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风口里的Uber:偏执的创业者、软弱的投资人、失控的市场

不论是共享经济,还是无人驾驶,现在看来都是大故事。但是,故事再大,投资人赚不到钱,也一样会着急。眼下,乐视陷入危机,不就是因为故事讲大了,乐视汽车把钱烧没了,投资人不肯再买单吗。
2017-06-27 17:05 · 微信公众号:商业与生活  朱晓培   
   

  风口里,潮起潮落的故事太多了。这一次,是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被迫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

  6月20日,Uber投资人集体要求卡兰尼克立即辞职。但三天后,超过1100名Uber员工联名请愿,要求公司董事会恢复他的职务。不论结局如何,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史上,卡兰尼克都将被反复探讨。

  是伟人推动历史,还是历史造就伟人,这是一门玄学。但一个伟大的CEO对一个公司,一个行业的作用却是十分关键的。

  经纬中国张颖在朋友圈里对卡兰尼克事件有一个思考,大意是:失去创始人的公司往往摆脱不了没落的结局。而随波逐流的投资人则永远到处存在。

1、包装CEO是一种战术

  优步和滴滴合并之后,优步的员工纷纷离开优步,主要去了两家正在蓬勃发展的创业公司。一家是ofo,另一家是摩拜,仍是共享出行领域。

  合并过去很久后,我和前同事兼好朋友在北新桥啃羊腿。他很沮丧的说,感觉自己被利用了。

  他曾写过多篇爆款的“Uber里的年轻人”。在里面他写到卡兰尼克一年里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中国,而且出差都是坐经济舱。但是,离开优步的公关负责人告诉他,那都是假的,是公关部刻意包装出来的。

  卡兰尼克当然不会坐经济舱。记得有次优步开发布会,他身边跟了至少两个身形高大彪悍的保安。一个发布会都带着保安的人,怎么可能去坐经济舱呢。

  我去过几次优步在中国的办公室,和绝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不同,优步没有漂亮的前台女接待,只有身材高大魁梧的男保安。优步前中国优步北区及西区总经理张严琪说,他*次去Uber美国总部的时候也觉得奇怪,前台接待怎么都是猛男。

  在媒体的报道中,Uber是一家充满了攻击性的公司,自己也就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男前台接待,似乎间接作证了这一点。

  卡兰尼克曾公开表示,Uber的使命之一就是打破现有商业运输系统垄断,整合闲置资源,重塑行业秩序。共享出行的模式也决定了,它将与传统商业模式、现行监管条例会产生巨大的冲突。

  这是叛逆的特立独行的人才能做好的事情,卡兰尼克的经历也很符合这个形象。

  1998年,卡兰尼克从大学辍学,与6位好友创办了Scour.com网站,这是世界上*个P2P文件下载资源搜索引擎。2000年,Scour.com被好莱坞29家公司起诉侵犯版权,并索赔2.5亿美元。最终,双方达成庭外和解,Scour.com支付了100万美元,然后申请了破产保护。

  公司破产时,卡兰尼克说自己当时的想法是,“将起诉我的诉讼当事人变成我的客户”。2000年,卡兰尼克第二次创业,公司名为RedSwoosh。

  原本,卡兰尼克已经找到了投资RedSwoosh的人,但投资人不幸坐在了911出事的飞机上。融资遇阻后,公司的员工一个个的都辞职了,卡兰尼克艰难维护,煎熬了7年。2007年, RedSwoosh被Akamai收购,至于价格,有传是1700万美元,也有说2300万美元。总之,卡兰尼克成为了千万富翁。

  创立Uber后,卡兰尼克一直被有意无意的塑造成了一名“斗士”和“颠覆者”。

  《名利场》科技专栏记者卡拉·斯维谢尔有一段对卡兰尼克的描写:

  “特别是在准备战斗的时时候,特拉维斯·卡拉尼克的脸就像一个拳头。他的眼睛会眯起来,鼻孔会张大,嘴巴会撅起,整个脸就像准备打出去的攥紧了的拳头。甚至他海军陆战队士兵风格的头发似乎都倒竖起来。”

  在传说中,卡兰尼克四处挑战质疑Uber的人,通过演讲和视频以及在Twitter上发表针对出租车行、监管机构、竞争对手甚至司机、乘客的批判言论。

  他还曾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会破坏竞争对手Lyft的融资活动。他知道Lyft在融资后,就明确地对那些投资人说:“你们知道,我们也要融资,在你们决定投资前,应该知道我们将在他们融资后立即融资。”Uber海喜欢采取冒险战术,比如派出品牌大使去当Lyft卧底乘客,劝说司机叛逃去Uber。

  他自己也说,“我是一个激情企业家,有时我喜欢地狱般的磨难。因此有几次我也会过于执着,过于深入争议中,因为我对此太过狂热。”

  这些争议,一定意义上就像卡兰尼克的一枚勋章。证明了他对完成使命的热情和献身精神,他是这个时代的挑战者。

  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吗?也许有一部分,但不完全是。一位曾与卡兰尼克共事的风险投资家说,这都是战术。

2 、软弱的投资人

  Uber一度是那颗最亮的星。

  除了不断膨胀的估值,Uber甚至取得了中国市场的成功。

  中国从来不是国外互联网公司的好战场,雅虎、谷歌一一折戟,Facebook、twitter甚至连中国的敲门砖都没摸到。但是,卡兰尼克砸了十亿美元,干了两年多,就以70亿美元的估值卖给了滴滴,成为对方的重要股东。

  入股滴滴,一度是Uber*的全球化布局,公司估值也达到了接近700亿美元。

  增长可以掩盖很多问题。只要业绩增长,CEO就会大胆放眼未来,风投也能臆想到长远的收益。

  但是,当增速下降,犹如潮水褪去,一个个隐患就浮现了出来。在Uber,这些隐患就是公司丑闻、恶意竞争等等。

  面对公司丑闻,Uber的董事会没有选择和Uber站在一起。

  稍早前, Uber高管兼卡兰尼克的好友也被迫离开公司。

  迈克尔在Uber前CFO辞职后,接手了公司的财政工作。他曾帮助Uber筹集了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并与滴滴达成了“停火协议”,海与戴姆勒公司等*汽车制造商达成了合作关系。功不可没。

  但是,Uber的董事会却决定驱逐这样一名功勋卓著的高管。

  在爆出性骚扰、公司混蛋文化等丑闻后,由前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主导了一场针对Uber的调查。调查报告提交后,董事会花了6个多小时讨论了这份调查报告,并通过了报告所提出的全部建议,包括驱逐迈克尔,以及让卡兰尼克无限期休假。

  迈克尔认为, Uber董事会太过软弱,尤其是投资人比尔·古尔利(Bill Gurley)在公司面对争议和丑闻的时候,没有勇气支持他。

  而且,迈克尔还认为,Uber面临的大部分争议是被竞争对手扭曲的和无关紧要的。作为董事会成员,他们却只关心自己的名誉,没有和Uber站在一起。

  “黑稿真的有用吗?”我曾问过一名投资人。

  对方的回答十分肯定:当然有用,即使我对你信心十足,但是我们投资机构还有其他合伙人,背后还有LP,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当公司传出负面的时候,他们就不会不停的质问,而负责项目的那个投资人必然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很多时候,投资人为了省去麻烦,就选择妥协。

  Uber的早期投资者和迈克尔的亲密朋友哈迪·帕尔托维(Hadi Partovi)表示:“与有迈克尔的Uber相比,没有迈克尔的Uber价值要打个折扣。”“开除一名有争议的高管——他与该工程组织中的问题无任何关系——不会帮助你变得更加多元化。”

3、共享经济的悖论

  实际上,Uber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一直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状态。在资本市场上,Ubner融资一直很顺利,最激烈地时候,融资都不需要卡兰尼克出面,投资人都排着队见Uber的CFO。

  但也有一部分投资机构,对Uber持有怀疑的态度。红杉美国算是一家。红杉中国的投资人去美国交流,每次都会提打车软件,说这个在中国很火了,一定会变成一个大事件的。但是,红杉美国的投资人就一直比较谨慎。虽然早期就有机会投入,但直到D轮才投入。

  红杉美国的一个疑虑是,政府法规的影响,认为软件打车市场最终可能只是一个中高端市场。

  事实证明,投资人的这个疑虑也是正确的。到今天,不止是海外市场,即使是中国市场,软件打车的价格也在逐步攀升。

  在中国,在2014年到2015年间,凭借着大量的补贴,出行的人享受到了实惠,而专车司机获得了高额收益,市场迅速膨胀,出行公司的估值跳跃式攀升。

  据说,在滴滴快的合并不久后,公司内部就曾谋划上市,在给懂事会的PPT上,已经计算好了,通过提价公司很快就能盈利并收回成本。

  人们已经看到,事实上并非如此。

  许多人把滴滴迟迟不能盈利的原因归为Uber在中国的正面进攻。滴滴与Uber的竞争确实两败具伤,延迟了盈利。但是,没有Uber,滴滴就能大面积盈利吗?

  在市场蓬勃向上的时候,投资人可能忽略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价格。

  用户需要的是低成本且高效的出行解决方案,而专车司机需要的是更高的收入。而这两者,显然是不可能调和的矛盾。在早期,这中间的差价补贴来自于打车公司,以及背后的投资人。但是,投资人的早期投入却是为了更长远的赚钱,而且是赚回成倍甚至百倍的钱。

  为了回收成本,专车公司的出路只能是涨价。而普通的消费者一旦面临涨价,就会选择重新回到出租车甚至是公交、地铁里去。

  2014年,Uber开始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为了写专车的稿子,我们体验了不同的专车,而这些早期的专车司机大多是小企业主。在北京,有做钢材生意的,有卖服装的,还有建筑工地的包工头,他们说自己的本行不景气,出来开个专车一个月加上补助可以赚个一两万,挺棒的。

  而现在,减少补贴后,专车司机也在抱怨收入减少。而且,他们也会算自己车辆的折旧,时间成本,算在一起,一天跑下十几个小时,比出租车司机还累。

  而监管者也发现,随着规模的扩大,共享经济的服务衍生出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也需要政府买单。专车司机看到自己带动了就业,但是监管者看到的可能是城市发展的人口问题、治安问题。

  多重矛盾下,共享出行的故事从市场规模看变小了。于是,这些公司又开始讲新的故事,比如无人驾驶。而卡兰尼克被破离开Uber的一个原因,也恰恰是因为被谷歌无人驾驶部门起诉抄袭。

  不论是共享经济,还是无人驾驶,现在看来都是大故事。但是,故事再大,投资人赚不到钱,也一样会着急。眼下,乐视陷入危机,不就是因为故事讲大了,乐视汽车把钱烧没了,投资人不肯再买单吗。

  有时候,故事特别大,也不一定好。

  故事大了,就需要不停的融资。虽然估值很高,但早期投资者的股份都快被稀释光了,而后期投资者们的股份也迟迟不能变现。

  投资者高回报的好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以后,软银在阿里,今日资本在京东获得的那种高回报,可能越来越难见到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商业与生活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