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他的商业化道路慢的像乌龟,依然打下一个年轻人心中的理想王国

它可能是中国互联网世界中唯一的原创,不管结局如何,都值得尊敬。
2018-06-25 14:44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夏乔   
   

  一.外面翻天覆地,他躲在星巴克写代码

  时光退回到2005年,这是中国互联网上的黄金年代,各路大佬征战江湖,互联网世界风起云涌。

  打下根基的BAT开始发力扩张,BAT之外,姚劲波创立58同城周鸿祎首创奇虎360,王兴创办校内网。

  北京一个胡同附近的星巴克里则多了一位常客。一身休闲装扮,每天下午,抱着一台已经脱漆的苹果笔记本(Powerbook)点上一杯咖啡,旁若无人的敲代码。

  几个月后,他一个人创立和运营的一个网站上线了。

  这位客人,就是阿北(原名杨勃)。

  来自陕西汉中的小镇青年阿北,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16岁摘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金牌,保送清华大学物理系。20岁留学美国,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系读博士。

  来美国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的冲击,阿北开始怀疑以前的认知:不再向往科学家的职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新京报》的一篇报道中写道:“这种错位感,让杨勃曾经一度失控,也就是这个时候,他阅读了很多禅宗的书,甚至曾经有过出家的想法。当时,这个准物理学家还大量涉猎社科图书,一度对人类学产生了疯狂的兴趣,甚至想转去这个专业读博士。”

  最终,他痴迷上计算机,经常时不时编写一些小程序

  2000年,阿北辞去硅谷IBM科学顾问职位,回国创业。刚开始,他想做一个自助旅游的网站,名字都取好了:“驴宗”。朋友听完觉得市场太窄,遂作罢。

  然后,他转向了书,看书比旅游更大众化。

  他是个爱书的人,但对琳琅满目的书山书海不知如何选择。即使有畅销书排名和媒体编辑的推荐,也未必适合自己。这种状态的持续,让他有了一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想法。

  “假如有这么一个网站,里面有和我差不多的人,我们可以相互交流,知道现在什么是比较好的东西,并且能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感觉,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有用的网站。”

  带着这样的至少,阿北把网站做出来了。

  这个网站,就是豆瓣。

  二.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为什么离开IBM?阿北的解释是:

  “我闭着眼睛都能想像得到几十年后,自己的职务、薪资福利。可我身边的人却在意气风发地谈论着回国创业。”

  但豆瓣并不是阿北*次创业。

  回国的最初四年,他在一家叫做快达易捷的物流咨询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那是他首次尝试创业,但四年下来的结果是,失败了。不过,也有很多收获:一个创业公司从小一点点长起来,可能遇到的问题他都经历了,也明白了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所以在做豆瓣的时候,他要从容的多。

  那四年,阿北*收获是一个刻骨铭心的体会:如果想把一件事情作为事业,一般的喜欢还不够,必须狂热才行。狂热是什么呢?全身心投入,不计较得失。

  做豆瓣,他就很狂热。一个人写代码,写完后,自己再去写书评、影评、乐评,然后邀请好友或是网友进来,半夜等着新用户的评论,激动的睡不着觉。

  光杆司令当到豆瓣上线快一周年,他才迎来了*位员工——洪强宁(后来成为豆瓣的首席架构师。)

  那一年,怎么养活自己,养活豆瓣,阿北曾在豆瓣小组讨论里笑称:靠下班后卖光碟。据说,后来他还真收到一封卖碟的豆邮。“听说您下班在地铁卖碟,请问有没有The Winter Guest 1997、Fanfan 1993、The Swan 1956……有的话大概多少钱一张?您在哪个地铁口卖?”。

  再后来,这成了阿北著名的“卖碟往事”。

  三.被称为“文艺青年教父”,制造潮流,而不消费潮流

  一开始的豆瓣,只专注于书,用户来这里写书评,发现好书,通过第三方链接购买书。后来,逐渐加入电影、音乐这两部分,慢慢成为一个书影音三足鼎立的兴趣社区。

  靠着这三足,豆瓣很快成为文艺青年聚集地,甚至是文艺青年的新标签。

  这让豆瓣长成一家“气质”公司,而其气质的根源,正是阿北本人。

  “我不但喜欢读书、旅行和音乐电影,还曾经是一个乐此不疲的实践者,有一墙碟、两墙书、三大洲的车船票为记。现在自己游荡差不多够了,开始懂得分享和回馈。豆瓣是一个开始,希望它对你同样有用。”他向用户们自我推销说。

  书影音还不过瘾,豆瓣后来又加入“小组”、“同城”功能。

  而且,这些小组也都极尽文艺青年之能事,是城会玩儿的典型。比如你看看这些小组的名字:“你想不想早上有很多人叫你起床”小组,8000多成员;“鄙视公共场所听歌不戴耳机”小组,2000多成员;“胖子都有颗敏感的心”小组,有1000多成员……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微博话题最初的雏形。

  而且,这些话题一度形成相当大的力量,甚至刮起社会风尚。

  “2008年,国货回潮,无数人又开始穿海魂衫回力鞋,用百雀羚郁美净,吃大白兔,喝健力宝。这股国货风潮最开始就是从豆瓣的‘经典国货’小组酝酿发散的。这个小组有近17000人,他们每天在小组里讨论各种‘价格公道量又足’的国货。最终在全国范围掀起一股国货热风。”——央视网《创业青年:杨勃(新浪推荐)》

  当时的豆瓣以及很多用户,都还“很傻很天真”,是真正的兴趣为主,而不是像今天的很多流行产品,一上来就是流量变现,点赞送宝贝。

  四.我们的精神角落

  2016年豆瓣做了*个品牌广告《我们的精神角落》,这也是豆瓣首次用影像的方式对大众发声。或者你也可以说这是阿北写给所有豆瓣er(豆瓣用户)的一封信。

  这封信,让豆瓣打动了很多人,召回了很多人,也让豆瓣赢得了更多人心。

  不少已经离去,如今因为广告而回归的豆瓣er表示,*次遇见豆瓣就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十多年后再次走入豆瓣,犹如回家的感觉。而更多人则因为那句话,成了新的豆瓣er。

  回归,进来的人,是一种逃离,也是一种新生。

  一位匿名的豆瓣er在知乎上说:

  “做为成年人,玩个社交网络也不容易,朋友圈要显得正能量满满,微博要显得逗比又娱乐,知乎要显得专业且客观。只有豆瓣,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豆瓣,归根于阿北一直强调的:坚持多元性,尊重个体。

  我们的宗旨也是说豆瓣是一个发现好的东西的网站。”他说。

  13年来,“关于豆瓣”的那一栏,其文字内容从来没有改过——

  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五.小心翼翼的商业化道路,对赚钱有“洁癖

  已经13岁的豆瓣,在互联网行业基本上属于爷爷辈。

  但在商业化道路上,却连很多孙子都不如。

  截至2016年年底,豆瓣已拥有注册用户1.5亿,月度独立访客3亿,而且是无数年轻人心中最可接受的理想王国,但它依然还没找到赚大钱和快钱的模式。

  “2006年初,豆瓣全职团队就两人,没有办公室,没有注册公司,但拥有11万的用户。靠这些用户,豆瓣获得了联创策源2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南方周末记者报道。

  2009年底,豆瓣完成近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挚信资本和联创策源联合创投。

  2011年9月,豆瓣获得投资方为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的C轮5000万美元投资。

  这些投资人没有获得理想的商业回报。

  豆瓣太慢,也太不会赚钱了,是很多人对它的印象。

  据说,阿北特别喜欢一种动物——乌龟,还在办公室养了两只。每次别人采访问到豆瓣的盈利状况,他总笑笑说:“有的月份盈利,有的月份亏损,总体持平”。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豆瓣是中国少有的,甚至被认为是*个原创网站。原创很可贵,但要付出和承担的更多。因为没有先例,很多问题只能自己尝试,摸索前行。这是很多人给豆瓣寻找到的商业败因。

  但事实上,阿北的个性,以及对商业和行业未来的误判才是导致豆瓣发展的根本。

  *个员工洪强宁曾说,豆瓣其实很早就可以用推广告的形式盈利的。阿北也干了,但干得太节制。始终把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放在*位的阿北,坚持不能让商业触碰用户的底线,依然希望豆瓣成为每个人的精神部落。甚至,他不光是希望用户喜欢豆瓣的内容,还希望用户喜欢豆瓣的广告。

  对于一些不符合品牌调性的广告,即使对方愿意给更多钱,他也不要。还有,他坚决不碰医药类广告。

  广告做得很克制,这没问题,值得表扬。

  但遗憾的是,豆瓣也没有创造出其他成熟且天花板比较高的商业模式。

  在奔向移动互联网上,豆瓣就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科学家背景的阿北,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App的兴起,但不知是太贪婪,指望复制出很多的豆瓣,还是真心认为细分才能做出好产品,他对这一把的机会抓得太猛了:将豆瓣的每一个功能都做成一个App,一口气连做了14个。

  但最终,14个没一个成气候。一时间,移动互联网不但没有让豆瓣建立新功,甚至还有让它失去老阵地的危机。眼看大事不好,阿北又才把手指再捏成拳头:在2014年8月,上线“豆瓣”App。

  但此时的豆瓣,已是用户依旧在,但商路更坎坷了。

  这样的阿北,用户很爱,但投资者不大喜欢。

  六.豆瓣刷分基本无效,声称能刷分的都在骗人

  近几年,受惠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仅次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相关人员预测,5年内将成为全球*电影市场。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口碑对票房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对互联网电影观众影响巨大的电影网站刷票,刷口碑,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多年口碑积累,让豆瓣电影的评分成了国内比较靠谱的评价参考。但2016年岁末,豆瓣电影却遭遇了一场大风波。期间,《长城》、《摆渡人》、《铁打飞虎》三部贺岁片,在豆瓣的口碑和票房凄惨,影片方因此怀疑是被人恶意刷了差评,纷纷表示对豆瓣平台不满,《人民日报》也点名批评豆瓣。

  瞬间,外面的叫骂声不断。可是阿北和豆瓣这边安静的很。

  热心的用户气不过,便把2015年阿北写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发到网上,该文详细解答了豆瓣评分规则、是否能刷分以及反水军等问题。

  曾有大佬托关系让阿北修改评分,而阿北的答复是“整个豆瓣系统没有修改豆瓣电影评分”的后台功能,而且,豆瓣后台还有完整的反刷分机制,让刷分基本无效,那些宣称可以刷分的人无疑都是骗子。

  对于“做什么能够让电影在豆瓣评分高一点”的提问,阿北的回答则是:

  “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能做什么。”

  期间的很多用户和大号也都纷纷声援了豆瓣,比如著名影评人杨时旸就表示,

  “豆瓣和影评人搞不垮中国电影,烂片才会”。

  七.典型的处女座,忠实的“果粉”

  阿北是个典型的处女座,*主义者:会因为液晶电视上的画面不能调出4:3比例,而对着压扁的16:9的HBO画面郁闷一整晚。看电影的时候,会对影院里随意讲话的观众“嘘”声。

  同时阿北也是一名忠实的“果粉”、乔帮主的小迷弟。

  看看豆瓣的界面就知道他受苹果设计风格影响不小。清新简约的设计,一目了然,很舒服。

  还记得豆瓣怎么诞生的吧。就是阿北每天在一台掉漆的苹果笔记本上敲打出来的,作为*位“功臣”,它现在还躺在阿北的家里。

  2011年,乔帮主离世的消息从太平洋吹来,满世界都是纪念乔布斯的文章。阿北也发了篇日记,感慨自己的生活以及豆瓣的成长都和苹果密不可分,并用乔布斯的一段话作为日记的结尾: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八.价值观终究会变成价值

  但阿北毕竟是个商人,豆瓣毕竟是个公司,还是要考虑赚钱问题。

  他膜拜的乔帮主,更是科技界最会赚钱的人。

  尤其最近这两年,孙子辈的公司都动辄几百亿估值,还是美金,豆瓣要是还不做出点动静,也太不好意思。于是,阿北对人文的固执似乎少了一些,对商业的重视也加强了很多。

  一个标志性动作是,16年,豆瓣开始大打广告了。期间,付费浪潮刮起,豆瓣也投身其中了。2017年3月7日,它正式推出了“豆瓣时间”,*个产品是北岛领军的诗歌讲座:“醒来”。相比很多互联网大项目,这不算是什么重大商业突破,但对豆瓣来说,却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效果也还不错。

  2018年初,豆瓣还分拆出独立公司豆瓣阅读,获得柠萌影业的6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这次也算是豆瓣商业的新探索。

  而且,种种迹象显示,豆瓣的好日子似乎要来了。原因是:

  消费者开始成熟,用自己的体验来投票。以前的慢,让豆瓣错失了很多机会,但慢下来的品质和体验,也让它收之桑榆:真正把产品做得好的公司,用户越来越喜欢,甚至是金主也越来越喜欢了。

  而且这个好,还有了新定义:不但要品质好,还要品德好。

  也就是,价值观终究会变成价值。

  包括和豆瓣一样慢的知乎,似乎也有点这个意思。

  甚至,总被很多读者担心只会埋头做内容,不会搞事情,不会赚钱的华商韬略,也都感觉到了这么点意思:

  价值观终究会变成价值。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