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流量没了,打工人还在战斗

很多人将流量的罪恶归咎为资本,那么“流量”被放弃之后,下一个能够被行业各方共识的标准是什么?
2021-09-18 08:45 · 腾讯新闻一线  星星 郝琪   
   

娱乐圈地震爆发后,微博热搜安静下来,八卦小组和营销号也消停了不少。

水面之下,许多曾经和娱乐圈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正在观察这场变局,试图用经验进行解释和预测。我们和娱乐行业上中下游的从业者聊过后发现,很多人在为整治流量大声叫好,似乎又没受到政策的实质影响;每个人都在叹息“天下苦流量久矣”,却无法统一对“流量艺人”的定义。

两个星期过去了,吃瓜群众的兴趣在淡去,但我们的许多疑问还未解决:

有作品也有人气的演员是否属于流量的范围?追星族早就存在,为什么在近年来发展成失控的饭圈?人人都在庆幸流量的倒掉,那到底是谁在推动这个系统高效地运转了这么久?很多人将流量的罪恶归咎为资本,那么“流量”被放弃之后,下一个能够被行业各方共识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邀请了6位和娱乐圈有关的朋友,就你可能关心的话题,深入地聊了聊。

Q1

简单介绍一下你是谁?

小许

追星达人

追星十年有余,追过歌手、演员,也追选秀爱豆。目前参与管理一个关注人数超五位数的偶像后援会。

小胡

资深经纪人

在娱乐经纪行业从业多年,给流量艺人当过经纪人,也干过艺人统筹和艺人商务。

小孟

综艺制片人

某平台综艺制片人,参与过S+级别项目的制作,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和各类艺人及他们的团队、粉丝打交道。

圈圈

资深媒体人

多年媒体人,最近3年做过许多娱乐报道选题,采访中不可避免地接触过艺人、粉丝、经纪团队。

刘翠萍

数据服务商

艺恩解决方案中心副总经理。艺恩是国内*的数据智能服务商,该公司开发了代言人评估体系和风险评估系统,国内多个品牌公司在使用其提供的代言人全流程评估服务。

王珊

电子刊从业者

电子刊行业从业者,同时也是没有加入饭圈的追星少女。

Q2

你怎么看待流量?

小胡

资深经纪人

所谓“流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商业逻辑的定义,有流量才能变现。

前段时间,赵丽颖、王一博粉丝互撕被点名批评,你说赵丽颖算不算流量?往前推一推,这些小花也是因为作品被大众看到了,才有的流量。再想想我们之前追过的星,当年周杰伦有很多代言吗?没有。但是他不红吗?他超红。只是那个时候大家没有把流量和商业变现这两个东西扯到一起。你说现在的“顶流”有周杰伦作品多吗?根本就没有,但是他们的代言可比周杰伦多得多。

反观现在,内娱限定团只有两年,两年内要接商务,要录团综,要上综艺,要准备单曲,没有那么多时间修炼基本功。而且限定团的首要目标就是变现,就连出作品也是为了上通告,不能等到上节目时没歌可唱。你看有些限定团出道后,直播上得比李佳琦都勤。不停地跑商务,但是他们对大众的贡献是什么呢?就是那几首难听得要死还死贵的歌。

流量的时代,慢慢在抹去一些真正有作品的人的痕迹,把他们也商业化了,市场就用流量来判断他的价值。仔细观察能发现,小花粉的battle也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而转变。最开始都是比奖项,没有人会把代言写在战报上。现在就是比代言,高端奢侈品有几个。市场现在用流量来判断艺人的价值,但是艺人价值并不一定体现在流量上,这一点我觉得国家整治是很对的。

小孟

综艺制片人

我*次直观感受到流量的影响应该是2015年。当时我们在平台做一档选秀节目,恰好赶上归国四子,流量*。节目需要一个爆点,需要有人导流,他们就是*的选择——其实身份只是推荐官,相当于项目的品牌宣传人,没参与录制,只是将一首歌曲授权给节目作为推广曲,但拿的费用比其他嘉宾都要高非常多。

圈圈

资深媒体人

流量的逻辑很容易洗脑,因为它可以量化。我还记得我是如何被流量这个标准说服的——3年前我在杂志社工作,主编是一位娱乐雷达滞后至少10年的中年男性,选题会上报题,无论是热播作品的男女主角,还是讨论度高的综艺新秀,在主编那里都查无此人,只有微博粉丝数可以驱散他眼神中的迷茫。虽然对流量艺人的采访可能鸡同鸭讲,但是他们庞大的粉丝群体,的确是阅读量的有力保障。

杂志社的采编团队最初对流量艺人完全不屑一顾。被经营部门按头做小鲜肉的采访,是要靠摊派才有记者接活儿的,比派商业软文还困难。有时采访前,记者和当红小鲜肉对面而坐,两人脸上都写着拒绝。但是没办法,必须做。媒体对流量的妥协,就是从争相给不到20岁的小孩,写万字报道开始的。

流量崛起的这几年,也是传统媒体极速衰落的几年。流量两个字,对于媒体人也很重要,只不过指的是阅读量、点击量、播放量。我认识的很多媒体人,没用多久就自发地成了娱乐圈流量的共谋。追流量当然不好听,换个说法叫追新闻热点,就堂皇得多。当大多数人都认同了某个标准后,从业者就会迅速陷入集体无意识。

Q3

流量泛滥真是资本的锅吗?

小孟

综艺制片人

我记得2015年就开始有所谓的“PPT神兽”的概念了。无论是给客户的提案还是给平台的提案,只要你的PPT里拟邀嘉宾有流量艺人,别人就会高看一眼,提案也会很好通过。这种东西现在水分比较高,是个PPT阵容都不差,都敢乱写。但在五六年前,敢写的前提是认识这个艺人,关系很熟,知道他有档期,那这就得是头部制片人了。

期间还兴起一个坏风气,就是平台为了抢流量,和艺人谈价格时竞相加价,“别人给你多少我比他多”,逐渐出现了选秀艺人出道报价就到了三五十万这种情况。我刚入行的时候,这种成团上节目的,最多给你出个机酒,甚至连妆发费都不会给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金主听你提案,都不太看中内容,就看嘉宾阵容。我也能理解,你摆出三档旅行类节目和人家分析有什么不同,他真的看不懂,但他看到你把张艺兴摆在这,他代言的东西卖得好,有转化率,很直接,就是有吸引力。

小胡

资深经纪人

现在品牌都喜欢找明星代言,越是大品牌,越要找顶流,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行业里的佼佼者,只有行业里目前热度最高、最有话题度的艺人才配得上。

这些品牌需要的是扩大知名度,还有的国民品牌是需要年轻化。其实品牌不缺粉丝冲的那点销量,他需要的是粉丝给他做推广。单链销量好,品牌PR顶多在群里说句感谢,一旦艺人的热度没有了,该不用还是不用。

对品牌来说,砸钱请流量是最简单的推广方式,不需要辛苦想创意、搞营销。新一季产品推出,有针对性地找目标消费人群推崇的明星就好。

刘翠萍

数据服务商

很多品牌找代言人,从一开始做选择时,就会找我们这样的数据公司做评估,选完之后,我们还会做长期监测,评估代言效果。以前,品牌普遍更看重流量和热度,谁最火就选谁。

现在他们会觉得要取舍,尤其是头部的明星,会关注他们风险高不高,都是什么风险,还会细化到过往的负面口碑和舆情。以前他们参考我们的数据选择代言人时,我们也会提示风险,他们重视程度不够。比如去年12月,我们做了关于吴亦凡的风险评估,那时他还不算高风险,他要重点关注的主要是道德风险和粉丝团风险。道德风险主要是他的私生活、绯闻女友、不专业、不敬业等等。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他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分别占59%和41%,相当于这个人的正负面评价几乎一样多。我们会给品牌做此类风险提示,至于品牌是否选择用他,不在我们决策范围。

现在,吴亦凡在我们的系统里已经查无此名了,郑爽也没有了。霍尊虽然还在,但也没有什么新增数据了。

圈圈

资深媒体人

如今讨伐流量都要捎上背后的资本,我一直都没搞明白,这个面目模糊的背后资本,到底是谁?有人说是平台,可是平台制作的剧、综艺也是为了招商。如果说资本是品牌,是冠名商,那么他们选择流量无非是为了迎合消费者。

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单独抽出哪一个环节,都无法承担全部的责任。

Q4

饭圈行为困扰你了吗?

小孟

综艺制片人

越大牌的流量艺人给我们工作造成的负担越多。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庞大的粉丝群体盯着,艺人团队的干预也会增多。比如流量艺人拍摄外景,每天二十多个站姐在外面候着,很影响嘉宾状态,最后影响的还是节目效果。

不过流量艺人尤其是打投机制选出来的艺人做嘉宾,粉丝对节目的造势都不会太差。对传统卫视来说,收视率还是衡量标准,粉丝贡献率有限。但是粉丝对网络端播放量的贡献就很大。

小许

追星达人

我追星十年了,但我真的很讨厌流量饭圈。以前我追的是真正的歌手、演员,不搞饭圈的这些玩法。后来追到流量才发现,什么都要比——微博的点赞数、评论数要比,超话的签到数、排名也要比,代言产品的销量要比,应援的排场要比……反正只要有数字的东西就能比,很内卷,很病态。

比如偶像过生日,如果同咖位明星的粉丝搞了个100万的(规模),我们再搞个20万的,自己就觉得丢人。集资的时候粉丝就会主动说,“这次要多搞一点钱,要做得好一点”。

小胡

资深经纪人

粉丝的很多行为其实是对自己的偶像、对偶像所在的经纪公司不够信任,觉得除了自己没人能救他的偶像。而粉丝话语权过大和专业运营逻辑必然发生冲突。

比如粉丝打投送自己喜欢的选手出道,不会考虑全团配置。经纪公司接手后就要从专业运营团体的逻辑和思维来打造,势必会有取舍,唱得好的要让他继续唱,唱得稍微差的就要转型。这时候粉丝又会跳出来维权,说自己砸钱投票选出来的第二名,团体出歌时演唱时长为什么不是第二。那是因为他唱不好。录音室可以修,到现场怎么办?假唱?

还有直播、上节目说自己爱豆镜头少了。每次直播我都要上导播车,但专业的事情就得交给专业的人做,人家导播就没认清楚你的脸,我还能在后面指手划脚吗?彩排了5次,最后还是有一个人没有镜头,那个导播从头到尾就是不认识他,你怎么办?导播自己都说,妈呀,这化完妆和不化妆长得不一样啊。你这怎么办?你没法解决啊。

但是粉丝不理解,这种时候他们就会辱骂经纪人。我也收到过莫名其妙的辱骂短信,还有人在微博上面骂我,放我的照片,放我的身份证号。他们完全没有办法用理智的声音和你对话。我希望大家都躺平追星,后来发现,在内娱的环境确实不太容易实现,有些粉丝“事业心”比艺人都强。

王珊

电子刊从业者

虽然我有一部分工作算是“靠粉丝吃饭”,但我确实很看不惯现在的网络风气和粉圈的一些行为:在网上口嗨;披着小号,假装别家粉丝挑起骂战——说几句就能吵起来,每次吵架都是混战。

如果以后没有选秀了,电子刊可能真的做不下去。只有秀粉要在电子刊数据这块支持偶像。他们是被打鸡血打得最厉害的一批人。去年我们拍了5期电子刊,都是有选秀经历的艺人。

我们也很难,要赚他们钱,也要照顾他们的心理,不能吃相很难看,把他们当韭菜割,他们会不开心的。虽然他们心里知道自己是韭菜,但也要看怎么被割。一遇到事情,他们就会在微博上疯狂私信你,给你留言,搞得十万火急。他们有的很礼貌,有的咄咄逼人,搞事情的多半是咄咄逼人的。我朋友传授我,粉丝很难搞的,不讲武德。官微回复一定要斩钉截铁,不然谁知道对方会不会拿着你的回复挂到粉丝群或者微博上去搞事情。

刘翠萍

数据服务商

我们的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分为5大类。前4类分别为政治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和其他风险。另一类就是粉丝团风险。风险等级又分为提示风险、警示风险和高风险。一般情况下,高流量也意味着高风险,特别是粉丝团风险。比如微博评论中,只要出现“脑残粉”“饭圈”等标签,都会被作为数据监测到。有的粉丝数量很多的艺人演技差,也属于二级风险,因为演技差就会有人评论和批评他。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新闻一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