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德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之路

25岁的费迪南德·波尔舍带着自己发明的电动汽车出现在巴黎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上,他由此被誉为“电动汽车之父”。但是,他更著名的头衔是大众汽车的创始人。
2022-07-07 15:31 · 砺石商业评论  王剑   
   

德国汽车为全球消费者所追捧与推崇,其中的奔驰、宝马与奥迪更被视为豪华汽车的标杆与*。那么,德国的汽车工业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又是如何推动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兴起呢?

1

1885年10月的一天,德国曼海姆市郊,一辆冒着烟的“三轮怪物”正以每小时15公里的时速悠闲地行进着。

驾驶这个铁家伙的是一位女士,她名叫贝莎·奔驰。

贝莎一边紧张地驾驶车辆,一边时不时地回头张望,因为车后跟着位气喘吁吁的先生。

他便是这辆“三轮怪物”的发明人,41岁的卡尔·奔驰,贝莎·奔驰的丈夫。

由于这辆车只能坐一个人,而且还得时不时停下来维修,实在累坏了卡尔·奔驰。 

但是,卡尔·奔驰内心还是抑制不住的激动。

因为这是他研发的世界首辆搭载单缸四冲程发动机的汽车。

虽说车辆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总算圆满完成了测试目标。因为试验证明他的思路完全走得通。

彼时,欧洲许多人在悄悄研发“汽车”,他们几乎都是考虑怎么将动力装置安装在现成的马车上。卡尔·奔驰起初也不例外。

可通过多次试验,卡尔·奔驰发现笨重的发动机安装在传统四轮马车上,不仅难以发挥发动机的效能,马车的单轴转向架也很难操控车辆。

于是,卡尔·奔驰设计了一款独立的整体车辆结构,其主要组件是带有水平气缸和大型水平飞轮的发动机。为了更好地操控转向装置,他将车辆设计成了三轮车的造型。

这样不同寻常的设计遭到了很多同行的嘲笑。

同一时间,距离曼海姆市80公里外的康斯塔特市,51岁的戈特利布·戴姆勒正在改进自己发明的立式汽油发动机,并将其安装于一辆木制双轮车上进行试验。

于是,世界*以汽油燃料为动力的摩托车面世。

虽然从未有过交流,可戴姆勒和卡尔奔驰通过试验,不约而同地发现汽油才是未来发动机高效运作的*燃料。

两位德国人能同时从事新型发动机的研发,不仅源于作为工程师的他们,对流行的蒸汽内燃机的构造熟悉,更关键的是当时德国已完成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要储备。

1871年,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经过连续几年的战争,终于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后,不仅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更从法国掠夺了50亿金法郎的战争赔款,成为欧洲的“暴发户”。这些资金,为德国的产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资本保证。

这时期,许多德国人已经意识到以汽油为燃料的燃气发动机将会取代蒸汽动力,成为未来的动力之源。

那时,卡尔·奔驰刚从卡尔斯鲁厄大学毕业,做了几年机械工程师后,与好友奥古斯特·里特在德国曼海姆市联手创办了自己的*家公司:卡尔·奔驰和奥古斯特·里特工场。

说是公司,其实就是俩人的一个工作室,业务是在蒸汽内燃机基础上研发新式发动机。

1879年新年,花费数年心血的燃气驱动二冲程发动机终于在工厂里轰鸣起来,二人欣喜若狂。

可他们不知道,当时戴姆勒的好友奥托已经发明了四冲程内燃机。这是一台四冲程原理工作的气体发动机,在内燃机历史上属于划时代的进步,后来被人们命名为“奥托循环发动机”。

2

1883年,因为理念不合,卡尔·奔驰与奥古斯特·里特分手,又与马克斯·罗斯及弗里德里希·威廉·埃斯林格共同创办了奔驰公司莱茵燃气发动机厂。

卡尔·奔驰不仅是名优秀的工程师,更是一位精明的商人,他果断将新研发的二冲程奔驰发动机投放市场,得到了宝贵的后续研发资金。

而此时的戴姆勒则在好友奥托研发的四冲程内燃机基础上,研发了首部戴姆勒卧式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转速达到600转/分,远超同期发动机120-180转/分的限速。这个如今被称为“祖父钟”的发动机,成为汽车生产史上的关键里程碑。

激发这些德国工程师醉心发动机研发的不仅仅是兴趣,更是他们对财富的渴望。

19世纪之前,欧洲人的财富几乎是靠大航海时代的掠夺而获得。而随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蒸汽机迸发出的巨大能量不断刷新人类对机器的认知,尤其是蒸汽时代带来的产业巨变,越发让人们意识到新技术才是开启财富大门的“金钥匙”。

1886年1月26日,42岁的卡尔·奔驰凭借自己的“三轮怪物”取得了汽车发明专利,创办了奔驰汽车公司。

同年,52岁的戈特利布·戴姆勒与好友威廉·迈巴赫将最新研发的立式发动机安装在一部四轮马车上,成功发明了*辆戴姆勒汽车,随后二人联合创立了戴姆勒汽车公司。

迈巴赫与戴姆勒早期都是一家德国发动机工厂的技术人员,当时迈巴赫在工作中展现出了非凡的绘图天分,这引起了身为技术总监的戴姆勒的注意,两人从此成为挚友。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彼此对汽车工艺的理念不同,迈巴赫曾中途离开过戴姆勒汽车公司,独立开办实验室,并发明了后来汽车制造中关键性的技术,比如皮带传动、“凤凰”发动机以及喷雾式化油器等装置。

由于在1886年,人类历史上相继诞生了两辆真正意义的汽车,这年也被称为汽车发明的元年。

虽说汽车已经诞生,可由于性能不稳定,人们经常看到驾驶员推着汽车艰难行走的场面。显然,相比起来,传统马车要更靠谱些。

刚诞生的奔驰汽车就是如此,经常开着开着,发动机发出一阵可怕的轰鸣后便突然抛锚,让路人嘲笑不已。

1888年8月,为了证明自己丈夫的发明不是中看不中用的“废物”,贝莎·奔驰亲自驾驶第三代的奔驰汽车,载着自己两个儿子从曼海姆驱车100公里前往普福尔茨海姆看望母亲。

经过来回200多公里的检验,新款奔驰车展现了良好的性能。

喜出望外的卡尔·奔驰立即带着自己的新发明参加了同年的慕尼黑博览会。

当时的报纸如此描述——“星期六下午,人们怀着惊奇的目光看到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们都惊奇万分。”

在慕尼黑博览会引发巨大反响后,奔驰汽车终于一炮而红。

1893年,奔驰汽车推出了性能更为优异的“维克托得亚”牌汽车。

尽管这部车采用了奔驰专利的3升发动机,首次出现了方向盘设计,可由于售价超过4000马克,普通人难以负担,销售并不理想。

直到卡尔·奔驰听取了人们建议,开发了一款简化版的“维克托得亚”,价格降到2000马克,才渐渐获得市场认可。

奔驰汽车声名大噪的同时,给戴姆勒汽车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许多技术还不过关,戴姆勒和团队倍感压力。

3

1895年,再也熬不下去的戴姆勒竭力邀请“技术达人”迈巴赫回归。迈巴赫也很希望自己的发明能尽快投入实践,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重归戴姆勒汽车公司后,迈巴赫将自己研发的新型皮带驱动技术引入到生产中,提出必须将技术快速实施,以量取胜。

戴姆勒自然求之不得,他迅速将迈巴赫的各类新技术融入到“凤凰”发动机制造中,生产出首部“凤凰”牌汽车。

可惜这部汽车依然有着诸多问题,让戴姆勒与迈巴赫并不满意,他们只能继续改进。

1900年3月6日,66岁的戈特利布·戴姆勒不幸病逝,他的两个儿子保罗和阿道夫继承了戴姆勒家族事业。

说起来令人遗憾,戴姆勒和奔驰,这两位汽车发明家住得并不远,也知道彼此的名字,却一生都未曾相见过。

这或许是两位技术大佬的某种矜持,毕竟一个优秀对手的存在,是镜子,是目标,更是一种鞭策。

此时,56岁的卡尔·奔驰正忙着对“维克托得亚”汽车加以改进。通过延伸车厢,将座位设计为18座,他又发明了世界首辆公共汽车。

戴姆勒的两个儿子很争气,他们继承了父亲遗志,发誓要造出最新款的汽车。

1901年3月,首部35马力的“梅赛德斯”亮相,这是汽车史上*辆低重心,拥有前车灯、挡风板的双门5座位轻型车。

“梅赛德斯”这个品牌和研发其实来自戴姆勒汽车的幕后“金主”,时任奥地利驻匈牙利总领事,同时还是戴姆勒汽车大股东的匈牙利商人埃米尔·耶利内克建议和支持。

耶利内克本人也是名狂热的赛车爱好者,对速度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追求。

他购买了最新款的奔驰汽车,并以自己女儿“梅赛德斯”命名。

当他驾驶这部奔驰车在“尼斯之旅”汽车大赛上一举夺魁后,兴奋地建议戴姆勒公司未来生产的汽车都用“梅赛德斯”来命名。

埃米尔·耶利内克可谓公司的“金主爸爸”,又一口气买了数十部新车,戴姆勒兄弟没有丝毫拒绝的理由。

毕竟,如果不是这位疯狂迷恋赛车的车迷愿意花高价定制车速更快的汽车,“梅赛德斯”或许没那么快能面世。

“梅赛德斯”量产后,看见如此闪亮的汽车还缺少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标识,这让追求家族荣誉的戴姆勒的两个儿子有些坐不住了,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设计工作。

1909年,因为对诸多设计不满意,保罗和阿道夫最终从父亲寄给母亲的一张明信片获得灵感。

很早之前,只是机械工程师的戴姆勒在给妻子寄去的明信片上绘制了一颗三叉星,以代表他当时的住处,他在明信片上写道:总有一天,这颗吉祥之星将会照耀我毕生的工作。

兄弟俩最终将这个三叉星徽图案注册为商标,从此高耸于每一辆“梅赛德斯”汽车引擎前方。

就在梅赛德斯三叉星冉冉升起时,年岁已高的卡尔·奔驰将新注册的卡尔·奔驰父子公司移交给自己的孩子们,自己则继续埋头于钟爱的发明中。

4

1900年是20世纪的起始,更是世界汽车史的开篇之年。

这年,一位从奔驰汽车公司出走的年轻人,32岁的奥古斯特·霍希只身跑到了莱茵河畔的科隆,开创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

后来,因为与投资者闹得不开心,霍希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霍希公司,另起炉灶成立一家名为奥迪的汽车公司。

那时,根本没人关注到这位年轻人的创业经历。

因为无数充满理想的德国年轻人都在沿着奥托、戴姆勒、奔驰等先驱者开创的道路,满怀雄心和热情地投入到这个全新时代。

同一年,25岁的费迪南德·波尔舍带着自己发明的电动汽车出现在巴黎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上,他由此被誉为“电动汽车之父”。

但是,他更著名的头衔是大众汽车的创始人。

波尔舍从小就表现出电工和机械方面的天才,16岁时他就为家里制造了一套照明装置。

考入维也纳理工学院之后,他对汽车制造有了兴趣,后来,他设计了一种可以安装在汽车车轮上的电动机,以取代当时汽车上普遍使用的链传动装置。

1906年,才华出众的波尔舍被戴姆勒公司相中,担任总工程师。

不久,他便推出了自己设计的*辆豪华轿车——马佳。

这个名字同样来自一个姑娘的名字,而她的姐姐叫梅赛德斯。

没错,还是戴姆勒背后的“金主”,埃米尔·耶利内克的缘故。他有两个女儿,又极其珍爱她们,便将投资的汽车品牌都以女儿的名字来命名。

耶利内克可以说是那时戴姆勒汽车的“贵人”,因为当时造价高昂的汽车远非普通人能买得起,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机会享用。

为此,他极力向周围的朋友们推荐戴姆勒汽车,甚至直接买断了法国和美国的代理权。

埃米尔·耶利内克确实不差钱,上世纪20年代,遭遇世界经济危机的欧美上流社会都颇感压力时,他依然一口气买了40部“梅赛德斯”汽车,使得整个戴姆勒几乎全部产能都为他一个人服务。

但奔驰汽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由于受到*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曾经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

人们没钱了自然买不起昂贵的汽车,要知道那时的汽车基本还是手工打造,成本高,耗时长,算是一件*奢侈品。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的福特汽车忽然异军突起,开始活跃在欧洲市场上。

5

福特汽车的崛起是由于创始人福特在1913年开创了装配流水线,工作日每隔10秒钟就有一台福特T型车驶下生产线。

1913年,福特汽车首创人类工业史上*条流水生产线

1920年,整个德国汽车年产量只有2万辆,美国汽车的年产量则是39万辆,几乎都是福特的T型车。

这种工业化时代*进的技术对欧洲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的碾压,直接体现在价格上。

一部福特轿车的价格只卖260美元,而同时期的奔驰或者戴姆勒的轿车至少要卖到1000美元。

如此悬殊的价格,加上产能、性能远不如福特,令奔驰和戴姆勒两家德国车企感到了危机。

1926年6月,为了应对市场危机,也为了共同的利益,奔驰汽车与戴姆勒汽车宣布合并,成立了“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 

82岁的卡尔·奔驰亲眼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三年后,这个了不起的汽车发明家病逝于家中。

就在奔驰和戴姆勒合并后,80岁的威廉·迈巴赫自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可他没空感慨,他还想在有生之年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此时,迈巴赫领着儿子卡尔研发出了装备6缸直列式发动机,功率高达120马力的迈巴赫W5型轿车。

20年前,迈巴赫因为老友过世引发公司动荡,受到排挤的他愤而离开了戴姆勒公司。

中间,迈巴赫曾为著名的齐帕林飞艇设计过引擎,后因为割舍不下对汽车的热爱,与儿子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从此开创了汽车领域的一个高端品牌。

不得不说,“上阵父子兵”这话在德国汽车工业初期得到了全面的贯彻。

奔驰和戴姆勒的合并并非突然,两家企业早于两年前就悄悄组建了合资公司,在设计、销售等方面开始“试婚”。

由于前期就有密切合作,新合并的戴姆勒·奔驰丝毫没有耽搁,于合并当年10月在柏林车展上,分别推出了联合开发的2.0升和3.0升车型的“梅赛德斯·奔驰”。

不过,那时德国大街上跑得最多的不是汽车,而是一款悬挂蓝白方格旗标志的BMW R32摩托车。

原因是这款排气量500cc的摩托车不仅时速能达到近200公里,而且价格还不到汽车售价的一半。

一部摩托车能开到“飞”起来也不奇怪,因为这家企业原本就是造飞机的企业。

宝马的创始人是吉斯坦·奥托,一战前创立了BFW(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以制造流线型的双翼侦察机闻名于世。

1917年,因为换了投资人,BFW公司重组后更名为BMW(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宝马公司。

一战后,由于德国被限制造飞机,宝马被迫转型生产铁道用的制动器。可这东西不赚钱,公司便开始研发摩托车用的发动机,接着顺便就把摩托车造了出来。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战争似乎对德国汽车产业,有着莫名的影响。

确实如此,德国汽车工业早期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息息相关。

从某种程度上说,战争刺激了德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崛起,也为各个品牌陆续登台亮相提供了机会,但更给这些车企带去了灾难。

就在戴姆勒·奔驰合并成立的1926年,一本充满民族主义的书开始风靡德国。

这本书名为《我的奋斗》,作者是37岁的阿道夫·希特勒。

6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

他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更改变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历史。

虽然一生都不会开车,可这并未妨碍希特勒对汽车的喜爱。上台后不到一个月,他便亲自支持了柏林汽车展的开幕仪仗式,甚至还建议他所设想的“国民轿车”应采用风冷发动机。

不仅如此,希特勒还把魏玛共和国时期已经规划好的高速公路建设提上了日程。

究其原因,希特勒是希望通过在民间普及汽车,拉动消费,从而缓解正在蔓延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

这年,德国政府的赤字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几乎占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最开始,希特勒无疑看好的是实力最为雄厚的戴姆勒·奔驰公司,曾主动提出要补贴50万马克资助戴姆勒·奔驰参加世界赛车规模*的“欧锦赛”。

为了对抗汽车巨头戴姆勒·奔驰,新成立的奥迪、霍希、DKW、漫游者四家公司组成了德国汽车联盟。他们也报名了“欧锦赛”,同样希望得到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

不过,汽车联盟说是四家公司组成,其实是三家。

老霍希公司在创始人离去后基本原地踏步,毫无发展。

相反,霍希的奥迪刚成立便交出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单:连续三年获得世界上水平最高拉力汽车赛总冠军;研发设计出了当时德国技术*进的豪华轿车R型车——执政官。

而打造出德国*辆搭载6缸发动机的轿车“漫游者”,设计者则是费迪南德·波尔舍。

此时,波尔舍已经离开了戴姆勒·奔驰公司,开创了自己的保时捷汽车工作室,专门开发汽车、飞机和轮船的发动机。 

1932年,汽车联盟成立时,奥迪其实已与老霍希公司合并,霍希再度“*归来”,他对汽车设计享誉盛名的波尔舍十分青睐,给了不少订单。

正因为太著名了,费迪南德·波尔舍的大名也传到希特勒的耳朵里。

其中的关键是,保时捷汽车不仅汇聚了大量发动机精英人才,而且在风冷发动机研发上独树一帜。

1933年9月,希特勒将波尔舍招至柏林商讨国民轿车研发问题。波尔舍提前绘制的十多份汽车草图得到了希特勒的肯定。

这次会面后,波尔舍充分得到了希特勒的信任,并接受了设计全新民用轿车的任务。

如此亲密的关系,自然使代表汽车联盟的波尔舍游说希特勒将那笔50万马克的资助改变初衷,变得十分轻松。

最后,希特勒决定将巨额资助一分为二,分别给戴姆勒·奔驰和汽车联盟。

这让原本胜券在握的戴姆勒·奔驰十分光火,表示与汽车联盟势不两立。

这时,波尔舍接到最急迫的任务就是代表德国设计一款全新赛车。

1934年,波尔舍设计出*保时捷赛车——“银箭”。这是一辆前后配重比为1:1,装载16缸增压式发动机的流线性赛车。

“银箭”确实不负众望,参赛后先后打破了8项世界纪录,夺得过场地赛、越野赛、登山赛等各项赛事的冠军,成为奔驰汽车的劲敌。

甚至,“银箭”的造型还确定了后来国际环形赛车场地用车的基本外形。

由于汽车联盟对奔驰形成了压力,奔驰也奋起直追,客观上加速了整个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希特勒政府通过修建高速公路,大力发展以汽车为代表的工业体系,在1933-1935年,短短三年内,便实现了经济增长率超100%,失业率为零的奇迹。

汽车的诱人前景和迅速发展起来的高速公路网,促使德国汽车生产的“黄金时代”到来,也使得德国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欧洲国家。

客观上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工业强大的实力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

但终于吃饱饭的德国人民却将这份成绩统统归功于他们的“*”,对自己深陷战争的阴霾毫无察觉。

而踌躇满志的希特勒对波尔舍的要求绝非一辆赛车那么简单,他迫切想看到那部梦想中的国民轿车。

7

在希特勒的全力支持下,波尔舍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

1936年,迫不及待的希特勒甚至建好了全新的厂房随时准备投产新车,这个地方便是战后的沃尔夫斯堡,也是今日德国大众的总部。

只是政治支持并不能立即转化为生产力,波尔舍的新车研发并不顺利。焦虑的他时常会将自己戴的帽子丢在地上,然后拼命地跺着,以此排遣内心巨大的压力。

1937年5月,大众汽车公司组建成立。3个月后,波尔舍研发的*辆大众轿车面世,这便是大家熟知的大众“甲壳虫”轿车。

这款大众轿车经过5万公里的严酷测试,性能依然十分可靠,让希特勒欣喜若狂。

遗憾的是,首批生产的200多辆“甲壳虫”车没等投入市场,便在希特勒的指令下交付给了德军。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希特勒下令德国所有车企一律转为军用生产,一切为军事服务。

当巨大的战争机器开启后,德国所有汽车巨头都没了方向,只能被战争裹挟而行。能造整车的造整车,不能造的直接提供发动机。

如奔驰轿车除了被征用为军官座车,还转型到卡车生产。奔驰发动机更是应用在了如BF-109战斗机上。

奥迪公司制造的霍希发动机则普遍被用在侦察车、军用卡车上;宝马被迫中断了刚开拓的房车市场,全力为德军生产R71和R75等重型摩托车,助力了德国的“闪电战”;大众在多款“甲壳虫”车的底盘上,开发出多款越野车、侦察车、水陆两栖车等军用车辆;自诩高端设计者的迈巴赫也没能闲着,地上跑的三号、四号、豹式、虎式和虎王等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德国坦克,几乎都装备了迈巴赫研发的发动机。

大量德国优秀的汽车工程师、技术人才在二战中转向飞机、坦克等武器的研制。

至于希特勒的“红人”,波尔舍则帮德军设计出了最著名的“虎”式坦克。

另外还有一款名为“鼠式”,重量达到188吨,拥有128毫米口径大炮的超重型坦克,也出自他的设计。由于这款坦克实在太笨重,又极其昂贵,战争时只生产了两台。

既然沦为了战争机器的一员,战火一样不会饶过这些德国车企。

战争后期,德国开始频繁遭遇盟军空袭,以戴姆勒·奔驰为首的几家德国大型车企成为轰炸的主要目标。

到战争结束时,奔驰分布全国80%的工厂被炸成了废墟。

其他汽车公司更是被炸得片瓦不存,早年的基业几乎全部被摧毁。

8

1945年10月,战争刚结束不久,德国奔驰经过盟军的批准得以复工。

当时戴姆勒·奔驰公司只有董事长威廉姆·哈斯佩尔孤身一人站出来准备“重整河山”,却苦于没有人手。

谁知,就在奔驰复工消息传出不到两周内,便有1000多名老员工回归。

可面对残垣断壁的工厂,员工们也束手无策。

谁也没想到,哈斯佩尔不慌不忙地安排人从公司地下抬出了生产所需的全部设备,并且从另一处矿井里找出2000多套机械工具,从机床、钻床到扳手、起子一应俱全。

原来,奔驰公司遭遇首次轰炸时,就已考虑过战败的局面。因此,他们悄悄在公司地下建了发动机仓库,并将大量工具也藏匿了起来。

如此未雨绸缪的意识和周到考虑,实在令人佩服。

不过,其他德国车企就没那么好运,不管大众、奥迪还是宝马,只能从头再来。

俗话说: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纳粹德国赋予波尔舍无上荣誉,也带给了他无尽灾祸。

盟军进入德国后,帮德军设计武器的费迪南德·波尔舍没任何悬念地被抓了起来,足足吃了两年牢饭。

1949年,再度转型为民用车生产的奔驰汽车先后推出奔驰170s和170d两款小轿车,与同样刚刚恢复元气的大众“甲壳虫”轿车展开竞争。

这年,费迪南德·波尔舍被释放,不过等他回到被英国人接管的大众时,发现人人都对他避之不及。

一气之下的他带着全家去了奥地利,设计出最新款的保时捷汽车——Porsche356。这款兼具性能和造型的跑车刚面世,便成为欧洲汽车的新高端产品,更为以后的保时捷车型打了个样。

1950年,奔驰的两款新车产量达到3.4万辆,打破了历年来的生产纪录。

这年,宝马公司在经过为美国生产多年飞机发动机后,终于有了点资金,开始研发新型的R51摩托车,但造车的梦想始终还在。

这时,身为“汽车联盟”成员的奥迪由于战争时期被肢解,已是德国毫不入流的企业,仅能生产一些轻型摩托车和汽车配件。

看着破败的厂房和设备,奥迪的工人将公司自嘲为“窝棚公司”。

直到1959年,“汽车联盟”被戴姆勒·奔驰公司收购,奥迪才算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大树。

整个50-60年代是奔驰车的时代,凭借哈斯佩尔前瞻性的战略性眼光以及敏锐嗅觉,奔驰汽车牢牢把握住了市场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让大众等车企不得不甘拜下风。

经历战争磨难的德国汽车工业浴火重生,开始焕发出新活力。

1960年,德国的汽车年产量已达200万辆,10年内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率达21%。德国也因此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而多个享誉世界的德国汽车品牌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即将扬名世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