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个朋友打来电话,咨询一项P2P并购事宜。他目前就职于一家地方国资企业,正在主导对本地一家P2P平台的并购。这家P2P平台规模小,资产质量可控,合规属性也不错,他们就并购事项专门咨询过当地金融办的意见,金融办持鼓励态度。
当前,项目尽调已经完成,正式步入管理层最终拍板决策阶段。作为项目主办者,他突然心里没底:在这个时点并购一家P2P平台,究竟是不是明智的决策?这是抄底还是抄雷?
我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妨就此做个深入的探讨。
一个前提:拿到备案通行证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对P2P行业,过度悲观的情绪并不可取,但具体到单个P2P平台,则是另外一回事。
P2P已然被纳入强监管框架之中,备案是合规经营的许可证,也是平台具备被并购价值的前提。
当前,市面上还没有获得备案的P2P,这个时候进行并购,需要评估平台顺利拿到备案的概率。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那位朋友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也在于此,虽然金融办鼓励这桩交易,但与平台能否顺利拿到备案并不挂钩。毕竟,在各地出台的平台退出指引中,几乎都有诸如“鼓励网贷机构优先采用并购重组方式化解风险、退出网贷行业”这样的表述,在监管机构看来,平台引入新的实力股东,对于化解行业风险有利无害,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关于备案工作,2018年8月份,全国P2P网贷整治办发布了《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统一了备案检查的标准,明确了自查、自律检查和行政核查的基本程序,指定2018年12月底为截止日期。之后,根据三轮检查情况,“基本符合信息中介定位和各类标准的网贷机构将接入信息披露和产品登记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检验后,条件成熟的机构可按要求申请备案。”
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下,各地平台陆续完成了自查报告的提交,进入到自律检查和行政核查的阶段。不过有一点需要明确,提交自查报告并不意味着合规属性较好。
从《通知》对自查报告的内容要求(发现的问题及整改进度、存量业务规模和风险化解情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或风险隐患等)来看,平台自查报告更多的是平台关于自身整改及合规状况的客观表述,是后续两轮检查的参照样本,重在真实呈现。所以,合规性很差的平台照样可以提交自查报告。
就自律检查和行政核查来看,行政核查的重点是“择机就报告内容及数据的真实性等进行行政核查”,所以在真实呈现的前提下,真正重要的是自律检查,尤其是自律检查报告中的“合规评价和监管建议”部分,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备案资格。
对于有意并购P2P平台的机构而言,当下是个好时机,赶在备案时间窗口之前,参照自律检查报告的评价,以较低的风险低价买入并购标的。备案尘埃落地后,合规的风险不复存在,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
价值基本面:P2P的价值何在?
站在整个金融体系的视角,P2P是参与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力量,也是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若站在并购方的角度,一家拿到备案资质的P2P平台,*的价值或许在于其是参与十万亿级财富管理市场的入场券。
资管新规和互联网资管新规之后,理财产品发行仅限于银行、信托、券商子公司、基金子公司、保险公司等持牌机构,无一例外都是难以申请的大牌照;互联网机构,前些年通过与地方金交所合作变相进行的理财产品发行,都被掐断了,要参与资管市场,只能拿代销牌照,赚取渠道佣金。
而要想亲自下场,P2P是门槛*的选择。
网贷暂行办法出台之后,P2P资产端被限制于小额普惠领域,出借端更是因跑路事件不断而屡遭暴击,出借人信心低迷。基于此,唱衰P2P行业的声音不断,不过,在我看来,若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站在十万亿级资管市场大发展的角度,这些行业层面的小障碍都不叫事。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07-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增长55倍至29.54万亿元;
2010-2017年,信托资产余额从3万亿元增至26万亿元,增长7.67倍;
2014-2017年,证券公司资管规模从7.95万亿元增至16.88万亿元,最高为18.77万亿元;
2014-2017年,基金公司专户业务资产规模从5.88万亿元增至13.74万亿元,最高为17.39万亿元;
2014-2017年,私募基金实缴规模从1.49万亿元增至11.1万亿元。
……
大资管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固然有金融机构脱实向虚和监管套利等原因(这是资管新规出台的背景),但如此爆发式的增长,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宏观层面居民财富结构的变迁。
据社科院数据测算,2014年中国居民总资产253.7万亿元,其中,53.81%为房地产,19.98%为银行存款,资产分布高度集中,不够多元化。过度集中的资产结构,天然有多元化、离散化的内在趋势,这估计才是资管市场大爆发的根本驱动力。
经过2014-2017年这波房地产牛市行情,相信居民的资产结构中,房地产占比会进一步提升。当前,“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已经确立,居民财富结构分配的再度离散化会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趋势所在,也是所有资管参与者的机遇窗口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P2P,十万亿级市场的入场券,大概值得拥有吧。
做好最坏的打算:平台爆雷怎么办?
做任何事,都要考虑最坏的打算。只有能承受得起最坏的情况,才有纵情向前的资格。并购一家P2P平台,最坏的情况大概是兑付出现问题,给并购方的品牌声誉和资金流带来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并购方的融资能力。
所以,如果想要并购一家P2P平台,在选择潜在标的时,务必要确保一点,即这个平台的待还余额规模你能hold住。例如,拟并购P2P平台的待还余额5亿元,你只要确保自己有5亿元的兑付能力,这5亿元就是你所遭受的损失上限。
量力而行,莫做蛇吞象的打算,同时也别把并购一家P2P平台想得那么可怕。
再说,如果拟并购平台真的能通过自律检查,资产结构应是小额分散的,不会出现100%损失的极端情况。
最后,针对具体的并购案例,其实没有所谓的好时机和坏时机。时机的好坏,视项目情况而定,并非一成不变。
如果你遇到一个好项目,无需犹豫,现在就是*的时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