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刀哥要讲的这个企业家,谈不上有多么跌宕的命运,他的上半辈子像一头老牛一样,勤勤恳恳。从一个电器厂工人,干到积累35亿财富。整个河南,都因他骄傲。
这个人就是河南省曾经的“糖王”赵启三。提起他,人们最熟悉的产品就是“金丝猴奶糖”。
但是,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却将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企业直接卖给了外企,这次错误的决策,给他的下半生,留下了诸多遗憾。
负债122万元,为了开家食品厂,管乡亲们借高利贷、借小麦
赵启三年轻的时候,没什么大文化,在老家河南省付井镇乡办电器厂做了工人。
但是赵启三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工人。他不是按螺丝钉的,而是“耍嘴皮”的。
赵启三常年在外跑业务,情商极高,31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这家电器厂的厂长。
按理说,这是个好事儿,但是这家电器厂当时负债122万元,在1979年,对于一个刚刚而立的年轻人来讲,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那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一个村子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已经算的上奢侈。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家电行业,简直比登天还难。
于是,赵启三去上海考察回来后,毅然决然地将家电厂改头换面,变成食品厂。在他看来,当年,让人吃饱饭才是硬道理,才能赚钱。
刚搭建起的工厂一穷二白,让赵启三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用他自己的话讲:“能把人愁死”。
最后,逼得赵启三实在没办法,找熟人借了1万元高利贷,没有原材料,赵启三就号召员工凑小麦,后来他在上海请了5个糕点师傅把不到1000公斤面粉做成了月饼、糕点。
说起创业的艰辛,赵启三说:“一言难尽、不堪回首!”“蹲过码头,睡过车站、澡堂,拉板车走村串户,沿街叫卖,一天、两天不吃饭是常有的事。现在都挺过去了,不说了!”
那年,赵启三的食品厂年产值7.5万元,净赚3万多元。虽然收入甚微,但大家却看到了前途,起码,这个常年亏损的厂子开始盈利了。
后来,在赵启三的带领下,食品厂蒸蒸日上。
他去上海考察,市场上流行什么,他回到河南就生产什么。糕点、牛肉干、腐竹、罐头……10多年的坚持,赵启三的食品厂有了千万元的市值。
但是,不断的迭代产品,让赵启三感到疲于奔命。1991年底,赵启三为了寻觅新商机,又去上海考察市场,他发现市场上糖果品牌开始崛起,这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1992年初,赵启三买下了上海食品研究所的新型枕式奶糖技术,“那年是猴年,我认为糖果市场商机比较大,所以给公司起名金丝猴。”
“金丝猴”正式诞生,当年就实现销售额2000多万元。赵启三不但养活了一个小厂,整个镇上的人都对他感激涕零。
靠“山寨”发家,也因“山寨”凋敝
在成立金丝猴之前,赵启三的商业字典里成功的秘诀就是:跟风。
在金丝猴成立之后,赵启三很受用老一套“跟风战略”:圆柱形奶糖跟随大白兔,糕点跟随徐福记,果冻跟随喜之郎,棒棒糖跟随阿尔卑斯,软糖跟随旺仔QQ。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处于大发展时期,对于“山寨”产品,一直保留着包容的心态。因此,金丝猴的崛起,顺风顺水。
但是,在近些年,“山寨”的产品越来越为人所不齿,一直靠“山寨”不能一劳永逸,时间长了,一定会出大问题。
但金丝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抄的更起劲儿了。
“三颗金丝猴奶糖就是一杯好牛奶”。2003年,金丝猴的圆柱形奶糖上市,广告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
金丝猴的副总裁郭树良曾公开说明,这个广告是他和营销团队冥思苦想了好几晚想出来的,但没过多久就遭到了打脸,因为这一广告并不是金丝猴的“原创”。
事实上,早在1959年,上海冠生园集团的大白兔奶糖就打出了“七粒大白兔,就是一杯好牛奶”的广告语,并流传至今。
人家做圆柱形奶糖,他也做;人家的糖纸是白蓝红色调的兔子,他改成白蓝红色调的猴子。从产品本身到广告创意,金丝猴抄的一字不落。
2013年,费列罗巧克力在中国大卖,金丝猴又如法炮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并取名叫“巧斐罗”。
这件事导致的后果是:金丝猴终于因侵权被告,2015年赔偿了费列罗193万,“玩过了火”的金丝猴,不得不下架所有“巧斐罗”产品。
靠“山寨”的路子走不久了,赵启三早已看出端倪。
从2007年起,金丝猴年度销售额在12亿-14亿元区域徘徊长达7年,始终无法实现突破,究其原因,就是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创新能力。2014年,金丝猴从曾经的糖果前三直接跌出了前十。
上市落空之后,赵启三对金丝猴失去了信心,另辟蹊径发展盐业,在2013年作价35亿元卖给了好时80%股权,次年,好时又收购了另外20%的股权。
这场收购,让金丝猴彻底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让消费者遗忘。
两败俱伤!美国糖果大亨和中国猴王的日子不好过
“好时和金丝猴的风格差异很大。好时是典型的美国企业思维,讲法规、讲制度,但金丝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族式企业,无论是对员工还是经销商都讲感情。”
卖身后的金丝猴,上至管理,下至渠道,陷入了一片混乱。
曾经赵启三创业的时候,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兵都是他的朋友、老乡,好时接手之后,很难入乡随俗,融入讲人情、称兄弟的民营企业当中。
在2004年金丝猴转型做终端时,也曾引进一大批从雀巢、卡夫出来的人员,但几乎都在一年之内先后离职,原因就是很难融入金丝猴的文化。
这种表面友好关系没有维持多久,2015年,好时公开承认,这桩交易的效果低于预期。
好时自2015年一直苦于销售额严重下滑,被收购后,金丝猴的销售额也继续下跌。
好时巧克力和金丝猴巧克力对比
而后,好时与金丝猴的矛盾全面爆发,2016年,好时大规模的裁员,裁掉了80%以上的金丝猴老员工。
原本好时看上了金丝猴的渠道,但收购之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三四线的经销商们根本不吃好时的那一套。
这样一来,原本想借助金丝猴在三四线渠道促成好时其他产品下沉的愿望落空,大量的库存让好时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艰难。
从2013年至今,好时收购金丝猴的这5年里,拼尽全力,也没能和那个花了重金“迎娶”来的猴子过上好日子,最终不得不甩了它。
所有的并购,都缘于彼此需要。于好时而言,金丝猴就是一个大尾巴。
结语:
金丝猴和它的创始人赵启三,几乎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世纪70年代末从濒临破产的地方国企起家,80年代经历各种艰难险阻、为生存做过无数次转型;90年代养育品牌,经营规模迅速壮大;近年来又经历二代接班,筹划上市又被搁置,最后只能选择卖身……
其实,像金丝猴一样,靠跟风起家的企业不再少数。
晋江鞋商中,大多数都是模仿阿迪耐克运动鞋起家,但是最终却只有安踏活了下来,究其缘由,就是安踏在转型升级中加入创新等关键因素,快速更新迭代。
海澜之家最初的经营理念就是仿照日本的优衣库,但款式却一直被人们调侃诟病为“老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也没少交学费,近几年在中国男装也站稳了脚跟。
可为什么金丝猴却不行?实际上,金丝猴*的错,就是错在一直跟风,没有一点独立创新的精神。
落后就要挨打,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山寨式的野蛮生长,
终究不是一条长久的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金错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