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年内两次发布新规严控,触及到了P2P的风控痛点?

三年来,政府每年两次以上发布新规管控P2P网贷,但细究,依然存在很多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
2017-08-31 14:44 · 钛媒体  深8互联网金融   
   

  近日,关于P2P金融的一则新规面世,银监会等研究起草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信息披露内容说明》正式印发。业内不乏赞许之声,这则“指引”意义非比寻常,它标志着网贷行业“1+3”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政策体系。

  指引一经面世,几乎所有解读都是行业法律法规得到质的完善,P2P网贷受监管后更安全放心,行业经过阵痛将走向欣欣向荣,用户也可以大胆投资了。但事实是这样吗?深8君认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年内两次发布新规严控,触及到了P2P的风控痛点?

年内两次发布新规严控,触及到了P2P的风控痛点?

年内两次发布新规严控,触及到了P2P的风控痛点?

  从P2P网贷法规沿革就能看出,P2P网贷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自2015年12月28日的征求意见稿开始,银监会就开始整治资金池的问题,直到2016年的4月,政府依旧在强调资金池的问题。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不是设置了法律就能万事大吉了,在暴利的诱惑下总会有人知法犯法、钻法律空子的。

  按照这个立法所关注的问题,深8君对P2P网贷进行了分析。认为法律确实对行业进行了有力的治理,整个行业规则较之前完善了许多。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投资人和借款人都不能掉以轻心。

  一、法律不能禁止赚投资人钱的黑心P2P网贷

  1、资金池的问题

  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之前,P2P公司设置资金池的不在少数。资金池本身的存在不是错的。很多线下的银行都设置资金池。问题在于,一般中小的P2P公司根本不能做到银行系统那样的安全保障、没有“高压式”资金监管的能力。

  一般的投资者也没办法对P2P公司做出正确的风控判断。有许多能力不够强的P2P公司设置“资金池”就是借东墙补西墙,直至资金链断裂。关键时刻到了,这些资金池的钱是存在公司制定账户或者公司法人个人账户上的。一旦资金断裂,企业、法人就可能带着钱跑路了。最终受损的就是投资人。

  之前企业钻法律漏洞,无法可依,有冤难诉。现在有法律了,能够立案了,但能不能破案还是个问题,伸冤之路难,执法之路同样不易。只能说有法可依,政府监察,能减少这种违法P2P网贷企业的存在。

  如果你有心,肯定发现了,问题始于资金链断裂,加上公司对借款人风控能力差,运营能力差,最终导致业务运营不下去。这类案件的凶手是恶意借款人的坏账死账和P2P企业跑路。有些P2P网贷企业起初是善良的,但后期黑化了。

  2、信息披露不全、次贷危机、非法集资

  有很多人都在说P2P网贷不是碰不得,投资者只要在平台进行投标时,看到点对点交易(资金的接收方必须跟借款合同上的借款人是同一个人),另外支付去向可查,而且必须是在独立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接口上查,基本上可以进行放心投资了。

  以上这种鉴定方法的原理就是信息披露,其逻辑是把信息披露给投资人说明企业并没有违法运营。信息披露不全的企业到底是玩什么猫腻呢?

  信息披露不全,说明P2P网贷公司在掩盖资金去向。一来它可能是要设置资金池。二来企业可能为了盈利去做“次贷”投放(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还有一种情况,它可能在做非法集资,拿钱去做高风险的事情,但在投资者面前弱化风险强调高收益,忽悠大量投资者入局。

  以上表明,任何一种目的的信息披露不全,都是P2P网贷企业在试图掩盖真相,实际上暗箱操作在用投资人的钱玩儿火。最终失败被揭发检举的也不在少数。现在的法律法规确实监测到了这块,并做出明确相关规定。但还是那句话,暴利还是能诱惑不少企业组织违法P2P网贷,更不能杜绝贪小便宜的投资者入局。

  3、以资产管理做掩护的私募

  在P2P各种规定越来越完善之后,有许多企业开始挂羊头卖狗肉把P2P转换成“资产管理”的名号去圈钱。所谓资产管理就是,公司拿你的资金去投资,年利很高,但中间的运营都是公司操作,投资人不过问,公司保本保息。这种模式根本就是经不起推敲的。试问一个不成规模的企业凭什么能保证自己“保本保息”呢。无非是出了问题就跑路。

  这种资产管理,也是私募的一种,思维导图中显示法律也已经对这种非法集资做了明文规定。这种明确就是在圈钱的行为确实减少了一些,但想要杜绝,依然是不可能的。

  综上,法律能对P2P企业起到震慑作用,但是投资人还必须“投资需谨慎”,因知法犯法的企业依旧存在。此外,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法律能震慑一开始就目的不纯的企业,但是无法解决来源处的问题、也是一些“转黑”P2P网贷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痛点——风控问题。

  二、法律触及不到P2P本身的风控痛点

  对于普通面向社会的P2P网贷而言,除了一开始就想非法融资的,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运营不善走向违法的。为何经营不善,因为风控能力低,一些坏账死账不断的透支公司的资金,直至资金链断裂。

  法律只能某种程度上解决违法问题,但无法解决企业自身的风控能力低的痛点。那么可能就有人说了,现在有很多企业引入征信体系,比如腾讯的微粒贷就会结合个人的信用卡征信情况以及参考用户在整个腾讯体系产品内的数据(重点包括这两个平台的社交数据对个体信用做整体判断),且初期采用邀请制。但这只是个例。

  一是因为企业本身产业链全、震慑力强,二是企业自身风控能力就强。一般的中小企业无法做到这么强的风控能力,也没有那么强震慑力。蚂蚁金服、财付通这种大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和企业实力根本就是普通企业难以企及的,没有可比性。

  又有人说了,企业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来解决风控问题。这里疑点就更多了!

  首先区块链技术不成熟,没有一个公认的安全可靠的区块链与P2P金融的产品出现,都是在试验阶段,风险大。

  其次,也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引入高新科技的,不只是资金实力限制,区块链这种技术壁垒高的东西很难驾驭,不然近期国家也不会放话说可能要取缔ICO(区块链项目公开招募)。

  最后,P2P企业引入区块链技术做征信测评和风控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做数据采集和市场推广,因为目前市场对区块链这种高新技术的接受度还比较低,所以难度很高,即使能做成也历时长久,耗力巨大。

  三、法律无法限制赚借款人钱的“黑心校园贷”

  校园贷很少因风控问题资金链断裂的,而且大多数也是合法运营的。但深8君还是想表示,校园贷才是最黑的P2P网贷!为什么说校园贷在赚黑心钱,因为它完全是钻学生心理漏洞的空子,并不是钻法律的空子,所以这一种类型,法律也拿它们没办法。

  首先,校园贷的许多借款大学生缺乏正确的金钱观,一些公司会进行诱导贷款,助推大学生过度消费。

  其次校园贷,虽然表面上利息很正常并不高,但实际还一些额外的服务费等等,综合年化利息30%,触目惊心。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校园贷方特别希望甚至鼓励诱导大学生逾期,因为逾期有罚息,一般都非常高,有的高达10%,可以称之为“学生高利贷了”。

年内两次发布新规严控,触及到了P2P的风控痛点?


  大学生借款数额一般并不是很高,罚息高也只是超出学生还款能力,但大多数还能能被家长换上,而且大多数家长有能力并且愿意为孩子还款,所以坏账率比较低。

  综上,校园贷的心理战术让P2P网贷蒙上了难以抹去的一层黑色幕布。法律能监控问题但不能杜绝问题,法律解决不了中小P2P网贷企业的风控问题。不要觉得法律完善了这个行业就能放心投了。P2P网贷想要变成真的公开透明的“向好行业”,还任重而道远。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