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持续回调,市场情绪也从之前一个月的亢奋转为谨慎,甚至随着新势力释出降价促销而略显悲观。
行情的过快起落,对于投资者的心理*是一个大挑战,也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不是踏空,就是被套,即使能够精准踩中时点,也会在震荡中被甩得鼻青脸肿。
可能是因为太红的原因,面对这样一个超级成长赛道,市场上实在是太多太多的杂音,甚至显得乱七八糟,但我想说的是,这些杂音除了让你继续踏空和被套,毫无用处。
只有专注和坚守一些基本的逻辑,才是正道。
01、别忘了几个核心逻辑
我们不妨先理清几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逻辑。
*,赛道增长,这个毫无疑问的,格隆汇一直的投资理念,是希望穿透表象,直击最核心的逻辑。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这个已经说了无数遍,但为何还有人不断地质疑,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逻辑没有搞清楚,别的先不说,就拿一个简单的产品对比来说。
如果你认真研究过新能源汽车的架构、动力原理、制造工艺和效率、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友好,你会无比坚定地相信它优于燃油车,如果你去看看新能源汽车的工厂,再去对比燃油车的工厂,你会更加坚定地相信燃油车就是昨日黄花,绝无可能在和新能源汽车的斗争中获胜。
这个就是最核心的逻辑,一个新产品用*的优势替代旧产品。开着燃油车,某程度上等于在民国依然扎着鞭子,穿着旗人服饰的前清遗老。
第二,尽管汽车时代由“清朝”进入“民国”,但混战是无法避免的,传统汽车势力不甘于灭亡,会拼命反扑,典型的如大众汽车,新势力虽然代表先进生产力,但羽翼未丰,除特斯拉外,所有的新势力都处于亏损状态,这种混战只会越来越激烈,有人涅槃重生,也有人灰飞烟灭。用智能手机的例子来说,现在这个阶段很类似2010-2012年左右,可以肯定的说,现在看来起来混得不错的厂商,未来都不见得能存活,市场始终是惨烈的斗兽场。
第三,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突破的瓶颈,围绕里程焦虑的电池技术、充电技术、换电技术,还没有非常好的解决方案,但这是好事,证明存在改进的可能性,谁能够给出*的解决方案,谁就能够胜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化,要比当年智能手机的进化长得多,现在还在围绕电动化做文章,更长远的未来,还有智能化接棒。所以,不要早早地给市场排位做定义,后面的惊喜或者惊吓还很多。
理清这几个逻辑,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格局。
02、再谈新势力
重点还是要说说互联网新势力。
现在应该没有人再去怀疑新势力能否存活的问题,因为事实证明它们能成事。但具体地看,除了已经成功上市的三家公司,还有很多没有上市的,这些公司究竟能不能存活?
先说明一个基本的判断:在未来,中国也好,世界也好,肯定不需要那么多家汽车公司,尽管汽车行业不是赢者通吃的行业,任何一家都不可能像互联网那样做到垄断,但留出来的位置其实没有想象中大。
如果从稳健的角度看,那些至今还在尾部的公司,其实并不值得浪费时间去关注,即使是五菱这样的公司,销量再高,也改变不了它技术含量过低的现实,说价格,还可以谈谈,但如果说技术含量,秒怂。
所以,抓紧头部企业,任何时候都不为过。
这里还得多提一点,就是针对互联网思维造车的。小鹏汽车的老板,在一档节目中谈及,以前认为新能源汽车很像智能手机,但做了之后,发现两者其实有很大的差别;蔚来的李斌也有过类似的观点。
现在看来,当年用智能手机去类比新能源汽车,是很简单粗暴,甚至有点愚蠢的味道。事实上,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消费电子的所谓代工模式很难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原因来自两点,一是汽车的产业链太长了,智能手机100个零部件,汽车的零部件成千上万,尽管架构比传统燃油车简单,加上特斯拉开发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使得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较燃油车大幅降低,但再少,依然以千为单位;第二,是生产涉及到太多的核心竞争力,拱手交给代工厂,车厂自己就没点忧虑?
有位头部手机厂商说要all in电动车赛道,因为这家厂商互联网思维太重,以往的硬件思维都是外包,所以我很怀疑在制造层面上他能够hold得住自建工厂这个坎,如果无法扭转思维,那它即使研发出车子,最后也很可能死在量产这条路上。
我一直认为,车厂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是制造,你能够搞得定制造,相当于研发、原材料、供应链、销售等全搞定了。现在看来,敢说真正搞定制造的,只有特斯拉一家,国内的厂商很喜欢挑战特斯拉,但只要你看过特斯拉的工厂,再去对比一些国内的工厂,你会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国内的厂商都在抄特斯拉作业,真正的*创新,还是马斯克做得出来,其他人,算了吧。
特斯拉的*创新,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从而更大更快地普及电动车,而一体化压铸技术引用、更多集成零部件的开发应用,价格一定会越来越低,加上它本身还有软件收费打底,降起价来是有恃无恐。
现在,特斯拉的产能有200万,这个级别已经到奔驰宝马奥迪的水平,更重要的是,经过那三年地狱般的工厂生活,马斯克可以自信地说,制造这个坎已经完全被拿下,剩下的就是在全球复制粘贴。如果国内新势力要挑战特斯拉,产能鸿沟就是必须要逾越的一步。
当然,如果国内新势力能够一步一脚印向前走,增长空间还是很可观的。
03、怎么看眼下的市场?
回到资本市场,投资者最关心的无疑是新能源汽车股票会如何演变。
我习惯按远近的逻辑来看待,远即是长线逻辑,近就是短线甚至超短线。首先要说的是,过于频繁的短线交易,基本都是亏钱的命,本人是极其不提倡的,投资者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
先说总体结论:没有远虑,但是近忧是有的。
近忧在于车企销售端的压力正在显现,6月份的火热,其实是因为疫情和供应链中断,消费者购买行为被滞后,加上政策大力扶持,所以出现了反弹。下半年的情况,估计不会这么乐观,因为在经济情况仍然低迷的当下,能够维持旺盛的购买力是存疑的,销售增长我不怀疑,问题在于增速多少,这可是估值判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现在,市场正在频繁交易这种预期,如果政策端没有利好释放,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增速很可能会下滑。不过,从长远上看,这个赛道毕竟还是高成长赛道,对于赛道里的优质公司,每一个回调,都孕育着机会。
投资讲求信仰,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也是如此,如果认同这个行业的价值,长期持有是*的策略;而如果分不清远近,投资新能源汽车,等待你的,依然是无尽的踏空和被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格隆汇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