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金融科技迈入2B时代

去金融化,强调赋能,转型2B,几乎成了金融科技今年的“关键词”和“主旋律”。
2018-09-21 06:59 · 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  米格 零和   
   

  9月17日傍晚,京东金融的微博悄然改名为“京东数科”。

  此举引发业内的无限猜想。

  而对于整个金融科技来说,这正是行业集体迈入“2B时代”的信号。

  “2B业务,看似传统金融机构扔出来的一根骨头,但他们不知道,骨头上也是有肉的。”某金融科技上市公司CEO称。

  从2C到2B,从金融到科技,从主导者到供应商,金融科技和传统金融在竞合中,会走向一个怎样的新格局?

     改名风波  

  最近改名的公司,远不止京东金融一家。 

  如水象金融也改成了水象科技。 

  “实际上,今年很多互金公司,都开始高呼科技口号。”一家现金贷公司的创始人于鑫称,他们在今年4月份,也彻底转型2B领域。

  2017年初,智融集团也通过“I.C.E.人工智能风控引擎”,2B输出风控技术。

  而去年刚上市的乐信,也在今年4月“摇身一变”,成了技术服务商。

  当时,乐信CEO肖文杰表示:“乐信不做金融,不参与金融业务竞争。”

  1个月后,掌众金服用科技重新定义掌众集团。

  另外,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公司也开始对机构进行技术输出。

  金融科技,正在悄然迈进2B时代。

  去金融化,强调赋能,转型2B,几乎成了金融科技今年的“关键词”和“主旋律”。 

  “这几乎是历史的必然。”于鑫称。

  在中国,金融是一个强监管领域,持牌者才有进场的资格。

  2015年,在余额宝的浪潮下,中国金融科技崛起。

  这些金融精英们,悄然发现中国金融固若金汤的城墙上,还有一个小口子。

  于是,民间力量,搭上了科技快车,挤入了金融城池。 

  “我们一直说,在中国出现金融科技的小浪潮,是一个意外,不可能成为主旋律。”于鑫称,这个小插曲、小意外,终究要汇聚入历史长河。

  今年,一切开始回归正轨。

  现金贷遇冷,消金困难,P2P动荡,整个金融科技只能用“哀鸿遍野”来形容。

  监管对于这个“小意外”,有了新的定位。

  尘归尘,土归土。

  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

  于是,金融科技迈上了漫漫的2B之路。  

  他们开始给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或者导流服务,成为供应商。  

  金融科技提供流量和技术,传统金融提供牌照和资金,成了监管对行业的最终规划。

  主动选择

  不过,转型2B,也不全然都是“被动”选择,很多公司是主动转型。 

  任何一次科技的崛起,都会拉动一次2B浪潮。

  信息技术崛起后,拉动了上世纪70年代的2B浪潮,诞生了微软、甲骨文等巨头。

  而“云计算”的兴起,让2000年后开始出现了SaaS模式。

  “在美国,是没有金融科技的,因为金融生下来,就是和技术相结合的。”于鑫称。

  但对于中国陈旧而效率低下的金融体系来说,技术和科技一直未深度结合。

  “很多传统金融,用的就是人海战术。比如,一个银行建立一个小网点,至少需要大概20-30个人。”于鑫称。

  在早期,中国金融有两大法宝:牌照和人口红利。

  牌照,保证了低成本的资金;人口红利,保证了低成本的人力成本。

  因此,尽管传统金融庞大而臃肿,但其利润依然可观。

  但金融科技崛起之后,传统金融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现金贷纯线上放款,只需要银行一个线下网点的人数,每月就可以创造数千万的利润。”于鑫称。

  用户主体渐渐迁徙,80后和90后成为新派的金融用户,流量从线下不断往线上迁徙。

  传统金融机构的日子,一日不如一日。

  对于他们来说,转型和突围,同样成为刚需。

  而且,这可能更贴近“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用科技降低成本,提高产能。 

       融360CEO叶大清称,2B*是一个巨大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银行总数超过800家。

  机构只服务银行,就有很大的市场。

  而现在金融科技服务的公司里,除了银行还有互金,甚至包括准备加持金融板块的互联网公司。

  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会开始分工。  

  智融集团CEO焦可称,在金融早期,大家都是自己做,比如说ABCD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自己上手,安排团队。

  但当金融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开始出现分工和分层。

  焦可认为,从自营模式往合作模式的过渡,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各取所需就是各展所能,各展所能才能各取所需。”焦可不断地强调这点,认为合作模式*的好处,就是各取所长,不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传统的自营模式中,很多机构是既做资金,又做资产,这就相当于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

  焦可称,和第三方合作,可以很好地隔离风险。

  事实上,无论是传统信贷,还是线上信贷,“本质都是获客、风控、放款、客服信贷管理有效组合。”焦可表示。

  而这4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切口。

  焦可认为,随着业务分工继续细化,哪怕只是承载其中一个“小工种”,都大有机会。

  天时地利与人和,不管是被迫转型,还是主动出击,对于中国金融来说,都已迈入2B时代。

  困难重重

  相对2C市场来说,中国的2B业务实在是相形见绌。

  在2C领域,我们看到了BAT巨头,也出现了新派的TMD,但2B领域,可圈可点的企业,实在寥寥无几。

  不止一位金融学家发问,为何中国的2B如此不景气?

  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不讲究商业规则,而只看“情面”。  

  在以前2C开展业务时,于鑫他们公司的利润是如此分配:50%投入市场,补贴、活动、拉新;20%用于新的技术开发和引进。

  “而现在,50%的利润用于请客吃饭、搞关系、给回扣。”于鑫苦笑地称,都没有钱做新的技术开发。

  于鑫称,银行客户确实大,可能签下一单就可以够吃一个月,但签下来实在是“难入上青天”。

  “我们新招了15个金牌销售,签成一单直接给10%,甚至更高的提成。”于鑫称。

  从华尔街回来的于鑫,对于中国的“商业规则”实在很难适应。

  “所谓的竞标,只是一个过场,我们常常是陪标。”于鑫称,这在美国是很少见的,“哪哪都是潜规则”。

  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让这些科技精英们难以适应,而因为整个金融科技都在转型2B,导致竞争加剧。  

  一家城商行,都有十几家金融科技公司盯着。

  而实际上,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都是一些“反欺诈”、“黑名单”、“精准营销”等产品模块。

  而且,就算你家的产品非常有特色,也很难一目了然地呈现产品效果。 

  比如,风控服务,尽管大家的智能风控系统的名字不同,但实际上的效果相似,“需要试用一个经济周期才能知道,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于鑫称。

  金融科技也在被薅羊毛。 

  一位公司的销售总监抱怨称,一家小城商行,同时接了几家公司的风控系统,“光是蹭免费体验期,都能运转一两年,不需要花钱”。

  就算金融科技公司费劲千辛万苦签下来后,要服务好传统金融机构,也并非易事。 

  “每家银行的需求点都不同,所有都只能定制化服务。”于鑫称,比如,现在金融科技最引以为傲的是风控技术,和银行合作的方式,大多是“联合建模”。

  银行生怕自己的数据外泄,要求于鑫派几个人入驻银行,“联合建模最后变成了联合办公”。

  而金融科技的风格是雷厉风行,和传统银行极度漫长的决策过程完全不同。

  “中间矛盾不断,但只能忍,谁让对方是甲方爸爸?”于鑫称,服务的过程,极度无力。

  沦为供应商之后,对于金融科技来说,他们的产品就只能“定制化”,很难“规模化”。  

  尽管市场巨大,但这片市场荆棘密布,困难重重。

  未来如何?

  于刚从金融科技黄金时代滑下来的行业来说,他们确实一时很难适应。 

  但,开场通常都是最为痛苦的。  

  金融行业正在分层。   

  叶大清认为,国内的金融机构分层严重,正在出现一个类似金字塔的结构,“有些还是步枪,而有些已经是导弹了。”

  而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不同阶段,技术商会提供不同的服务。

  随着金融机构的分层,客户也会分层。  

  “每个层面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叶大清称,针对不同的客户,就可以设计不同的产品。 

  焦可也提出来一个观点:“不应该以产品为核心,而应该以客户为核心。”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服装行业都会制定尺码,鞋子从35-43,都有不同的鞋码。

  “如果数据足够丰富,维度足够多的时候,就可以找到40码鞋子的用户。”焦可举例称。

  根据用户群体来定制产品,是头部金融科技公司都在寻找的新的方式和出路。

  因此,差异化并且深耕行业,都是2B领域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宝”。 

  “2B业务,看似传统金融机构扔出来的一根骨头,但他们不知道,骨头上也是是有肉的。” 某金融科技上市公司CEO称。  

  “现在传统金融很懒,他们开始过于依赖我们。”于鑫称,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科技公司在急速成长,迭代数据和模型。  

  风控、数据,这些金融最核心的环节,开始逐渐掌握在他们手中。 

  这根很硬的肉骨头,正在喂养着金融科技公司。  

  也许,他们不是狗,他们依然最终会进化成狼。

  尽管现在的金融科技还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正在进化成为金融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科技才是*生产力。

  在金融行业中,金融科技正在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已经拿到了抵达下一个黄金时代的船票。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