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互金行业的2018:转折、转型与寒冬降临

2017年下半年,国内互金平台出现了第一波赴美上市潮。141号文发布前后,相关平台经历了一波深跌,2017年底,很多从业者开始讨论抄底的问题,没人想到,漫漫下跌路,只是刚刚开始。
2018-12-20 15:10 · 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  薛洪言   
   

某个沉寂已久的互金群里,一个人突然冒泡约饭,本来响应者寥寥,后来不知谁喊了一句“真好,金融寒冬,抱团取暖”,把很多“潜水员”都“炸”了出来。大家在群里重复着这句话,似乎从同行对这句话的认同中找到了慰藉。

于互金机构而言,相比2017年,2018年真是冰火两重天:曾经的豪情万丈、曾经的无限遐想,统统不见;活下去,成为很多机构现阶段的*想法。所以,201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呢?

转折点:强监管下的急刹车

2017年下半年,国内互金平台出现了*波赴美上市潮。141号文发布前后,相关平台经历了一波深跌,2017年底,很多从业者开始讨论抄底的问题,没人想到,漫漫下跌路,只是刚刚开始。

对比2018年11月30日和2017年12月31日两个时点的收盘价,中国互金平台股价跌幅在20%-70%之间;同期,美国可比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则在-10%-50%之间。可见,在美互金中概股的深跌,原因不在美国股市,而在中国国内行业层面的转折与变化。

141号文,便是这个转折点。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即141号文),明确了36%的年化利率上限,重申了消费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要求,甚至提出了禁止发放无场景依托现金贷的要求。

头部机构率先响应政策要求,停止发放违规业务,大量借款人遭遇流动性危机,行业逾期率快速上升,第三方催收外包业务迎来短暂春天——单子多得拒都拒不过来。这还只是短期的表象,更深刻的影响在于,141号文限制了平台的增长空间和盈利空间,在资本市场失去了想象力,上市平台股价开始跳水。

风雨飘摇中,头部平台开启转型之路,长尾平台要么转入地下,要么出海,要么消亡。

141号文迫使消费信贷类平台进行转型,随后的互联网资管新规,又切断了财富管理类平台的盈利模式和空间。

2018年4月初,互金整治办发布《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治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29号文),P2P平台和互联网平台与股交所、金交所联合发布的各类理财产品被叫停。自此开始,只有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才有资管业务,互联网机构只有代销资质。

受此影响,P2P的大标业务彻底失去了藏身之处,存量违规业务的压降又加剧了借款企业的流动性紧张,P2P的行业危机埋下了隐患。2018年6月,唐小僧的爆雷引发了P2P行业爆雷潮,出借人加速出逃,流动性压力下,平台放贷能力下降,盈利能力下降,压降成本、裁撤业务线成为常态,行业进入寒冬。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日子也不好过,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相继而来。断直连是好事,但备付金集中存管,直接消灭了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利息收入,留下了近百亿的盈利缺口,盈利结构转型迫在眉睫,对部分支付机构而言,再也不能任性地“免费补贴”C端用户了。

转型:转型不能搞定一切

作为新金融模式的探路者,互金机构不惧变化。迭代与进化,一直是互金机构的底色,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便是*的例证。

转折点到来之前,先行者早就开启了转型之路。转折点的来临,加速了转型速度。问题是,转型不等于成功,转型不能搞定一切。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141号文发布后,一个大型现金贷平台的战略部负责人第二天找到我商讨平台转型的方向与策略。他刚从某大型投行入职这家平台不久,本想搭乘行业春风开辟职业第二春,没想到逢此变动。

转型方向其实是明确的:变小额为大额,变短期为长期,以此降低经营成本,确保36%年化利率下的业务可持续性。但挑战也是严峻的:理论上现金贷平台可以在存量客户中选择相对优质的客群做利率合规的业务,现实情况是,多数现金贷习惯了用利率覆盖风险,因为平台风控底子薄,在用户正常还款的情况下,无力分辨哪些用户是真正的优质用户,哪些不过是资金链尚未断裂的高危人群。

从结果上看,持牌机构、P2P平台和树大招风的头部现金贷平台,果断下线了违规业务。业务本就多元化的机构,就当少了一项收入来源,高度依赖现金贷业务的机构,则开启了场景转型之路。例如,趣店发力大白汽车;上市公司二三四五,一度进军区块链业务,靠售卖挖矿硬件提前锁定十几亿收入。更多的机构,不过是把现金贷业务转入地下,要么变个花样(如手机租赁)、要么依旧明目张胆,只不过,这类机构,赚了钱,却失去了上岸的机会。

相比现金贷类机构,P2P的日子要难得多。既要在资产端进行类似的业务转型,又要在资金端面临爆雷潮后的资金外流压力。很多平台,忙于备案、忙于兑付、忙于压降成本维系收入,谈转型,都是一种奢侈。

第三方支付呢?备付金集中存管提速后,一位记者朋友问我,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该如何转型来消化盈利压力。斟酌了许久,我回复道,“我想不到什么有效的措施”。泛泛地空谈没有意义,而有意义的措施,难度太大,接近于空谈。比如,做大用户基础、发力增值业务、完善支付牌照布局、发力跨境业务等,这些方向,哪个容易呢?

转型很励志,励志的事,往往难做。个人如是,企业亦如是。转型,通常指从一个轨道换到另一个轨道,从下行趋势的业务转到看上去有前景的业务,但看上去有前景的赛道,早已塞满了人。

当困境来临的时候,接纳困境,在困境中生存,继续深耕主业,也许,比试图逃离困境(主业)“西一榔头、东一棒槌”式的盲目转型更有意义。

寒冬降临:春天还有多远?

有一句很鸡汤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没人否认春天会在冬天之后降临,前提是,先要熬过冬天。

当个体面临危机的时候,我们通常希望行业层面出现转机,比如有刺激政策出台、有一双救市的大手出来干预,救自身于水火。问题是,很多时候,行业理性与个体理性是矛盾的。

对个体有利的事,对行业未必有利,比如投机泡沫,个体是多么的开心,但会产生影响全局的系统性风险;对个体不利的事情,对行业可能有利,比如行业寒冬。站在行业的角度,冬天是挤泡沫的过程,能净化行业环境,未必是坏事;站在个体的角度,挤泡沫则危及生存。

所以,除非危机蔓延扩散到危及整个行业,否则,不能寄希望于有外力出现强行扭转行业趋势。这个时候,越是寒冬,越要靠自己。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