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冬奥会近10亿元医疗保障花在哪了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医疗健康保障的顺利实施,将为产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2022-01-25 08:07 · 动脉网  张晓旭   
   

2022年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天!

据国际奥委会官方杂志《奥林匹克评论》出版的中文特刊显示,将有代表90多个国家(地区)奥委会的约2900名运动员齐聚北京冬奥会,参加7个大项(冬残奥会6个大项)、15个分项和109个小项(冬残奥会78个小项)的比赛。比赛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两地的三个赛区举办。

北京冬奥会比赛项目举办场馆,来源: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前)

这是中国历史上*次举办冬奥会,北京也成为世界上*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双奥之城”的身份使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备受瞩目,充分的筹办工作是赛事成功举办的基本前提,自2015年申办成功以来,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已持续了6年多。2015年12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冬奥组委)就已成立。

冰雪运动风险高、运动员受伤几率大,比赛现场可能受极端天气影响,加之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因此,冬奥会医疗健康保障尤为关键,且挑战巨大。冬奥组委设置了运动会服务部负责医疗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同时,赛事举办地的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及相关的公共服务部门、社会力量都大量参与到医疗健康保障工作中。

为了更加聚焦地展现冬奥会医疗健康保障力量,动脉网梳理出2015年至今与冬奥会直接相关的110多条医疗健康中标信息进行分析,共涉及金额8.93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冬奥会医疗健康保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作,中标数据仅是一个缩影,不等同于全部。本文统计的信息以“冬奥会”为关键词搜索,但一些实际服务于冬奥会的采购项目可能未包含这一表述;此外,一些金额较小的项目可不进行公开招标。因此,冬奥会医疗健康保障工作实际投入应该超过8.93亿元;本文探讨的内容也不在于金额本身,而在于那些具有冬奥特色的保障支持内容。

防疫保障

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冬奥会将带来大量入境人员,加之北京近期出现个别阳性病例,防疫工作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 核酸检测与防疫物资耗资3.15亿,气溶胶监测投用

核酸检测与防疫物资配备是疫情防控的必选项。中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8日,相关部门已投入约3.15亿元用于核酸采样检测服务和防疫物资的采购,单项采购金额最高达1.65亿元。

冬奥会核酸检测和防疫物资采购项目,资料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这些项目中,冬奥组委、北京市延庆区卫健委、昌平区卫健委、怀柔区卫健委等是主要采购方,北京海淀区文旅局、张家口市工信局等也就防疫工作进行了采购。供应商方面,防疫物资由于涉及的种类较多,主要由经销商供应;凯普、优迅、迪安、吉因加等多家第三方医检机构则可直接提供核酸采样检测服务。

从采购内容看,第三方医检机构将为比赛场馆、住宿场所等的涉奥人员进行核酸采样检测,以及进行住宿场所环境的核酸检测。

另据了解,除了传统的核酸采样检测方法,冬奥会各大场馆还将启用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进行环境监测。该系统由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刘鹏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应急开发完成;2021年4月至7月,系统在北京地坛医院进行了超过100例样本的临床测试验证,阳性检出率达到现有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检出率的3倍;2021年10月至12月,系统在冬奥测试赛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和验证。

据介绍,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对病毒载量较低的气溶胶检测灵敏度高,可在冬奥会疫情防控体系中发挥补充和预警作用。

■ “闭环管理”下,疫情防控与日常工作并进

当然,除了核酸检测和防疫物资之外,防疫工作还有更广泛的内容。

2021年10月和12月,冬奥组委分别发布了两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以下简称《防疫手册》),各包括两本,一本面向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另一本面向所有其他利益相关方。两版《防疫手册》均明确了疫情防控的六大原则,包括:疫苗接种,闭环管理,新冠联络官,检测、追踪与隔离,减少接触和卫生意识。

六大原则中,闭环管理作为关键时期的特殊管理方式,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接触,既保证涉奥人员和中国民众安全,又使涉奥的各项日常工作完成。具体管理过程是: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的人员入境后,乘坐赛会专用交通工具直接进入闭环管理;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者,须在指定地点接受21天集中隔离后,方可进入闭环。

闭环管理内,来华涉奥人员(包括国内相关工作人员)需进行每日健康监测和新冠核酸检测,且只能乘坐专用车辆往返指定场所(包括竞赛场馆和驻地酒店等);确保严格执行防疫措施,不得与闭环外人员接触。闭环管理结束后、离境前,仍需乘坐赛会专用交通工具。

冬奥会防疫“闭环管理”全流程,来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第二版

可以看出,《防疫手册》系统性地梳理出了运动员、随队官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需遵守的防疫规则,这背后则需要周密的筹备工作来支撑,核酸检测和防疫物资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闭环管理还需进行交通工具、餐饮住宿、安保执勤等服务的安排与统筹,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这些保障工作的采购项目就达700多项。不过,由于这些保障内容鲜有医疗健康企业涉及,因此本文未进行统计。

急救保障

冬奥会部分项目在高山雪地进行,赛道曲折、坡度陡峭,危险性高且救援难度大。国际奥委会的数据显示,冬奥会雪上项目运动员的受伤概率较高,约为10%至14%。因此,冬奥会医疗救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需克服现场低温环境等原因造成的困难,*时间对伤员进行救治,既保障伤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要通过科学的急救为运动员后续康复打下基础,以维护其职业生涯。

■ 场内急救:4年苦练,*代滑雪医生诞生

动脉网发现,冬奥会相关的采购项目中,北京积水潭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既采购了一批急救器械和耗材,又采购了一批滑雪用具,这是何故?

滑雪医生所需物资采购,资料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原来,这些物资正是为高山滑雪项目的急救工作所准备。在这些比赛中,赛场是急救的*现场,黄金救治时间是4分钟。

按高山滑雪赛场的救援计划,竞技、竞速赛道每隔三四百米设置赛道医疗站(FOP),每个赛道医疗站配备两名滑雪医生和四名救援队员。伤情发生后,裁判立即停止比赛,滑雪医生需背负15公斤重的救援包,依靠娴熟的、接近专业水准的滑雪技能,在4分钟内到达运动员身边,并在严寒环境下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这对于阅片、看报告、拿手术刀的医生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挑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能在极端天气下顺利完成救援工作,一些医生已经进行了长达4年的专业培训,成为*代滑雪医生。

2018年,高山医疗队通过层层测试与选拔组建了高山滑雪医疗保障团队,包含40名滑雪医生,来自脊柱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等科室;聘请专业滑雪教练团队对医生们进行培训,至今已培训4个雪季;培训期间,医生们既要接受滑雪技能培训,还要接受麻醉、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普外科、急救等业务技术培训。

高山滑雪医疗保障团队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组织实施,两家医院因此采购了相应物资。

经过艰苦训练,2021年1月、2021年2月,高山滑雪医疗保障团队分别在第十四届冬运会、“相约北京”高山滑雪邀请赛两项测试活动中圆满完成相应保障任务。2022年元旦后,滑雪医生已提前进驻场馆熟悉赛道、巩固技术,再次进行了强化训练。

■ 救援直升机:4分钟到达现场,15分钟送医

雪上项目的交通工具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延庆和张家口的高山比赛场馆与定点医院之间有一定距离,直升机需承担起伤员转运功能。

招采数据显示,由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急诊抢救中心和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成为冬奥会直升机救援的服务提供方。直升机救援在延庆和张家口两个赛区备勤部分的金额达1559万元,执勤部分为3.5万元/飞行小时。了解到直升机救援的筹备工作后就不难发现为何如何昂贵。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直升机医疗救援服务采购项目,资料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根据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及申奥承诺要求,在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项目中,直升机需在5分钟内到达患者上空,15分钟内将患者送达最近定点医院。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还要求赛前40个月(即2018年)审查直升机医疗救援计划。事实上,上述采购也于2018年就已定标。

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市红十字会派出了2架H155救援型直升机、2架H135医疗型直升机和66名航空医疗保障人员承担相应的救援任务,其中,H135医疗型直升机内配备了氧气瓶、真空担架、吸痰器、呼吸机、除颤监护仪等齐全的急救设备。冬奥会开始前,直升机保障团队就已制定了包括雪天、旋翼结冰等各类应急保障预案,并进行了多次演练和培训。

由此可见,直升机救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量工作已在赛前进行。比赛时,直升机救援保障将从2022年1月27日持续至3月13日,即冬奥村开村至冬残奥会闭幕,持续1个多月时间。

诊疗和康复保障

目前,冬奥会已建立起各场馆医疗站(以急救为主)-奥运村综合诊所(非紧急全科和专科诊疗,以及部分急救)-定点医院(重伤重症和康复治疗)的医疗服务体系。急救工作的后续,是通过完善的诊疗服务与康复工作来促进伤情治疗和康复。

■ 全科诊所与定点医院实现“分级诊疗”

为了保障后续的医疗服务,冬奥会新建和升级了部分医院。例如,延庆区和张家口市分别新建了冬奥医疗保障中心和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张家口市48家公立医院与北京市60家大医院开展合作,合作项目达62个。

2018年9月,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崇礼区人民政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三方共同签署协议,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全面接管张家口市崇礼区人民医院,建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赛时期间将作为张家口赛区医疗保障定点医院。北医三院崇礼院区由一所鲜少开展大型外科手术的县级二甲医院升级成为国家运动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此外,北医三院延庆医院从一个县级二甲医院蜕变为综合三级公立医院。

在各大赛区进行了优质医疗资源布局的基础上,冬奥组委与北京市、河北省的41所医院和急救中心签约,将其作为冬奥会定点医院。

冬奥会还在三个冬奥村内新建了综合诊所,内设牙科、急诊、内科、外科、眼科、耳科等18个科室,满足每天16个小时基本门诊和24小时紧急救治和转运需求。

上述体系汇集了北京、河北两地的优质资源,并根据赛事特征进行配置。据冬奥组委公布的信息,冰球运动可能伤及牙齿,选派北京的口腔医院作为主责单位,高山滑雪容易发生骨折和多发部位的损伤,则以运动性创伤见长的北大人民医院、骨科见长的积水潭医院作为场馆保障医院。

■ 器械设备支撑诊疗与康复需求

尽管医疗服务保障很大程度上采用了资源调配的方式来满足,但由于其中仍存在新建或升级改造,设备配置也成为重要环节。

招采数据显示,涉及冬奥会筹办的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用于器械耗材的采购达64个项目、4.17亿元,无论是从项目数还是总金额来看,都占了冬奥会医疗健康采购的主力。

64个项目所采购的600多种产品覆盖了医疗机构各个科室,结合冬奥会的保障需求,整体上以骨科、影像、康复器械为主。在这些中标产品所涉及的研发生产企业中,能看到国内多家初创创新企业的身影。

器械采购中标项目涉及的部分产品,资料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骨科方面,手术设备成为采购的主力产品。其中,梓锐科技的动力磨钻系统中标。梓锐科技是一家位于贵州、成立于2016年的小微企业,公司在微创脊柱动力领域已经取得40余项专利,其中,关节突成形磨钻、镜下偏心调节、往复运动磨钻、动力骨刀、内注水超细磨钻等技术均为*技术。

影像方面,C型臂成为热门产品,能够更好地为骨科医生提供支持。尽管影像产品仍以GPS为主,但作为国产主力,前不久刚提交上市申请的联影也有两个产品中标,分别是uCT710和uDR780iPro。其中,uCT710配备“天眼AI”全智能扫描导航系统,提供涵盖从患者位置摆放、制定扫描计划,到优化扫描参数各环节的完整的人工智能方案。

康复方面,产品涉及多种评估与训练系统,章和智能、一康医疗、云杉健康和极智医疗等康复器械企业均有产品中标。其中,章和智能BioMaster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系统,用可穿戴式无线位置传感器进行关节动作实时捕获,自动记录,提供针对性的虚拟情景关节活动训练。一康医疗的智能化下肢综合评估训练系统可在减重状态下改变患者体位,进行踏步运动训练,模拟人体正常行走的生理步态,最高程度地恢复患者行走功能。

新建和升级的医院、新购置的医疗设备在冬奥会结束后将为当地居民服务,因此,这些项目不仅为冬奥会提供了保障,还带动了部分举办地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医疗数字化保障

上述几项保障措施主要是直接面向伤员或患者,要使这些措施更精准、高效、成体系,数字化必须发挥作用。

冬奥会医疗数字化项目采购,资料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例如,冬奥组委招标采购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管理系统。据招标文件显示,系统覆盖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所有竞赛和非竞赛场馆的医疗站,三个奥运村的综合诊所,赛会定点医院、转诊医院;为医疗站、诊所、医院的相关医疗官、医院和护士、药房工作人员、北京冬奥组委医疗业务领域工作人员、以及国际奥委会医疗业务领域工作提供医疗管理服务,包括就诊管理、病历管理、药品管理、公共卫生信息、汇总统计、系统设置、权限分配和移动端应用等服务。

如果将冬奥会相关医疗机构看作医联体,那么,医疗管理系统则起到了医联体内信息互联互通、管理一体化的作用。作为系统建设中标方,随锐科技是一家提供远程协作办公、远程视频会议等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医疗仅是其业务领域之一;随锐科技同时也是冬奥会协同办公软件的供应商。

北京交通大学则联合知名医院的专家,聚焦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构建起一套智能诊疗体系,包括智能伤病情预测和风险评分、智能伤病情判断以及智能线上群体监测三大功能模块,可以实现危重伤病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针对“场馆坍塌”“踩踏”“火灾”等冬奥赛事中18种主要应急医学保障场景通过计算建模,科学确定关键伤情,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危重伤病员的综合管理能力。

数字化助力冬奥组委、相关的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提效,这些专门的系统和产品采购总金额为4000万元,尽管在本文统计的采购总额中占比不高,但实际上,冬奥会所涉及的急救、医、药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数字化支撑。未来,数字化也将加速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渗透。

趋势展望

此外,还有大量利用现有资源、企业免费支持或公益捐助等项目,无法在招采数据中通过金额来衡量。无论是哪种类型,都体现了医疗健康行业每一个参与者在此类大型赛事中的责任担当。

从长远看,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医疗健康保障的顺利实施,将为产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骨科和康复产业前景更广阔。

据《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与遗产宣传手册》,国内冰雪赛事数量逐年增加,2018年-2019年赛季举办77项,受疫情影响2020年后有所减少;赛事规格不断提升,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积分赛等一批国际赛事落户中国。

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快推动建设了一批冰雪运动场地设施,遍及全国各地,为大众参与冰雪运动创造了条件。截至2020年,全国滑冰场地数量从2018年的609个扩容至2020年的1187个,滑雪场地总数从2018年的524个增加到2020年701个。

值得一提的是,冰雪运动不再只集中于北方,也不仅局限于冬季。国家体育总局以举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并在全年分阶段有重点地持续开展大众冰雪活动。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

冰雪运动专业赛事增加及大众参与人数增加,都将带来骨科诊疗和运动康复需求。

2021年,在上游器械端,邦邦机器人、傅利叶智能、卓道医疗等10余家企业完成大额融资。在下游服务端,优复医疗完成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可为运动爱好者、骨科病患、手术后人群以及亚健康人士提供专业医疗服务;邦尔骨科医院获3亿元D轮融资,旗下医院均是以诊治创伤骨科、手足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中医骨伤科和康复科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和小综合医院。

冬奥会促使冰雪运动在大众中推广普及,使得全民健身运动项目更加全面,骨科和康复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移动设备和移动应用将满足更多医疗场景需求。

冻伤和颌面创伤是冰雪运动中较为高发的两类损伤,但目前我国冻伤和颌面创伤的传统诊疗模式并不适用于以“快速、准确、高效”为特点的冬奥赛场救治。

北京冬奥会期间,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牵头研发的移动式智能化诊疗平台将破解上述问题。该平台的智能移动方舱内,配备了仰卧位CBCT设备、远程专家会诊平台、冻伤复温相关装备、颌面创伤简易处理装备、心肺损伤相关装备等,针对行动不便人士还配有升降梯,设备齐全、操作方便。

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也是大型赛事需关注的问题。北京华佑医院首席医疗官、中医心理科主任医师汪卫东教授率队,在冬奥会中国场馆负责运动员的睡眠与心理综合管理。由于疫情管控严格,汪卫东团队将一款有助于心理调节与放松入眠的App运用到运动员心理干预中;通过系统的测量来观察运动员反馈的症状,找出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因素,并通过诱导的方案和语言来进行大脑神经功能调节。App比传统面对面交流更加灵活,能随时随地为运动员服务。

移动设备可组合、灵活性高,移动应用与数字疗法、互联网医疗紧密相关,未来,这些软硬件可充分满足多样化的场景需求,包括突发事件、大型节会、基层医疗等。

尽管冬奥会医疗健康保障工作受诸多因素影响将面临挑战,但同时也将迎来向全世界展现我国防疫经验、医疗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等的时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医疗健康和公共卫生体系发展取得了诸多成绩,加之有了2008年奥运会的保障经验,相信各方齐心协力之下,一定会支撑冬奥组委及相关部门呈现一场成功、精彩的赛会!

参考资料:

冬奥会官网及官方微信报道、报告和手册

新华网:45分钟出结果 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系统服务北京冬奥会

北京日报:履霜知冰

智能移动方舱 助力科技冬奥——北大口腔医院“冬奥会冻伤及颌面创伤综合防治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发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