,你要雌雄同体,要有宏观思考的能力,保持对未来的想象力,保持大的格局,你又必须脚踏实地从非常小的点切入。

  我刚到阿里,我和马云沟通,他天天和我讲要“刺刀捅进去就出血”。就是有了一张战略图之后,一定要找到一个地方是一刀捅进去就会流血的,闻到血腥味大家自然会冲上来,这张皮一定能被撕开,如果4、5个点都是拿小钉子敲,敲了3年下来没有一个点是敲破的,所有人都崩溃了。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一个点切入,把它做深做透,彻底的把这个桩打进去。

  所以,不能光画大图,等做了两年,最后发现做出来的不是你想要做的事情;当然,如果你太偏向于执行力,做了两年,你会发现有人跑到你前面去了,你也就没有机会了。这是两个很常见的事情。

  具体来讲,在0-0.1阶段,不要过于追求干净、漂亮、清楚,在这个阶段,战略是讲不清楚的,更不用说业务模式和收入模式,这是一个逐步磨的过程。开始的时候,要先从边缘的软柿子开始捏起,捏多了,你自然可以捏更硬的,如果是一开始啃硬骨头的,一般成了先烈,你很可能成了别人的样板。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一开始要敢于从小的事情切入,但是你切入之后要知道有放大的可能,而不是切入之后还固守着那一块小的。

  大家融资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你要和VC在电梯两分钟讲清楚你的产品”。这是扯淡的,但是在你A轮的时候,你要尽量能讲清楚你的客户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也不一定能讲清楚,但是一定要逼自己想清楚。想的时候不妨大一点、远一点,做的时候不妨小一点、准一点,你才有机会攻下*个山头,才有可能再去攻下一个。

  心得2:试错一定要基于Vision(愿景和方向)

  很多人试错后,整体还是散的,他试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沉淀和闪光点,但是闪光点拼不到一起,形成不了有突破力的尖刀打开局面。你一定要有一个Vision作为试错的前提,否则你试了也白试。

  我觉得Vision这个词非常好,很多人翻译为愿景,但愿景带着太多的个人意愿,我一般把它翻成远见,就是看未来的能力,对未来的预测、把握。因为“看” 是一个动词,能不能看到未来?未来在你面前能不能活生生的浮现出来?

  只有基于你能看到的某个基础去测试,你才有迭代的路线和方向。如果没有这个作为前提,就是盲人摸象,死了也是冤枉。 

  试错是为了找到未来在今天的映射点,这个点才能带你走向未来。用一个专业的词,就是有纪律性、目的性的试错,知道结果和目标,这是Vision(愿景)到Action(行动)的关系。一方面要快速行动,但是背后有非常清晰的Vision。

  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拥有Vision?

  其实,寻找Vision的动作本身就能够给你带来Vision,你天天看未来,看过了就会比别人好,这不是谁天生就会过的,而是一个过程。

  心得3:悬崖边的狂欢

  这是和创业者内部讨论中给我的一个启发点。我是突然抓到他的这一个点,他不断重复:“我们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

  我突然发现问题出现在哪里。因为一个公司如果以三个月或三个星期作为周期,根本试不出像样的东西,导致公司整体很焦虑。一个创业公司资源有限、资金有限、竞争激烈、活在生存边缘,因此紧迫感是要有的,但是不能弥漫到组织的每个环节,不然就没有创新的空间。 

  CEO即使没有办法也要担着这个压力,即使没有钱了,也要谈笑风生。阿里也出现过只有10个月的现金流的时候,也是到了最后两三个月才看到现金流的增加,创始企业都有向死而生的经历,无论是运气还是勇气,能够扛过去是很重要的,该扛就要扛,你要保证组织的弹性。 

  那么,你最后是靠什么闯过去的?

  其实就是信不信的问题,阿里后来有一句土话叫做“相信相信的力量”。你光一层相信不够,要有更多相信才能不断走过去。

  2012年是淘宝开始讨论第三个阶段战略升级的时候,会议开得特别焦灼,争论非常激烈,最后结束的时候我蹦出一句话,让大家吓一跳,我说:“Vision(愿景)是拿来挑战的,不是拿来证明的。” 

  Vision是需要相信的,相信的人才会做,做后才能证明是对的。你不信,Vision就不会成。在公司早期,无论找员工还是合作伙伴,能够跟你团结在一起的都是无产阶级,都是一无所有的人,因为没有,才会想一起去拼命。

  淘宝早期跟美特斯邦威聊的时候,马云也出面了,至少聊了四年,对方才觉得可以到淘宝开个店试下,前期他们根本不信。早期你没有办法借谁的力,生态的早期就是没有积累的人因为相信共同的Vision才走到一起的。 

  一个没有激情的团队是扛不过那么多坎的。这个事情如果你做得没有乐趣,你也做不下来。阿里云从09年开始,Vision很清楚,来的人都是信的,但是每年都会送走一批人,然后再引进一批人,一批批人往前拱。你如果没有这样的enjoy(享受)的感觉,坚持不了很久。

   心得4:自信和自疑

  创始人经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间,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对的,有时候觉得自己想的全错了。万一把公司带到坑里怎么办?什么时候该民主?什么时候该独断?坚持还是放弃?这中间肯定有运气的成分,但是这本身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最难过的坎就是这个坎:极端的孤独、极度的自我怀疑,但是只能相信自己。 

  如何克服?如何提高心力?如何保持适度自我怀疑下的自信?

  这两年互联网发展和传统结合越来越紧密,有的人行业经验比较强,有的人互联网经验比较强,有的人懂平台思维但不懂商业,有的人懂商业但不懂平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间,自己的优势怎么坚持,什么时候去聆听,怎么把这些东西糅合在一起成为团队的智慧,这是非常考验大家的努力的,但是也要适当保持游戏的心态走过这个过程。 

  2012年,董事会跟马云谈过一个话,就是多年找CEO,但是都没有找到,马云做着做着就成为一个好的CEO。很多时候想找到好的CEO,但还是从相信的人中间走出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