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医药股暴跌背后的一些启示

这是一个关乎14亿人生存的行业,除了需要泡沫来堆出更高的台阶,也需要时间来给创新真正的答案。
2021-08-23 10:00 · 36氪  顿雨婷   
   

截至8月20日收盘,A+H股的医药、医疗板块纷纷暴跌,尤其是以恒瑞医疗、迈瑞医疗这样的行业一哥更是放量暴跌,通策医疗、安图生物、金域医学等纷纷跌停。

这似乎与大众认知的“医药赛道黄金十年”的论点,以及一级市场的投资热度背道而驰。

另外,纵观整个行业基本面,曾被寄予厚望的PD-1竞争之恶劣、传统业务下滑之快、大药企生存之困难,全部打破了行业人的预期。

这是为什么?反映了什么行业讯息?这给一级市场投资带来哪些启示?

“暴跌”背后的行业基本面

瞪羚社指出,在A股这个充斥着投机氛围的市场,做趋势、短期主义的游资、机构比比皆是,听到什么风声撤出某个板块可以很果断,直接带来了多杀多的后果。

不过,目前的股市也多少映射出了市场对一些行业现状的“担忧”。

目前来看,医药赛道龙头公司二季度业绩普遍低于市场预期,市场会担心未来业绩的成长性,尤其是与二级市场高估值的预期难以匹配。

恒瑞医药为例,上市时间超过20年,却在昨晚(2021年8月19日)交出了最近几年以来最“差”——*利润可观,但同比增速最不理想——的中报业绩:仅实现了3.31%的同比增长,无论用什么PE指标来看,当前的估值都是高估了。

作为国内医药行业的*一哥,恒瑞的成绩单着实让市场担忧。与此同时,在以仿制药而非对外融资“养”创新药的思路之下,恒瑞医药转型升级的速度慢于近几年快速崛起的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再鼎医药等一众创新药公司。

另外,创新药企也面临新的课题——提高可持续盈利能力。这在一众公司的财报数据上体现尤为明显。以再鼎医药为例,公司2021年Q2收入3693.5万美元,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5441.4万美元,费用率高达147%。

而这除了与其本身License-in的模式有关,更与创新药企普遍面临的行业生态有关:集采给行业带来重大利空;在资本蜜月期内不注重成本控制和研发效率,商业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风险;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人力、生产等各项成本快速上涨,创新研发面临新挑战。

无论如何,华丽的资本故事已经讲完,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也普遍进入了现实主义的年代,可持续盈利能力成为市场最重要的考量,如果不具备那被“舍弃”也是必然。

另外,目前的政策趋势给行业带来利空,一份非常明确的信号就是:下半年高值耗材、大型医疗器械、医药等相关集采预期将进一步强化。

日前,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公告开展临床检验试剂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采购产品范围主要为部分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市场竞争较充分的化学发光检验试剂。

其实,化学发光一直被视为封闭系统(即专机专用,用户须搭配原厂商特定试剂才能完成检验),不匹配“集采属性”,也是最被资本市场看中的护城河,上述公告足以见得政策趋势——化学发光是高值耗材集采向化学发光开的“*枪”,后续相应产品线也将面临集采压力。

而这也彻底带崩了器械一哥迈瑞医疗。迈瑞医疗是目前是国内*的医疗器械设备供应商,其主要产品包括括监护仪、除颤仪、麻醉机、血液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凝血分析仪、超声诊断系统、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等。

另外,不久前,胰岛素集采方案也已出炉,明年初正式执行;骨科关节集采预计也会在下月出结果;生物类似药集采也提上议事日程。

据悉,国家医保局将结合生物制剂的相似性、稳定性和可替代性方面的特点,考虑临床用药需求,充分征求临床和药学专家以及相关企业意见,摸清企业产能,形成适合生物制剂特点的规则。

另外,第三轮高值耗材国家级集采将开启倒计时,涉及面更广、竞争更激烈,应采尽采,能卷全卷。

要知道,对于药械企业来说,集采之下,未来低价中标的囚徒困境不会改变,现在还不是利空落地,而是刚刚开始。

倒逼行业创新的大幕拉开

其实,在人口老龄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叠加其刚性消费与弱周期性的属性,医疗产业这块蛋糕只会越做越大,黄金十年的长周期逻辑不变。

但上述现象也会是集采政策大背景下整个行业谁都逃脱不了的命运,长期来看,对于不能免疫于政策的企业而言,只有放弃路径依赖、真正拥抱创新才得长久。

以上文提及的IVD行业来看,受新冠疫情影响,IVD的上市公司已经高达30几家,但其实不少公司有极强的“营销”背景,“重营销,轻研发”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次化学发光如若开始集采,必然将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这也会让资本更多将目光放在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上来。

面临严酷的环境,创新药械的生态已然发生重要改变,如何实现长远有序发展也是重要课题。

长期专注生物医药的行业KOL阿基米德君认为,面对国内支付环境恶化,出海是最重要的改变。目前,行业已经有诸多实际案例,中 美双报渐成主流。

譬如就在近日,老牌药企石药集团附属公司NovaRock与Flame Biosciences达成了6.4亿美元创新药NBL-015海外授权交易,期待将创新药大规模卖到海外。

典型如百济神州,2019年其创新药泽布替尼在美获批上市,成为中国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在美国获批上市的抗肿瘤创新药;今年上半年,公司全球销售额超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7%,已在智利、阿联酋和以色列获批商业化上市,并在全球多个地区提交注册申报。

另外,已上市的国产PD-1正在全员出海,包括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以及康方生物与中国生物制药联合研发的派安普利单抗。据悉,即将上市的国产第6款PD-1赛帕利单抗的海外权益,早在2017年8月,已被誉衡药业与药明生物许可给了美国生物公司Arcus Biosciences。

与此同时,对于政策免疫的标的,资本也要重点思考其估值可否稳住的问题:首先,谁付费,以及最终溯源是否会有医保局(这就涉及*的政策免疫和相对的政策免疫);其次,中短期内是否有市场独占性、竞争格局怎样、技术能*多久等。

瞪羚社分析指出,*的政策免疫主要是那些B端付费的业态,譬如CXO和科研服务,由企业“掏钱”;加之其与创新和卡脖子密切相关,国家一定是鼓励态度,尤其是在这个拼经济发展的时代;相对政策免疫则指的是医疗服务和消费医疗板块,国家暂时还鼓励相关的经济形态,画风转的不会太快。

回溯历史,中国的医药行业经过了太长时间的沉寂,如今在资本、科学家、创新药企和医疗机构共同的“炒作”下,行业才逐渐呈现一片虚假的繁荣。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关乎14亿人生存的行业,除了需要泡沫来堆出更高的台阶,也需要时间来给它答案。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