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滴滴一下,竟然没人?

技术、监管、用户忧虑、大投入,无人车怎么看离普通人都还很远,但滴滴为何选择此时强推无人车?
2019-08-31 09:17 · 无冕财经  远山   
   

滴滴的无人车似乎越来越快上路了。

8月29日,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滴滴出行CEO程维表示,滴滴已经升级了无人驾驶公司,将持续投入资源推动无人驾驶载人测试在上海落地。届时,将邀请上海普通用户参与体验

程维表示,这段时间,滴滴比较多思考巨大用户规模背后的安全,怎么样提高服务,AI(人工智能)是最重要的驱动力。显然,滴滴将无人车看成了AI驱动力的重要产品。

坦率而言,滴滴这两年发展不顺。被认为利润率最高的顺风车业务下架,其他网约车业务也频繁遭到地方政府严管,比如近期上海对于滴滴网约车业务违规现象的从重处罚,可以看出,滴滴在核心业务上所遭遇的政策风险不断增加

同时,原本认为在网约车行业已经一家独大、可以高枕无忧的滴滴,不断迎来新对手。

除了美团入局,背靠三大汽车制造商、牵手三大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苏宁的T3出行,日前在南京重开价格战,有媒体报道称,有平台数百司机集体跳槽到T3出行,虽然没有指明是哪家平台,但作为网约车行业的老大,滴滴所承受的压力显然不小。

传统业务发展乏力,开辟新的赛道,成为滴滴选择的突围路径。无人车会成为滴滴的新蛋糕么?

抢占无人车赛道

无人车堪称近年来又一个风口行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基本上数得出来的科技巨头都在押注这一赛道。

谷歌、苹果、英特尔、百度、华为……巨头们纷纷瞄准了无人车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相关数据,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催生出一个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至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2025-2035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48.35%,届时中国将占据全球市场24%的份额。

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预测,数据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作为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自然不能在这一市场落空。

早在2017年,滴滴出行先后成立滴滴研究院、AI Labs(人工智能实验室)进行无人驾驶、智能出行服务的前瞻研究工作,并于2018年年会期间公布其基于观致5 SUV改装的无人驾驶汽车。

2018年3月22日,滴滴出行宣布与新进车企车和家建立合资公司,宣称将共同探索未来出行模式、打造智能共享汽车,实现最终的无人驾驶与智能化通勤。

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内无人车领域落地步伐加快,今年6月,继上海、北京、深圳后,广州也正式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路测牌照,共发放24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发放数量仅次于北京。自此,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均已就自动驾驶“发牌”,打通了自动驾驶产业落地的关键一环

显然,随着无人车行业相关政策的放开,路测所带来的实地驾驶数据等积累,也就为无人车市场带来了更多预期。

相比于之前滴滴一度重注的共享单车,无人车从市场体量以及AI等新技术热门等维度而言要超出许多,正是基于此,滴滴宣布升级无人驾驶公司,加快无人车路测,也就成为构建又一个战略新兴业务、试图突破原有业务瓶颈的必然趋势。

艰难的爬坡

无人车当然是一个美好的词汇,被高大上的人工智能、芯片、大数据、数字传感、智能物联等术语加持,堪称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结合最紧密、速度最快的代表之一。

滴滴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接受测试,图片来自“车东西”

滴滴显然很重视无人车业务,造车首先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滴滴近年来展开了一系列人才挖角动作

据“量子位”2017年消息,在人才挖角过程中,滴滴甚至还从百度美研挖走了组建无人车团队的HR,其曾经帮百度签下楼天城,跳槽滴滴后挖来了Waymo工程师贾兆寅,成为前沿技术负责人。

除了“抢人”外,滴滴还在国外参与投资了全美出行平台Lyft,也和通用、Waymo、Drive.ai合作,试图完成“造车车厂+出行平台+自动驾驶系统”的生态拼图。

滴滴的无人车理想虽然美好,但与现实之间依然存在遥远的距离。

这首先体现在无人车的技术非常复杂,需要配备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传感器、高分辨度摄像机、厘米级精度的地理自动定位系统等新技术、新设备。滴滴如果要在这方面实现自主研发及制造,就必须大量投入及承受相对较长的周期。

而在无人车地理自动定位系统所需的地图导航及地理定位技术,相比百度、谷歌等竞争对手,滴滴则明显处于下风。

无人车还要在路宽、天气、车辆拥堵程度等一堆变量中进行多线程计算,需要极为精准算法和强大算力为核心的芯片支撑。造“芯”,是滴滴做无人车必须突破的难关。

对比国内外各路强手,滴滴这几年在相关领域本来就属于后起者,而具体投入多少,获得了什么样的技术成果及能力提升,暂时没有看到太多的资料,也就很难判断滴滴的大数据优势是否存在。

在抢人和大肆收购的同时,滴滴也面临人才流失、收购失败等难题, 滴滴无人驾驶领头人何晓飞、滴滴无人车高级总监杨庆雄、从Uber加盟滴滴的安全专家查理·米勒相继离职。

在奔向无人车的征程上,滴滴如今还处于爬坡阶段,竞争对手众多,光靠挖人、砸钱收购,能消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么?

送给资本市场的“蛋糕”?

有意思的是,程维在表态滴滴升级无人驾驶公司之后,又补充了一句话,他认为,这件事离真正成熟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不仅需要企业的投入,还需要资本的加持。

从无人车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恐怕难有大的突破。虽然前瞻产业研究院给出的预测数据很漂亮,但除了技术难题外,无人车还面临巨大的政策监管压力、深重的公众疑虑及担忧。

去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辆Uber无人驾驶车辆在路试时与一名骑自行车的妇女相撞,该起事故导致了骑车妇女的死亡,Uber也暂停在美国及加拿大的路测。

在美国,无人驾驶汽车安全令人担忧

事故的发生势必会影响到公众及政府对于无人车安全性的考量,还仅仅是路测阶段,就已经出现了致人死亡的事故,这其中是否反映出无人车相关技术依然不成熟,存在明显的问题?而这也会导致无人车企业必须在加快无人车研发与提供更高等级性能安全监测之间寻求平衡。

可以预料的是,无人车何时量产还是一个问号。有业内人士预估,无人车批量上路至少要20年时间。

对于滴滴而言,无人车意味着长周期开发产品,存在太多未知数,但与此同时,滴滴的无人车业务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市场价值。

它首先为滴滴提供了又一重要产品生态,无人车所能描绘的市场增量足够大,也符合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人类社会经济的科技创新趋势,从而形成了具有想象力的发展空间,这恐怕也是投资人所乐意听到的“故事”

市值800亿美元的Uber今年5月在美上市,很多人评价,其是为了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资市场、为投入巨大的早期投资人提供套利退出渠道,不得不“流血上市”。但与之对标的滴滴,恐怕也有着尽快上市的冲动。

毕竟,6年烧光1500亿的滴滴一方面面临原有资金的快速消耗、网约车主业迟迟找不到赢利点,另一方面如果要继续在共享单车、无人驾驶乃至外卖等新兴领域竞争,必须有更多的后续资金供给,上市无疑是*的方式。

或许正因为如此,滴滴才高调宣布无人驾驶公司升级,加快路测,向市场展现“肌肉”。如此重大利好消息,也是滴滴送给资本市场的新“蛋糕”,当然,“蛋糕”是否真正可口,还有待后续长期观察,滴滴的无人车之路还很漫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无冕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