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那些年,郭台铭和富士康追求过的“白富美”

除了在电子消费领域积攒技术实力,做品牌“收藏”之外,郭台铭投资触角延伸到了共享出行、云计算、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金融服务、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对市场进行了多元化布局。
2017-07-05 18:30 · 品途商业评论  艾薇   
   

  去年刚成功收购了诺基亚和夏普的富士康,近日又加入了针对东芝闪存的“抢亲大战”。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似乎急切要摆脱全球*大代工厂“厂长”的名号,要从“幕后”走向“台前”,摘掉“血汗工厂”的帽子,在追求多元化市场布局的同时,打造自主品牌。

  也曾爱错

  富士康最初名声鹊起,和苹果关系密切。在*代iPhone问世之后,富士康就成为苹果主要代工厂。苹果官网显示,目前苹果的18家总装工厂中,富士康就占了7家,主要负责产品的组装。

  曾有媒体报道指出,由于苹果是富士康*大客户,富士康将近一半的营收都要依赖苹果,而富士康公开的财报则显示,随着苹果的销量出现下滑,其贡献给富士康的收益也在逐渐减少。

  据品途了解,由于组装成本只占制造成本的极小部分,富士康能够从苹果那里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

  精明如郭台铭,会放任这样的紧密捆绑,让富士康在低利润模式下,一直受苹果的业绩掣肘吗?

那些年,郭台铭和富士康追求过的“白富美”

  事实上,富士康的转型大计,从十几年前就开始谋篇布局了。郭台铭的分步走战略是:让富士康先从制造型转向科技型,再转向商贸型。

  最开始,郭台铭瞄准的是零售业。切入点是电商、渠道等领域。

  渠道方面,2001年,富士康投资全国连锁的数码产品连锁营销平台赛博数码,占股48%。2014年,富士康又签约麦德龙,创办了大型3C卖场美地亚(Media Market)。

  电商领域,2011年,富士康电商平台“飞虎乐购”上线,以3C产品为卖点企图攻下B2C电商市场。2013年,富士康借由“富连网”二次进军电商。但是这次进军电商的结果却以惨淡的业绩收场:2015年,据ALEXA流量监测数据,“飞虎乐购”和“富连网”的国内流量排名平平,只相当于一般的小电商平台。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

  这次零售业转型的失败,和富士康的先天基因有直接关系。富士康本是一家B2B的传统企业,而电商除了B2B,还有B2C部分,后者则是富士康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由于富士康的既有客户多是大型企业,并不依赖电子商务,加上富士康本身业务也与电子商务无关,纵然有很强的渠道覆盖能力,选择零售领域实则是找错了“战场”。

  但这步试错,仅仅是一个开始。重新修正了“航向”的富士康,在接下来的转型之路上节奏更加激越。

  老郭的“夏普之梦”

  郭台铭追夏普,一追就是五年。

  2011年,郭台铭开始与夏普谈判投资事宜。

  2012年,郭台铭到访夏普面板制造子公司大阪显示器制造(Sakai Display Products)。

  2013年,鸿海(富士康母公司)与夏普谈判失败。

  2015年,鸿海与日本软银、阿里巴巴建立合资公司生产软银Pepper机器人。郭台铭再次向夏普发出收购邀约。

  2016年,夏普官方宣布,已接受鸿海精密工业公司的388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3亿元)注资,正式成为鸿海子公司。

  这五年间,历经了数轮磨合与磋商,双方谈判甚至一度陷入死局。富士康之所以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与数百亿资金的代价,正是希望借由夏普这一历经百年打造出的知名品牌的复兴,补齐富士康在自主品牌方面的短板,为富士康下一步的战略转型和升级起到“火车头”的作用。

  首先,富士康和夏普联姻,直接带来的就是技术升级。富士康拥有IT和3C产品软硬件技术、工业机器人、电池、马达、气动元件、机械结构等技术;而夏普拥有家电、电子及机器人技术、软件和演算法、系统整合技术。两者的结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技术的飞跃,富士康也有望借助夏普转型成为高科技消费电子产品的创新型企业。

  其次,线下线下贯通。一直以来,富士康“前店后厂”模式以及C2M的电商模式没能获得国际一线品牌支持,因此富士康只能靠赚取微薄的代工利润求存,无法直接从品牌客户手中拿到价格优惠的产品。而富士康此次与夏普的合作,则可能直接打通富士康线上线下的通路,让富士康在商贸型企业转型之路上迈进一大步。据悉,富士康正在与阿里巴巴合作,以夏普电视为平台,创造互联网电视圈。

  再者,借夏普取得更大话语权。耐人寻味的是,一直谋求向自主品牌转型的富士康,从未放弃与“老搭档”苹果的合作。众所周知,夏普是全球液晶专利最多的面板厂,在技术上也是全球*水平。白电领域,夏普在空气净化器、冰箱等产品领域掌握着*的核心技术。整合了夏普的液晶面板、摄像头零件等电子元器件资源之后,富士康在当前的主流业务中将获得更多来自苹果的订单,并且在与苹果开展业务时还将获得更大的议价话语权。

  一直买买买的郭台铭,在高举转型升级这面大旗的同时,“代工”与“自主品牌”硬件制造两条腿走路却也是富士康奉行的更为务实的战略。

  “娶”了一个又一个

  除了夏普,富士康同时也展开了对其他国际知名品牌的攻势。

  2016年5月,富士康以3.3亿美元取得诺基亚功能机业务。富智康(富士康子公司)原董事长童文欣表示,这个交易案是富智康收购微软手机业务的制造、销售和分销部门。对富士康而言,可以立即占领诺基亚在全球40—50个国家的专业销售团队与分销部门的销售平台与渠道,为富士康转型服务科技公司铺路。

  事实上,富士康与诺基亚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10多年前,郭台铭就瞄上了诺基亚的代工业务,后来诺基亚供应商艺模出现了资金问题,富士康以6700万欧元收购了芬兰的艺模公司,通过艺模开始为诺基亚供应机壳和电子零部件,并逐渐拿下了诺基亚的代工业务。

  今年6月,郭台铭公开表示,富士康将联手苹果和亚马逊竞标东芝记忆芯片(闪存)业务。虽然目前东芝方面悬案未决,甚至有消息传出,由于日美两国政府不愿东芝的半导体技术落入中国公司手中,富士康已经出局。但从富士康在竞购时提出270亿美元收购价(比美日韩联合体出价高出50%),承诺竞标成功可以帮助东芝偿还债务,并*保留东芝存储芯片部门等举动可看出,郭台铭势在必得的决心。

  东芝是苹果iPhone的主要供应商,亚马逊数据中心服务器也使用NAND闪存芯片为公司和外部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等公司之前均有意收购东芝的闪存业务,以稳固自身的产品供应链。

  如果富士康拿下东芝闪存业务,一则对于其手机、智能电视等需要闪存芯片的终端设备制造而言,无疑可获得更低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二来也将提升富士康在和其他品牌商合作时的话语权;三来,对于富士康打造自主品牌也是一步重要的铺垫。

  此前,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计划若能成功收购东芝闪存业务,将计划协助其在美国设厂。鸿海表示,在美国设厂,是因为美国有市场、有人才,这将改变美国86%的闪存依赖从韩国和日本进口的趋势。

  多大的“后宫”?

  除了在电子消费领域积攒技术实力,做品牌“收藏”之外,郭台铭投资触角延伸到了共享出行、云计算、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金融服务、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对市场进行了多元化布局。

  例如在持续火爆的共享出行领域,2016年9月,富士康子公司鸿维向滴滴出行注资1.199 亿美元,持股0.355%。2017年1月23日,富士康成为摩拜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技术生产摩拜单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摩拜的车辆生产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翻倍,总产能将超1000万辆/年。

  除了上文提及的不太擅长的电商领域,富士康还涉足了自己完全陌生的移动社交。2016年8月16日,富士康和腾讯1.75亿美元领投印度即时消息应用Hike Messenger的D轮融资。

  2016年,富士康又与腾讯共同投资了“Android之父”安迪·鲁宾(Andy Rubin)的大型新消费电子公司Essential。该公司近日发布了全面屏智能手机Essential Phone,鲁宾称产品将在智能手机市场向三星、苹果这两大巨头发起挑战。

  此外,郭台铭还涉足了新能源汽车领域,2015年3月,富士康与和谐汽车、腾讯达成合作,三方共同出资组建新能源汽车企业“和谐福腾”,成立研发中心,并在河南成立生产基地,引入玛莎拉蒂设计理念,前期生产轿车和SUV两款车型,目标锁定30万—40万元中高端市场。近日,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江苏昆山达成合作,富士康计划总投资250亿元在昆山建立多个项目,新能源电池便是其中重要一项。

  郭台铭在资本市场的布局也不容小觑。今年2月,富士康以6亿美元收购软银的亚洲科技投资基金——软银亚洲资本54.5%的股权,该基金将融合“软银的投资专业能力”和自己的“先进制造技术及全球影响力”,帮助其寻找新的科技初创公司。此外,富士康还计划向软银成立的“10万亿日元基金”出资,该投资基金将着眼于规模至少达数百亿日元的私募股权交易和投资,不再专注于初创企业。

  这一个个看似零散的收购个案,其实正是富士康在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的实践节点。

  郭台铭率领下的富士康,已经在技术行业积累了近30年,企业的存续与发展不允许富士康仅依靠代工订单来获取微薄利润。

  “求娶”众多名门的目的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而是富士康力图转向制造业“微笑曲线”两端的高利润业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智能硬件本身却并非其转型深层目的。

  郭台铭曾向媒体表示,未来富士康将自己控制原物料、出货和客户,不仅要把控制造加工的过程,还要进一步掌控物流,掌控集团每天100亿笔的生产数据,最终搭建起一个贯通零组件端到消费者端的大平台,实现按需弹性生产。

  制造企业出身的富士康,不缺技术,缺的是管理品牌的经验。想要从“制造导向”转为“技术导向”和“贸易导向”,并非简单的品牌收购就可以实现。即便东芝也如愿以偿的投入富士康的怀抱,双方能否在相互的磨合之中融合共生,优势互补,让制造依靠技术进步,老品牌依托智能制造焕新生机,拥有更大市场,还带有疑问。

  至于郭台铭的转型战略能否如愿以偿,先从以“新形象”面世的夏普看起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