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年薪200万,美元VC挖走我的员工

VC似乎是一份不需要退休的职业,对于一些投资人而言,能通过自己沉淀的逻辑去发掘一个现象级项目,或许更为重要。
2021-12-23 15:44 · 投资界  杨继云   
   

暗潮涌动。

“直接开出200万人民币年薪,美元基金挖走了我团队的一位投资总监。”坐在深圳总部的办公室里,这位人民币基金掌门人如是感慨。

这并非个例。一场微妙竞争在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之间上演,而「挖人」成了最抢眼的一幕。数月前,某头部美元基金直接挖走了华南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整个Team;薪资翻番不足为奇,有的机构定薪,是数字不变,单位直接从人民币换成美元;更有甚者,10倍起价

还有神奇的一幕幕不断上演。一位负责创投行业的猎头直言不讳:“美元基金今年挖人凶猛,收到了一些客户的明确需求,都是直接列好了名单。”深圳另一位创投机构老大吐苦水:“我们一位投资副总裁,跟美元基金同时看上一个项目,抢着抢着就被挖走了”。

当美元基金大举闯入硬科技赛道,第一仗便是挖人。

200万年薪,不讲价

美元基金挖走了我的投资总监

办公室毗邻腾讯总部,眼前这位人民币基金创始人提起“挖人”一事依然耿耿于怀——前不久,北京一家头部美元VC出手阔绰,以年薪200万挖走了他们的投资总监陈南(化名)。这家人民币基金成立时间并不算长,但一直深耕硬科技赛道,在多个细分领域有很独到的积累,看似不起眼的团队却默默投出了一个市值数百亿的IPO。

而这家“挖人”的美元基金,今年刚刚完成募集数十亿的人民币新基金,也是成立至今最大的一期人民币基金,主要投向机器人、先进制造、碳中和等硬科技赛道,为此需要在人民币投资团队上补充兵力。据悉,这位高薪招来的投资总监将会在新的机构里继续主投硬科技,但年薪翻了好几倍。

说起来,陈南的履历并非创投圈里极其漂亮的那一拨。他先后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2017年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进入了创投圈,成为一位投资经理。幸运一点是选对了方向——彼时,创投圈TMT投资火热朝天的时候,他被合伙人安排专注于硬科技赛道,为此也参与了几个现象级的项目。

其实,陈南早已被机构内部视为重点培养对象,日后上升路径也很通畅,但没想到的是,对方美元机构这次给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价格。

事实上,美元基金大手笔挖角人民币基金硬科技骨干成员,这样的一幕今年正在许多VC/PE机构内部集体上演。

北京一家早期投资机构也刚刚经历了同样的事,“我们聚焦硬科技这么多年,仿佛突然就成了舞台中央的那批人。这段时间很多美元基金来挖人,当然也有投资成员主动跳槽,他们确实给待遇确实诱人,很难不心动。”

但是,薪资只是投资人选择跳槽的原因之一。三年前,林迪(化名)离开深圳一家人民币基金北上,入职了北京一家美元起家的知名VC机构,后者新组建了一支人民币投资团队。“回想我自己的经历,当时在人民币基金最难受的还不是薪资低,而是很多好的案子你根本就看不到,等到你后知后觉了,才发现美元基金已经投了一圈了。”

林迪的主攻方向之一是AI,“那时候发现人民币基金明显是慢半拍,我当时看了很多案子,发现北京很多美元基金3-6个月之前都已经看过了。你再去垫第二轮,意义不大。”这对于一家机构来说几乎是致命的——错失越来越多的机会,就会被驱逐出主赛道。来到风险偏好更高的美元基金后,林迪觉得自己如鱼得水。

进入今年,他发现一些前同事也开始陆陆续续离开人民币基金。工资翻3-4倍较为常见,美元基金在薪酬配置上本身就优于人民币基金,“其实美元基金也没觉得所谓高新挖人,因为他们内部本身这个职位就是值这么多,当然有些方向上的人稀缺一些,给点溢价也很正常,但这些在人民币基金看来可能会觉得很高了。”

VC/PE“挖人”背后:

互联网走下神坛,大家都投硬科技

见微知著,投资人流向的细微变化,也是眼下创投圈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中国创投过去二三十年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这个宏大命题带来的“新经济”的增长,那么近两年,更加关乎国运的硬科技、医疗医药等产业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尤其半导体、新能源。自然而然,这些也成为了挖人的“重灾区”。

一切早有迹象。今年年初,元禾璞华管理合伙人陈大同感叹:“半导体行业在过去一年突然加速,成为热点中的热点,这是令我没想到的。”那时圈内早已流传一种说法:国内50%的VC都在看半导体项目。他直言这个数字过于保守,现在是所有VC都在看半导体,因为这代表了下一个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目前最能看到投资回报的领域。

而半导体投资,可以说是过去一直是人民币基金的主战场。如今突然涌入了大量美元基金,随之而来还有曾经在移动互联网那套百试百灵的打法,霎时间拉高了各类芯片项目的估值。

当“无人不谈硬科技”,扑面而来的便是投资人才变得紧缺。北京一位头部硬科技VC机构创始合伙人直言,人才代际传承是机构内部的头等大事,但是由于赛道的特殊性,人才的培养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我们几位创始人下面那一层年轻的合伙人、MD,基本是在产业里做过10年以上的,又转过头来做投资,在产业方面的经验积累了好多年。”

一位硬科技捕手培养的时间成本极高,但投资机会是不等人的。于是,挖人成了最快的解决方法:“现在圈子并不算大,你投得好,就会被盯上了。”近段时间里,不止一家美元基金透露,正在、或者已经从人民币基金里招了一些人才,方向正是“投半导体、投硬科技。”这也就有了前面150万挖脚硬科技投资人的那一幕幕。

另一个显著感受到人才之战的赛道,当属医疗行业。医疗投资赛道的挖人激烈程度不输于硬科技,圈内猎头津津乐道,“我刚帮一家绝对头部的美元基金做完招聘,给医疗组挖来一名投资人,价格是10倍。”

当然,医疗投资的挖人潮并非今年才有的现象,因为专业门槛极高,激励程度更为令人咋舌。“据我所知,有一家投医疗的基金都快被挖空了。”北京一家FA直言,下半年以来,他们想要招揽一批硬科技、医疗的投资人,“结果投过来的简历都是看消费的。”

年底到了,VC/PE掀起招聘潮

又到了跳槽的季节

转眼间,这一年又过去了。眼下让人民币基金最焦虑的事情,除了募资,恐怕就是人才了。

不久前,谈到美元基金重金“挖人”的现象,倪泽望指出因薪资待遇造成的人才流失现象确实变得比较严峻。他坦言,与美元基金相比,深创投员工薪酬待遇依然存在客观差距,这也是人民币基金存在已久的顽疾。

坦白说,深创投激励机制相比众多国有创投已经足够市场化——参照创投行业国际惯例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净利润的一定比例奖励给全体员工,项目净收益的一定比例奖励给项目团队,项目净亏损的一定比例由项目团队承担。

但问题来了,深创投给予一线员工的激励大部分与业绩挂钩,然而创投是一份周期很长的职业,中长期收入可能比较可观,但短期三五年难见回报,这意味着很多投资经理在入职最初几年只能拿较低的当期工资。这些收入难以覆盖他们购房、孩子上学等生活成本,导致一些优秀人才在决定是否加入深创投时,会有很多顾虑。

这正是大多数人民币基金的真实写照——从长期来看,只能你能投出好项目,即便是在人民币基金待遇也不会逊色于美元基金,但短期来看,差距是肉眼可见的。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VC/PE市场薪酬与机构运营机制研究报告》,各职级中等薪资水平(即短期激励)分别为1.5万元(分析师/研究员)、2万元(投资经理)、3万元(投资总监)和5万元(合伙人及以上)。这是行业的平均水平,北京一位就职于美元基金的VP透露:美元基金至少是2-3倍。“因为国内2万家GP里,绝大多数还是人民币机构,所以我们看到的中间值数字并不算高。”

这样来看,人民币基金的吸引力体现在长期。正如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此前所言:美元基金的Carry往往只有合伙人才能享有,而类似深创投、达晨这样的人民币基金,Carry是团队一起分享、能够真正到位的。“如果他在意短期的工资,那可能不太适合我们;如果对自己有信心,能够在五年八年投出业绩,那他的待遇一定不会逊色于顶级美元基金。”2020年达晨迎来退出大年,有些爆款项目实现了退出,回报非常高,也给投资团队兑现了Carry,金额十分诱人。

临近年底,大批VC/PE仍旧在急于补充血液,招聘信息比比皆是,例如红杉中国、IDG资本、达晨财智、同创伟业松禾资本等都发布了最新招聘启事,对人才的渴求成都可见一斑。

那么,选择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

正如林迪所说,这并不重要,因为现在很多美元也在募人民币,人民币也在募美元,“关键你是美元思维还是人民币思维。人民币思维赚的是胜率的钱,美元思维赚的是赔率的钱,一个在考虑风险在哪里,一个在寻找百倍回报的项目在哪里。这样一对比,心里就有答案了。”

这是一个关乎所有投资人的职业选择。VC似乎是一份不需要退休的职业,对于一些投资人而言,能通过自己沉淀的逻辑去发掘一个现象级项目,或许更为重要。“其实你去看吧,如果真的特别在意短期收入,那不如去做FA。”他调侃道。

(文中陈南、林迪、魏承为化名)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杨继云,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112/48389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