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电影被00后拿捏了

眼下,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事实,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元旦档开局。
2022-01-04 07:34 · 虎嗅网  苗正卿   
   

00后正成为电影人最关心的“座上客”。

最新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已经逐渐进入“00后”时代:20岁以下观影占比大幅度提高,来自猫眼研究院的研究发现,过去一年中有将近20%的影票购自00后消费者,而且他们也是增速最快的观影人群。如果把年龄界限稍微放宽5年,那么95后以及00后已经贡献了近45%的票房。

这股年轻力量正用真金白银给电影市场带回“元气”。1月1日,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相比2020年的204亿跃升一倍有余。

年轻人甚至让电影人幻想了二十年的“IP经济”再逢新春,据统计,00后成为了对“购买周边”接受度最高的一群人。在电影周边消费频次对比中,00后的平均购买频次甚至是80后消费者的2.5倍。

潮玩、汉服、二次元、剧本杀等一系列00后喜欢的元素,让电影的变现边界大幅度外扩。经过大洋彼岸漫威过去十余年不遗余力的“宇宙玩法”熏陶下,00后对于“IP宇宙”有着天然的好奇心,而不会再像2008年之前的年轻人一样“先得百度一下什么是电影宇宙”。

看上去00后正在给影人们开启一个“躺赢时代”,但事实并非如此。

和70后、80后乃至“90后初段”人群相比,00后的观影时段更为集中——在核心节日的放假当晚或节日当天;以及他们的取舍更为决绝,由于有太多的“电影替代品”出现,00后对于烂片的包容度近乎于0,而他们在小红书、快手、抖音、B站的“原住民”身份意味着,口碑的社交裂变链条可以瞬间激活并发挥魔力。简言之:00后很美好,00后难伺候。

00后需要新场景和新作品

“80后和90后,会因为看电影而去Mall;而00后是为了去Mall,顺带着看了一场电影。”新消费研究者韩载告诉虎嗅,这种趋势会在未来5年愈发明显,“今天大部分Mall都在向地标化的方向进化,而其进化的底层逻辑之一正是更吸引年轻人,尤其是是Z世代、00后。”

韩载说,对一部分电影院而言,甚至会迎来洗牌潮——位于一二线城市(尤其是新一线城市)的电影院,如果不能满足这个趋势,那么很可能被淘汰。“这是因为,电影本身带来的客流量是下滑的,电影院必须抱大腿,借力附近的商业生态而存活。”

在今年9月,某电影平台研究负责人告诉虎嗅,2020年至2021年,全球范围内都面临“大片和爆款稀缺”的现状,而这种情况在2022年很可能会继续出现。当时该负责人直言:“2021年很多新片,之所以票房不行,原因之一是本身品质一般,一部分其实是库存片,在无片可播时才顶上。但市场的反应其实说明了一种新变化——消费者已经不会饥不择食了,品质不好的电影,确实很难吸引流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影院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它们吸引00后等年轻人的两个关键“抓手”都不在其手中:从商超客流角度,依赖物业方从设计到招商重新进行“年轻化”顶层架构;而从电影角度,反复的疫情导致部分头部电影项目迟迟难以落地,以及在中国电影市场,好作品本身就凤毛麟角。

一个更为复杂的情况是,由于电影制作周期的缓慢,国内大部分头部电影项目一般需要5~8年的时间才能最终公映,这意味着能够在2021前后上映的电影多为2016~2017年立项的产品。而这些作品是否真能让今天的00后消费者喜欢呢?

从IP的“年龄特质”上或可窥探一二。

据统计,在2021年公映的影片中,80后和90后观众(1990~1995)成为了包括宝可梦、皮皮鲁、熊出没、侍神令(阴阳师游戏IP)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IP的观影主力,而00后观众对这些IP的助力有限,他们反而成为了《我的青春有个你》、《你好世界》、《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等电影的主力观影人群。

从这个角度而言,00后不仅需要更符合其喜好的“场景”,更需要符合他们喜好的作品。以及,00后需要影人重新思考“流量打法”。

一个值得深思的的案例其实是贾玲。

1月3日,贾玲、黄渤主演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以5.43亿元,稳居元旦档票房*。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贾玲的导演处子作《你好,李焕英》,以54亿元成为年度票房第二,她也成为中国影视票房收入最高女导演。(2021年票房*是《长津湖》,截止12月31日,《长津湖》票房达到57.72亿元)

某种意义上,贾玲的成功和Z世代和00后有直接关系。

在B站上,从2018年前后开始,贾玲的热度就持续上升,当时在B站出现了一股“拉郎配”热潮,UP主会把自己喜欢演员曾经的作品,以“混剪”的方式拼凑在一起,然后重新梳理台词甚至重新“配音”,从而演变为新作。在这个充满魔幻的舞台上,贾玲几乎和国内所有顶流男艺人“合作”。她在B站上的“拉郎配”作品有千余部,这让贾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B站女神。实际上,在2021年《你好,李焕英》公映前后,贾玲在B站上的粉丝,成为了电影较早一波口碑发酵的“自来水”。

值得注意的是,在B站上,围绕贾玲素材的创作,是年轻人的“自发模式”——他们自由找到喜欢的素材,然后仅凭兴趣使用,最终随意呈现。而这种充满个性化和分散化的特质,恰好是00后的底层逻辑之一:他们渴望更为独立的状态,在不被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表达。

这意味着裂变逻辑的改写。

在之前,电影宣发公司,会把精心制作的物料提供给关键KOL,并通过KOL去影响更多的观影人群。在这个逻辑链条下,影评人、媒体人、知名博主成为关键节点。但随着00后崛起,他们不需要甚至不屑于被如此“轻易且廉价”地影响心智,当他们看到“权威影评人”几个字时,甚至会出现逆反之心。

曾有一位2002年出生的UP主告诉虎嗅,他会专门每个月拿出3天时间,去剪一些小众电影或者国产文艺电影的介绍视频,他很清楚这样做不赚钱也不赚人气,但是他觉得超级酷。“你会觉得这个瞬间自己像大侠。”

在今年9月,导演张一白曾在和虎嗅沟通的时候透露,他发现今天新一代年轻人成长于物质并不饥渴的时代,他们在精神层的追求有很多明显的不同。对张一白而言,他有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去尝试更具艺术气息或文化深度作品的时代。

但围绕00后,中国电影人依然需要思考更多。

比如,热闹了几年的国风,到底是不是00后观影者的真爱?最新的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00后观影者,对于惊悚、悬疑类的题材更感兴趣,如何把国风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这些题材呢?

“中国电影缺创意人才。”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导演告诉虎嗅,中国电影圈有很多懂电影、懂拍摄的人,但真正懂中国文化或者说能够“大音希声”般无形传递中国美学的导演人才“几乎不存在”。该导演甚至指出,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大家都渴望去跟漫威学习或者跟日本二次元圈学习,“术道有别,结果我们术没学好,道到是学了些形而上的,反而忘了本土文化的精髓。”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今年下半年一部唐代题材作品进行筹备时,团队有一位99年出生的员工突然指出PPT上的服装纹饰错误。“当时,这个年轻人指出PPT上的不是大唐纹饰。那个瞬间,我其实有一点感动,这是今天的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自豪感。”

眼下,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元旦档开局。

截止1月3日下午两点,元旦档总票房已经突破12亿元(含预售票房)。而元旦当天的票房也创下了中国影史历史第二的佳绩。在这样的情况下,2022年可能将是中国电影市场元气进一步复苏的关键周期,而这也将是*批00后正式大学毕业的新纪元。由此,研究00后或将是中国电影人新一年的案头必修课,毕竟中国电影的未来,和这批00后息息相关。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