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GGV投资笔记:我和GGV的2020

GGV投资笔记是GGV纪源资本关于投资、商业、科技的所见所闻所想,探讨关于世界的一切。在这里,你可以收获:全球优秀科技公司管理经验、一线调研;顶级风险投资人&创业者经验分享;大航海时代的世界人文历史、商业见闻……以下是GGV投资笔记系列第六十篇。
2021-01-06 10:24 · GGV纪源资本  符绩勋   
   

2020年的关键词

回顾过去的十几个月,我们GGV收获了8个IPO,其中包括WPS金山办公,小鹏汽车、声网Agora等公司,也有几家公司正在筹备上市,这算是今年比较大的收获吧。

系统性地去回顾GGV和我的2020年,如果用一些关键词去评价,我觉得有两个词汇来形容:

一是“转折点”。

2020年是个转折点,催生了各种变化,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是疫情的催化,另一方面是地缘政局的变动,其中包括拜登当选美国下一任总统,英国与欧盟达成了脱欧协议。

今年显然是不普通的一年,上半年我们更多地看到疫情带来了恐慌,下半年我们看到的是进入了“后疫情时代”,资本市场也在不断散发热能。

这里面有宏观经济政策的原因:包括美国等国家的“放水”,股市的流动性强化,让很多互联网科技公司成为主要受益者,比如Zoom、Airbnb等公司。

当然也包括整个智能终端在发生变化,比如小鹏汽车等系列公司;再加上以中国为代表,“盲盒”经济、奶茶经济等各种中国消费现象、消费品牌崛起,人们的消费行为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也产生了很多特有的消费习惯。

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市场、资本还是消费者,也都在做一些选择,去适应这种多样性的变化。

二是“进化”。

其实“进化”这个词几乎适用于GGV的每一个阶段:

*,从2000年开始,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中国市场的“*个十年”到“第二个十年”,这之间有我们很多关注的领域的进化。

第二,我们从一个只有前、后台的团队规模到今天有前、中、后台的团队体量,不断在强化、完善自身的能力范围,团队的迭代也是另一种进化。

2020年和2021年将是我们加速进化的时间点,这对于GGV来说也会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我们会进一步进化和提升团队:团队人员数量会进一步增加,现有人员的能力也会去要求进一步的提升,在业绩上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一两年的趋势在哪里?

从C端往B端,从前端人群的消费行为,往后端支撑消费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等方向去看,我的观察有以下五点:

*个趋势是“品牌消费”的崛起。

从投资的方向和主题来看,过去十年围绕整个移动互联网带动的共享经济、产业互联网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模式和产品上的创新,同时也有一些数据平台以及通过AI算法、算力所带来的一些优势。

但2020年,我们看到了很多新赛道起来,比较明显的趋势在于:整个人群的消费形态在发生变化,自主品牌、国潮、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开始崛起。

年轻的消费者显然已经不再盲目追求进口商品,而是对品牌品质的追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再加上近几年媒体和渠道端的变化,大家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短、平、快”,以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等为代表的视频化内容也在推进新品牌的崛起,所以自主品牌和国潮的崛起已然是明显的趋势。这是一个蛮大的变化。

第二个趋势是机器人的发展和机遇。

近一两年地缘政治的变化,加速了中国硬科技的自主发展,也带动了机器人技术的迭代与更新。这其中孕育出的新技术,也催生了新需求和新机遇。总体来说是两方面,一是宏观环境催生了“国产替代进口”的需求;二是我们的科技走向了一个智能终端的时代。

“无人化”概念的火热,代表着机器人成为可替代人力的作业方式已经逐渐被我们接受,这一两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原本“有人”的场景都诞生了“无人”的需求,因此加速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中,从公司、家里、酒店、餐饮、再到工厂,都会出现机器人的身影,小到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大到工业用途的无人机、仓储机器人,甚至像我们投的智能汽车品牌小鹏汽车,也是智能机器人的典型代表。

第三个趋势是硬科技的代表:半导体生态链。

GGV过去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过10多家半导体公司,获得过几十亿人民币的回报。而最近我们开始聚焦中国的半导体行业。一方面,中国有着巨大的下游应用(消费电子、工业、汽车等),催生了巨大的国产替代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需求,为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崛起提供了发展机遇,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催化了中国基础算力的需求,自然而然加速了整个半导体生态链的发展。这一块的需求,原本不是很明确,是因为地缘政治的变化,迫使自主半导体产业生态的发展,是时代特有的重要机会。

目前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生态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间,包括材料、设备、EDA软件、外延、Foundry,以及大量种类的芯片设计,都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甚至刚刚跨过起跑线,有很大的距离需要去追赶。这是一份长久的事业,其中的生态打造与人才聚集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预示着有无数的机遇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追寻。

半导体等硬科技的大机遇,预示着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其中更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大国,而同时走向了“科技强国”。硬科技,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新技术的兴起,标志着科技强国的新时代到来。

第四个趋势是AI赋能时代的到来。

“AI赋能行业”这一趋势愈加明显,包括AI+产业,AI+医疗,AI+教育,AI+制药等等。

原来的AI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是后发优势。首先需要产品或服务的抓手去积累数据,而AI成为了一种后发优势或者后发能力。后发优势的意思是,先要有数据和产品,才有AI。譬如AI在共享经济的应用,如共享打车、共享单车等等,先要有产品、有网络规模、有用户、有数据积累之后,才能更好地实现智能化。

但是现在的AI变成了先发优势,是通过AI来直接定义产品或服务。先发优势在于要用AI作为技术来改造行业,比如利用AI来进行药物发现;用AI来提供教育、赋能老师;用AI来提供更好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包括我们投的科亚医疗等等。基于AI来主动定义产品和服务,而不是靠先有了产品和服务再去通过AI来增强效果。这意味着,AI和大数据在未来会继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个趋势,我们现在进入了初级“云时代”。

我们知道,在美国,“公有云”化已经相当普及,也广泛受到市场认可,目前已经进入了“公有云”甚至“多云”的时代。但中国现在还处于“云时代”的初级阶段,既有私有云,也有公有云,是私有云跟公有云两者之间并行的状态。

按2019年的数据来算,中国的科技公司包括阿里、腾讯、百度以及华为等云服务提供商,目前的规模情况如下:阿里400亿规模,腾讯170亿规模,华为85亿规模,百度46.5亿规模, 加在一起是700亿左右。我们看到今年阿里的增速是60%,目前一个季度的增长数据是144亿。推算下来,今年所有云厂商加起来可能在1000亿左右,这个数据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去对比美国云化的市场会发现,他们的数据会大很多。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公有云化现在进入到0到1的成长阶段,正在往好的方向在努力。

这当中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意味着企业互联网和SaaS服务的崛起。SaaS公司现在越来越多在强调SaaS属性和功能,真正做到了软件即服务。当然,很多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还不完全是订阅式的服务,有很多还是一次性的项目制的消费,这代表收入的可预期性还有待加强。(具体关于企业服务公司收入的分析见我们之前的文章)但中国整体已经在往积极的方向去努力,我们也看到以金山办公、声网、酷家乐、黑湖科技为代表的公司业务增长在加快。

“云时代”崛起也包含整个开源社区和基础软件的崛起,像GGV投的以PingCAP为代表的整个开源社区,代表着中国的开源能力逐步被认可,这种认可不仅仅体现在国内,更包括海外。

这都是云化崛起的一些迹象,而且这还只是一个积极的开头,令人激动的是,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云市场和开源市场会更加强大。

以上是这一两年我个人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主要驱动力的五个领域。

创投圈过热了吗?

这一两年的创投圈,过寒或者过热的现象都出现过,在我看来,未来一两年创投圈的气侯会向好,而且可能会更热。

其实回过头来看,最近半年创投市场是过热的,不管是消费品牌领域还是半导体等领域,不能否认有过热的情况存在。

我们去看创投市场的热度或气侯,有点像去观察整个地球的气候,不同领域在不同的时间点,往往会是不同的季节。市场的变化就像地球在转动,这个过程里热能会上升也会下降。有时候南半球是盛夏,有时候会变成寒冬,有时候北半球是寒冬,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变成盛夏。对应到市场上,某个行业或许此时是寒冬,但其他行业可能是夏天——部分产业过热或者过冷的情况很常见。

我们没办法一揽子地去概括、判断市场会变成怎么样,但如果说市场上存在一个调节器会让大家感觉到不同的季节和温度,若是能使整个市场大环境变暖和,那一定是宏观市场或者资本流动性在起作用,是宏观政策导向的影响,这不是创投市场自己能决定的。

资本的流动性如果变差,不管什么行业,都可能是寒冬。而流动性好的时候,不管什么行业,都可能如火如荼,因为资本的流动一定会带来过量的热能,资本一直在瞄准市场,寻找机会。

除了宏观因素和政策“放水”,热能也包括“从下至上”、从本质上驱动市场的这些变化和趋势。我们知道,市场的变化酝酿着大量的机会,并且是靠技术来带动的。行业变动和消费生产行为的变化,会引发机遇的爆发,也吸引了资本的投入。而资本会催化市场加热,也会促进信息化的流动性变强。

市场上的变化不是被动的,会影响、带动热能的迁移,比如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甚至半导体、机器人等等,都是先由技术带动了创新,再去驱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然后资本加速、催化了这些发展。

像2019年的市场,整年的节奏都相对偏慢,尤其有一些市场日子比较难过,比如造车市场里的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等,但是在2020年情况就改变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的股价都在增长,这也是资本流动性的力量。

今年的市场整体比较热,热在哪里?其实就是因为疫情推动了很多变化,从而带动了热能。比如说这一年的时间,大家的线上办公变多,带动更多线上商务需求的爆发,市场的热能就开始往这些地方在迁移。

如何看待全球的资本市场走向?

其实客观来看,目前全球公司股价都处于过热状态,很多公司是几十倍的增长,涨到市值很高,比如特斯拉已经到达五、六千亿美金市值。

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估值都是很难去评价的,我们无法断定这家公司的估值到底是真的过高了,还是过低了?

我经常跟朋友们说,评价一家公司的估值是不是有水分、有泡沫,是相对论而不是*论。*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水分,但是相对之下,水分没有想象中大。

因为公司估值的背后有大量的市场预期,就是市场认为明年应该可能的趋势,大家的资金是在为明年买单。但明年会不会真的符合预期?这个以目前的信息量是很难判断的。

那么怎么去看公司的估值呢?其实对一家公司的估值体系做出评价有两点:

一是“从下至上”去判断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也就是去看这家公司本身,从财务、业务预期上去判断,看看公司未来一两年业务价值(如利润或者收入)的增长能够带来的价值回报,也可以通过用户量和交易量来评估公司价值。

另外一点是用“从上至下”的思考方式去判断,假设我手上有一笔钱需要投资,那应该选择投在哪里?债券、不动产、还是股票?

我们每个人、每家机构手上的资金都像汇聚在一个大池子里,政府一往池子里“放水”,我们手上的钱又更多了,钱一变多,资本量就会更大,当资本量更大的时候,就像水在涨,手上的资本就需要有增值。

今年的变化在于我们市场上的资金池被放大了,大家的钱也多了,就诞生了往哪里放的问题。目前的债券是低利率,不是好的投资选择,很多人就会去买股票,那么到了股票市场,也会诞生选择问题:是买航空公司还是买石油公司的股票?还是买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股票?但举个例子,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时候不应该买石油或者航空公司的股票,因为这时候的股票市场也是疫情的晴雨表,人们不出行了,我们就不可能去投资石油和航空。所以结果就是,资金蔓延到了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形成了今年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市值高涨热潮。

那么,你认为今天很多科技公司股票和价值的涨幅,到底是从下至上,还是从上至下的选择结果?

宏观市场这个东西是很微妙的,可能等明年疫情过去,疫苗普及以后,大家的出行会变得更加自如,可以随时随意出去玩、去消费。我相信中国很多人都很热爱旅行,有机会出去,肯定大家*时间就会去安排。所以这样的“后疫情时代”大概会带来一场报复性消费,可能是明年下半年,也有可能是后年。在其他各方面变化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这样的报复性消费可能会带来航空公司的火热,带动大家的出行消费热度增加,那又会让市场产生很大的变化,资本同样也会做相应的调整。所以大家心里是要对资本市场的走向有所预期,就像一架翘翘板,一边翘起,一边就会下落。这一定是大的、不变的逻辑。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要学会去看长期效应。看一家公司的价值,如果只看近期肯定会有“翘翘板效应”,但是看远期,市场还是会理性去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

怎么看远期?比如看小鹏汽车,现在是每年售出几万辆,那么未来一年是否能卖到十几万辆?这都属于对远期的判断和预期,我个人相信小鹏汽车是可以越做越好。

短期波动肯定会影响大家的心理预期,但不应该影响我们对长期价值的理解。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判断市场的时候要相当理性,一是要以下自上,从公司的角度去看问题,但同时也要以上自下,从市场的角度去了解和把握变化——往往这种变化并不是由一家公司完全自有的好坏来决定,而是被更宏观的因素决定了公司的估值体系。

作者介绍:符绩勋是GGV纪源资本的管理合伙人,他在风险投资领域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曾与众多成功企业家合作。

符绩勋一直关注在线旅游、出行、企业服务、消费等领域的投资,曾投资去哪儿网(NASDAQ: QUNR)、优酷土豆(NYSE:YOKU)、Grab、UCweb、滴滴出行、满帮集团、美菜等公司,目前也担任小鹏汽车、哈啰出行、酷家乐等企业的董事。

符绩勋在诸多业内重大战略并购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包括优酷和土豆(中国科技领域*起数十亿美元级的并购)、百度/去哪儿、携程/去哪儿和蘑菇街/美丽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GGV纪源资本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