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由清科创业、投资界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暨2022扬州股权投资峰会在扬州召开。现场汇集知名优秀FOFs、政府引导基金、险资、富有家族、VC/PE机构等200+优质LP和万亿级可投资本,分享中国LP市场最新动态,共探新经济下的股权投资之路。
本场《产业投资如何布局》圆桌对话由华山资本合伙人王志伟主持,对话嘉宾为:
盈科资本合伙人陈宇雷
越秀产业基金总裁卢荣
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副总经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丰
德福资本合伙人易琳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由投资界(ID:pedaily2012)整理:
王志伟:首先感谢扬州市各级政府,感谢清科给大家创造这样一个机会,能和各位产业大咖进行产业投资的分享。接下来还是请各位嘉宾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包括本人以及投资机构的情况。
陈宇雷:我是盈科资本的陈宇雷,主要负责公司的硬科技和新能源赛道的投资。盈科资本成立于2010年,长期重点布局的赛道是在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硬科技。
在生物医药方面,我们是卡位赛道入口+圈层积淀的投资优势,在生物医药产业圈内我们有广泛体系联动和研究成果交流,组建了百余位生物医药研究硕博团队支撑,生物医药一直是盈科长期重金布局的赛道,主要在创新药、疫苗、基因诊疗、医疗器械、宠物医疗等板块发力,比如康华生物、三友医疗、康乐卫士、爱宠生物等等,以及最近市场比较关注的真实生物,盈科资本也进行了领投。新能源和硬科技方面的案例,比如:万向一二三、威宁能源、昆宇电源、九岭锂业、中芯绍兴、粤芯半导体等等,我们的布局逻辑是从产业链切入,找到真正对产业升级创新有益,与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契合的板块进行价值挖掘。
卢荣:越秀产业基金是越秀金控旗下的基金管理投资平台,目前核心业务包括母基金投资、股权投资和夹层投资,相对是一个综合资产管理公司的布局,目前我们的累计管理规模超过了1000亿。
其中,股权投资主要围绕医药、科技、消费三大领域。在投资赛道的选择上,我们遵循自己的一套投研驱动的方法论,即:从宏观到趋势,从趋势到赛道,从赛道到组合的TITP的投资体系。具体包括:生物医药、半导体与信息技术、人工机器人与装备制造、消费科技与品牌零售等八大赛道。智能与大数据、智能汽车与新能源、地产科技与企业服务、军工与新材料、
这次也是带着一个学习的心态,来跟各位做一个交流,希望看看在未来的一些发展的趋势和产业赛道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投资机会,欢迎大家到广州投资。
王国丰:我来自江苏省大运河投资公司,我和我的团队主要负责运管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而设立的江苏省级政府引导基金。主要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三个方向。基金为母基金,主要通过设立地方区域子基金和市场行业子基金及母基金直接投资来进行投资。目前我们有1支母基金,20支一级子基金,认缴规模达170亿,已投项目20个,另外参设二级子基金14个,认缴规模48亿元,己投项目60个。主要投资文旅类,围绕文旅规划设计、景区建设运营、文物修复、文化内容生产、文化数字等文旅产业链这个赛道进行布局投资。
易琳:我来自德福资本,我们在健康产业已经有超过12年的投资经验。目前管理了人民币和美元基金,合约200个亿的规模。我们在过去这12年内一直在关注健康产业,我们的口号是“人在资本,心在产业”,因为我们的创始人李振福已担任诺华中国区六年的总裁,基于他在医疗健康产业的洞察,和对未来健康产业的支持与情怀,我们创立了具有*性的运用产业思维来投医疗产业的私募股权基金。同时,我们也非常幸运,卢总也是我们的LP,无论是在珠三角,还是长三角,还是在大中华区都在寻找非常优秀的健康产业的合作伙伴。
过往的这12年内,我们的关注从医药、器械、耗材领域,延伸至给医药服务提供服务的领域,我们不断在行业内寻找优质的企业,并且用德福的生态把他们*的联系在一起。我自己在德福有11年的工作经验了,也见证了整个中国医药产业的风风雨雨和起起落落,尤其是这半年以来二级市场的波动,给整个资本市场带来了非常大的振动。我不仅是希望把德福的理念宣传出去,更多希望通过在产业中、资本中的眼光和力量,使得他们能够在不同的产业类都有一些启发,都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不仅仅是健康产业,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企及的愿景。
王志伟:华山资本主要关注的是硬科技投资,具体包括三个细分的赛道:半导体、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我们从2010年开始投资,目前同时管理美元和人民币基金。我们很多基金都得到了投资人的连续支持,包括中投、中信资本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欧洲和北美的投资机构。到目前为止我们在长时间轴内实现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也感谢大家对我们一直以来的关注。
具体说到产业投资,各位刚才提到的已经覆盖了今天国内几乎各个热门的行业,包括硬科技、新能源、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我想请今天来的嘉宾,围绕着各自所专注的方向,介绍一下每个产业目前发展的状况,以及大家觉得有哪些值得深入挖掘的机会?
陈宇雷:我目前主要聚焦硬科技、核心科技。就分享一下对硬科技方面的想法,最近几年中国在加大力度推进核心技术自主独立,整个半导体产业链都得到很多关注和发展,就现状态势而言,未来全球的芯片半导体产业链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中国必须有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半导体完整的产业链。也因此,会出现像中芯国际、华芯等这样的肩负产业使命的企业。
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其中一个核心环节是代工环节,要突破整个半导体的发展现状,推动产业链的发展,代工环节必须要突破。而代工环节对应的就是上游的两大部件,一个是设备,一个是材料。很多新材料是未来我们必须要突破的一环,在半导体产业中又是重中之重的突破点。当前包括最新的三代半导体、过去的二代半导体、以及现在*的一代半导体硅,都有各种各样突破的极限和要求。所以在这一块我们整体需要加强。比如半导体的核心的材料--电子级多晶硅中国也在逐渐摸索和探索过程当中,但是跟国际上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所以在这一块的产业上,我觉得非常值得资本去探索、布局和支持。
在设备端,国产的设备已经逐渐赶上了国际的水平,包括北方集创等相关优秀的企业,正在全力追赶整个半导体设备国际的水准;包括光刻机,上海微机所也在攻克各个阶段的纳米的制程。所以整个产业链以半导体设备为例,中国还是有很大的投资机会和潜力。
王志伟:卢荣总刚才介绍到越秀产业基金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覆盖了很多产业方向。有哪些尤其值得一提的产业,可以跟在座的嘉宾分享一下的?
卢荣:从大的宏观趋势来讲,我们比较坚定的认为国产替代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这是未来必须要做的事情。
从国内来看,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底层逻辑的一些变化,有三个方面:一是绿色双碳,二是数字化,三是共同富裕。我们看到目前国家层面出台很多的宏观政策,其实都与这三个核心的底层逻辑密切相关。进入新时代之后,在绿色双碳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底层发展逻辑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过去在计算企业成本的时候,通常会关注一个是能力成本,第二个是关注物质成本,未来要增加2个新的变量:一个就是自然的成本,包括未来碳的价格,都会算到企业的成本里面去。另外一个就是社会的成本,其中包括最简单的为员工买社保,为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医疗保障,这种成本会越来越大。我想未来在绿色双碳的背景下,会带来非常多的投资机遇。
王志伟:卢总的发言一下子把产业投资的层次整体拉高了。做产业投资,除了要对自身行业门儿清、挖得深,还应该看到这个产业跟社会发展趋势及国家战略方向的契合。这对产业布局或投资主题、方向的确定,还是非常必要的。文旅产业投资的特点是什么,接下来有请王总。
王国丰: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大家觉得文旅这个赛道不太好投资,而且也不怎么赚钱。特别是前一段时间,大家觉得又有疫情,餐饮关了,景区关了,人流物流都停了,对文旅影响比较大。其实我个人是坚定看好这个赛道,我们基金只投文旅这个赛道,只在这个赛道上做长期的耕耘。因为这个赛道是一个社会需要的长期向上的朝阳行业,另外文旅既是一个精神品,又是一个物质品,具有两重商品属性。且有的文旅产品一次投入生产的产品可反复消费。非文旅类的有的行业有的企业可能投了后,一下子血本无归,文旅有的项目亏到哪个程度,有的时候可能亏损的风险要比其他的行业要小。所以文旅是一个长期赛道、向上赛道,只是它可能来得没那么快,赚不了快钱。
文旅不好赚钱,但假期里很多景点都非常火爆,所以这里面说明还是需要一些好产品。今年我们集团投的《人世间》,成为年度大剧,还有《只此青绿》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五天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今年在全国巡演也全排满,买文创商品,排队都排得很长。我们集团自制的《红楼梦》,也是场场爆满。所以大家需要好的产品,能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把好产品送给大家,这是对我们提出的生产要求。所以*个要生产好产品。
第二个,主要是你能不能适应文旅发展趋势的变化,这个非常重要。很多人讲文旅不赚钱,但可能还停留在老的思路上在做文旅。原来我们的教练在线下带人练乒乓球,疫情下不能上课了,为什么赚不到钱?前一段时间网上非常火爆健身的刘畊宏、演艺的唐艺,都是很多粉丝,线上看直播十万人以上,他们的商业模式在哪里,能不能赚钱,一定是有的、成功的。现在很多人在抖音上、新媒体平台上,至少每天都会花半个小时以上,这说明现在带来了新变化,这也是疫情下、科技下给我们带来了发展趋势的新变局、新模式、新机会。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老思维来做,否则可能落后,因为没跟上技术和趋势的发展要求,没有适应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这点尤需我们关注。
通讯社交软件,以前我们用得早的是QQ,后来是微信,现在开始是抖音,就是社交升级的一代、二代和三代版本。这就是变化,再引申的一个话题,就是数字经济和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变革,对文化生产和旅游生产产生的影响,怎么把数字科技和文化嫁接,这方面需要我们再去探讨。所以要有一个好的产品,要适应趋势和新技术的变革,来带动整个文旅产业向上发展。这个产业和行业,我们一定会看好的。
王志伟:我个人对文旅投资不是很懂,但是听了王总的分享之后,也想起我们在十几年前开始投半导体的情况。当年的半导体也是一个非常不性感的,需要长期投入、门槛高、见效慢的行业。但做产业投资和做短平快的商业模式投资,还是不同的,要对产业有深入的了解、植根、及投后深度赋能的一整套投资策略。在今天的行业形势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投资机构,从以前泛泛的什么都投的generalist的通才方式,越来越向专注到某一个垂直行业的specialist的专才方向来发展。这也是我们对硬科技这种门槛较高的行业投资的一个体会,希望对大家能够有一些借鉴的意义。
德福资本是国内非常*的做医疗大健康的投资机构,也是我们非常羡慕的投资领域,尽管我们对此完全是门外汉。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过去一段时间,医药健康整个行业还是有较多回调。您对这个行业的未来怎么看?如果继续挖掘,有哪些机会值得大家重点去关注?
易琳:投医药不是能赚快钱的行业,我更正一下。
卢荣:德福是我们母基金投资的GP里面,*一个只专注医药投资的GP。我们当时在考察德福的时候,并不完全是从业绩*这个维度出发。他们会更看重项目的趋势,有很多独特的视角,也整合了很多独特的资源,包括上下游的整合。这也是我们母基金当时在投资时更看重的一点。
易琳:非常感谢卢总这边的支持,因为他是我们两期的基金合作伙伴。我们也确实在行业内是非常重视和合作伙伴很多的互动,所以我们的LP对我们的投资理念还是非常了解的,一旦你了解之后,确实会非常喜欢,也会非常踏实。
回到健康产业投资这个角度来讲,我一直都是用两个维度在看待这个事情,*个就是我们整个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第二个是资金方对于整个健康产业的热度角度。从产业这个角度而言,其实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我们有一个最可怕的发现,就是从2023年开始,中国每年会新增2000多万老人,这些增长的老人每年会拿更多的退休金,因为60岁以上就开始是重病高发的时间,真正的医药使用高峰期是在65岁-75岁,从明年开始国家整个医保的压力,包括整个财政的压力都会越来越大。相当于我们的需求是在加速的,但是我们的供给现在到什么样的状态,其实我们投医疗健康产业的机构是看得非常清楚的。
我们在12年前选择健康产业的时候,当时受到很多的质疑,因为我是11年加入的,我当时加入的时候,很多朋友在问我为什么你们投医疗,医疗是回报时间非常长的一个行业。药从idea开始,到临床,到报批要很长的时间,我们有很多的产品,最后一定要做到适应适应症,还要量产,还要进入医院,再到进入医保,是一个非常长的周期。但是我们还是非常坚定我们要投健康产业,因为中国人口数量太大了,国家的任务和负担太重了。中国整个医疗健康的技术,相对来说还是非常落后的。
所以我们作为这个产业的资本,是有这个义务和责任。通过我们资本的力量,去促使一些技术能够更快的去成长,而且帮助很多健康产业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过往的这12年,其实整个健康产业由一个无序,到逐渐有资本积聚,开始膨胀,再通过资本的洗礼,又回归到一个有序的状态,为更加长久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早年间是以仿制药为主的医药发展状态,然后到15、16年大量的资本涌入,大量的海归回国创业,也有很多创新药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再到后面的集采,给仿制药带来了一阵的洗礼的同时,也为耗材企业带来了洗礼,还有在集采中受益的企业,凭借大量的研发投入,在集采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较大规模的企业,这个行业逐渐的变化有目共睹,对于我们产业基金而言,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最近半年,资本市场的回调,也对我们产生质疑,我们当然要投,中国健康产业每年的增长数还是两位数,蛋糕是越来越大,但是我们要透过产业链的独特眼光,去发现更好的企业。透过我们在产业链整合和资源协调的能力,让优秀的企业能够抱团取暖,能够成长得更好,这是我们更想看到的。而且在我们帮扶之下,控股企业净利润翻了十倍,成长得很好,焕发了新生。还有更多国产替代的耗材企业,中国大概40年的改革开放,整个制造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器械耗材这一块,也看到可以取代进口的公司,无论是口腔、眼科等一系列的治疗领域的公司。
所以我们其实是很欣慰的,我们也感谢在行业内的同行们,在过往这么多年,给了这个产业非常多的资金,给了他们很多的鼓励。其实做医疗产业的投资专业性很强,所以我要给这些企业赋能,并不仅仅站在资本的层面,有的时候站在人才,站在技术,甚至站在监管的层面给予企业指导。我们企业在一阵阵洗礼之后,相信会有更好的发展,这是在产业这一块的。
在资金方面,前几年资金量太大,给了创新企业很多创业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创新公司起来,催生了CXO企业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供应链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也倒逼生命科学耗材,还有供应链,倒逼整个研发提速,包括工艺的提升等,也是在我们的眼光之下,看到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多的可能,可投资的标的。
对于健康产业投资来说,尤其是扎根扎得比较深,真的很愿意沉下心来做资源整合的基金来讲,我们是看到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
德福虽然不太做宣传,但是我们在行业内一直是一个开放的心态,我们更愿意结合产业优质的LP资源,还有很多险资在内,同时我们也希望吸纳更多的行业内优秀的公司,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未上市的公司,以及在资源领域不太一样的同行,我们都敞开心扉,期待大家一起来抱团取暖。
我们相信把所有的资源整合起来,其实对健康产业整个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今天来安排了一对一的私下分享会,跟投资人和合作伙伴一起来分享,大家对健康产业一定要继续抱有信心,沉下心来,找到更多好的公司。因为这个产业未来一定是一个普惠的产业,一定是医保会覆盖和关注更多的一个产业,医保的钱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共同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在这发展过程之中,我们也会响应国家的号召,来提升国民对于整个健康素质提升的诉求和能力。
所以,我们也在营养健康,在康复这些领域做了非常重的布局,大家都知道好的康复其实是节约整个治疗的资源和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很多治未病的领域,包括中成药和OTC领域,我们也会做一些广泛的布局,然后把我们疾病预防和治疗放在前面,来减少国家对于整个疾病治疗这一块的投入。这是我们对整个产业的一个预期,也是我们自己看到的一些价值。
王志伟:易琳总分享得非常全面,从整个中国人口变迁的趋势,到行业监管,再到产业发展的脉络,给大家做了很好的梳理。虽然我们投硬科技,跟您这一块交叉度很少,但我还是蛮有共鸣的。我们和很多市面上的基金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我们在海外的硬科技领域也做了比较系统的投资布局。对比国内外科技投资,我的感触是,做产业投资,除了要深扎进去,利用自身的网络资源或行业知识等,对企业进行梳理、筛选、投资、赋能以外,这算是自下而上的方式,还应该有一个自上而下的考量,这两者结合,更体现产业投资的特点。我刚才提到的海外投资也是这样。在海外进行科技投资的时候,除了看到海外科技项目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技术以外,我们也观察到海外科技行业整体而言,也是经历了由野蛮生长后逐步进入行业整合的阶段。我们相信中国的相关产业或早或晚也将会走到这一步,因此采取自上而下的眼光对把握产业投资整体脉络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提到产业投资,大家也能看到在今年上半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各种变化以及中国各地疫情的影响,整个经济经历了比较大的挑战。在这种大形势下,很多行业的增长变得平缓甚至下降。在投资领域,有一些行业的投资,开始变得滞后甚至是停滞。也请各位嘉宾从各自投资机构以及本身所专注的行业的微观层面,对目前经济形势,及接下来投资布局和投资节奏把握上,分享一下看法和观点。
陈宇雷:说到疫情,或者说到今年的投资节奏,盈科资本在疫情期间也没有停止项目推进流程及项目投资进程,一直在多方协调,确保项目投资的顺利推进。盈科资本今年单笔*的一个项目——单个项目投了九个亿,也是在疫情期间完成的。此外,我和团队也有幸投了广东的粤芯半导体。我的感受是疫情期间我们投资和募资的团队从来没有停止过任何的脚步,一直在深耕自己专注的领域。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上半年都有一些大手笔的投资,包括一些领域的产业并购。
在下半年或者是说疫情后投资的一些变化,我觉得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上看,把双碳作为重要抓手,比如一些以双碳为前提导向的的新材料。阶段上包括现在从中后期阶段的,以及往前走、甚至早期阶段的投资机会布局。包括探索跟一些高校、研究机构、行业里面*龙头进行一些初创型的、早期的但在未来是颠覆性项目的发展,在未来3-5年,可能会看到一些成效。
卢荣:我讲三个观点。*,千万不要错过每一次危机所带来的机会,因此我们选择了开足马力,加油干。我们认为,近一两年,是布局资产相对较好的年份。近年,越秀产业基金投资额度仍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我们花重金投资粤芯半导体。最近我们有一笔正在交割的交易,预计投资额会达到16个亿。当我们看懂了之后,就会选择下重注。
第二,近年来机构之间的分化非常明显。一个是头部机构的投资额是依然在增加,中小机构下滑明显。第二个分化是国资机构和所谓的市场化机构,特别是外资机构,对趋势的判断差异比较明显。作为一家投资机构来讲,一方面我们要保持非常乐观的心态,同时要对未来潜在的危机,要有充足的准备。在危机面前如何找到穿透周期的资产,包括如何制定投资策略、选择投资组合,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未来哪些产业能够真正的穿透周期。在不确定性当中,比如数字化、绿色双碳,这个发展趋势我们觉得确定性比较高。因此我们制定了聚焦产业龙头的策略,因为在经历危机的时候,只有产业龙头才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
第三,我们一直在给团队传递这样的价值观。中国的未来,依然要依靠科学家。我们要找到那些能够看清经济周期的趋势,同时有正心正念,有非常好的底层价值观,不追求暴利,能够坚守长期主义的这样一些科学家。拥有这样一种价值观的企业家,才能够一起抵御周期的波动。
王志伟:总结一下卢总的观点,*是穿越周期。优秀的投资机构之所以优秀,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才能够形成这样的眼光和积淀。第二是“不畏浮云遮望眼”。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在具有挑战的环境中,经历大浪淘沙金子反而更容易浮现出来。这也是我们观察到很多优秀机构在这种逆势中,仍能保持投资步调,看到危机下的机遇。
疫情对文化投资的打击更大,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王总这边会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策略?
王国丰:一是机遇,二是筛选,三是创新。刚才卢总也讲了,实际上每一次市场的下跌,就是我们的一次机遇,当然这有个前提,大的方向是向上的,大的赛道是向上的。在下跌中找到更好机会,这是我们的时机。包括文旅项目,疫情前很多要价还是非常高的,但是恰恰在疫情下,企业为了生存,会把投资价格降下来。疫情下也有一些很好的现实案例,有的被投企业,拿了投资的钱,在疫情下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生存下来了,而且估值还翻了一倍。实际上是投资人和被投资人一个双赢的结果。对他来讲是一个机会,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机会。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点来看市场,其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把准机遇,尽可能不要浪费掉机会,而且还要有一定有信心。
第二个是筛选,这个机会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次很好的筛选,在市场热的时候,大家都看不清你是谁、我是谁,这个时候可以很好的看出来了。*,对GP,我们的GP是不是真正的愿意做这个赛道,是专攻赛道的,还是兼顾赛道的?这个时候能看到GP的态度和能力。第二,对我们的被投企业也能看得到做得怎么样,抗风险能力强不强、适应转型快不快。第三,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来审视一下我们,是否有赋能能力、是否愿意后续继续支持。各方都再进行一次筛选,进一步增加合作意愿,提高投资合作成功度。
第四,要很好应对文旅发展态势,特别是疫情下,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有创新。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我们的基金主打的词就是要创新,这几年我们不停在创新,我们的策略、我们的资金,我们的嫁接,这里面有很多的创新。文旅收益率不能提高的时候,怎么降低它的成本,怎么增厚它的收益率,这是我们做的。文旅企业要到市场去募资,很难募到,我们通过政府信用的嫁接,利用政府专项债,发了23.34亿元,十年期利率2.88%,这个时候给你提供低率的资金;股权投资了,再用债权投资,把你的综合成本降下来,合力推动文旅项目建设;凡是使用我们基金投资的项目、用专项债投资的项目,我们再推动政府给他贴息,进一步把它的成本下降。未来要嫁接到技术上的创新,用好的技术来节省成本。另外还要选好赛道,我们也在怎么用新能源的赛道给文旅赋能,文旅和新能源在哪些地方可以嫁接,有一些变废为宝的例子,景区做成新能源示范区。文旅企业上市比较困难,现在国家开放了REITs,我们用文旅REITs上市,这里面都是我们在考虑的一些模式。当然我们还有文化+;另外在退出的通道上,未来不是完全送到资本市场,是给江苏一些国有文化企业做布局,先用我的基金帮其做投资布局,我布好了局,投好了企业,不能上市,但是达到你持有的要求,我们转让给你,为这个企业去做布局,这些都是我们一些策略创新。
我想未来很多的文旅里面必须要强调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出去。当然文旅是一个长期的赛道,是要有耐心的赛道,也是口碑的赛道,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好产品,好技术,再加上创新,我相信还是可以做成一个好未来。
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给我们提供了投资建设的需求主线,我们将围绕这个主线来投资布局,再用所投企业及可赋能的企业,嫁接到这主线上,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王志伟:当前全球经济都面临挑战。对比海外投资环境,我们看到不仅中国的科技企业在创新,中国的投资机构在投资策略和打法上也有很多创新,包括王总刚才提到的多层次的灵活策略,和很立体的打法,我们还是非常受鼓舞和启发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各地政府对发展经济促进投资创新的大力支持,而这是我们在全球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这样看来大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还是应该抱有充分的信心。
医药投资领域在目前疫情挑战的形势下,易琳总有什么样的观点分享?
易琳:跟疫情最近的就是健康产业,不管是疫情,还是最近这几年来的中外关系,都给我们整个行业,包括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大考,疫情是一个大考。不仅仅考核投资机构,更考核现在这些企业。有政府的支持,我们其实还是很有信心的,最直接一点就是,我们疫情之下,没法出差了,这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为了保证国民的健康,大家都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和努力。
其实大概两年半以来,我们很多时候的行为都是受到了限制,对于我们每天在外面跑项目的投资人来讲,其实挑战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在不能出去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歇下来,你能不能坐在你的座位上,坐在你的电脑前,真的把这个行业整体回顾一下,再理解一下,再复盘,看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有行业的逻辑在哪里,这是我们基金经常做的事情。
在2020年,上半年不能出门的那一段时间,我们是隔三差五做战略的探讨,做行业的筛选,还有今年北京两个月的时间,我们把子领域和行业赛道做了复盘,我们也筛选出了非常多有潜力的企业。我们每个礼拜有超过20个项目会拿上来讲,都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疫情之下,大家没有躺平,也没有摆烂,其实都是在默默地发展。这对于投资机构来讲真的是一个大考。
过去这十几年,所有的机构都在疯狂地跑,合伙人不是在募资,就是在募资的路上,要么就是在看项目,或者拿项目的路上,所以难得有时间来思考这个行业,是非常难得的。疫情之后还会迸发出非常大的活力,这是我们相信的。
我们在上海也投资了很多公司,CRO公司在疫情期间,安排科学家在实验室睡了三个月,研发进度也变慢下来。其实看这些企业家的时候,除了很感动之外,我们也是看到很多的希望,也觉得没有看错我们投的这些企业及团队。所以我们在想,为什么有些企业在疫情之中是有一些收益的,或者疫情过程中没有被淘汰掉,一定是创始人和管理团队有更好的能力和潜力。
无论是政策怎么样去改变,或者环境怎么样改变,对于我们在选择和判断企业的过程之中,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也知道怎么样更多的去支持我们的企业,这个是从我们企业这个角度来看待疫情。
同时回到整个行业来看,我们也觉得疫情不是一个坏事,尤其是大家冷静下来之后,尤其在资本市场回落的这一段时间,所有的机构都冷静了。我在想我们过往在5-6年的时间,像德福这种投PE阶段的基金,还是有点受市场置疑的,再一个非常稳定回报情况下,怎么跟有较高浮盈机构去PK,还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要给投资人带来资金的安全和投资的回报,这是对产业的尊重。
我们看到友商以前在VC阶段投得比较火热的,最近也在往有收入有利润的企业在倾斜,真正要把中后端的投资做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它对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我们只能用过往十几年乃至二十多年的积累,来去赋能。
回到疫情对于中外的一些合作的障碍,因为我们基金在两年之前,我们就开始做全球的布局,在英国设立了办公室,也招了两个博士在那边。因此在整个疫情期间,在欧洲和美国也在寻求更多的可以去并购,或者投资的标的和公司,还有技术。我们投他们的也是为了能够给我们国内的这些成熟的企业,给我们这些合作伙伴们,也带来新的赋能,这个其实也是需要有一些前瞻性的眼光来做全球的布局。可能我们当年在做全球布局的时候,大家还没有觉得国际化的形势到来了,我们觉得中国应该走出去的时候,也不太会受到疫情的影响。对于机构来讲是一次大考,过往一些理念和坚持,一定是在最艰难的时候,绽放出它的光芒。
我们最近看下来,反而新的一期基金布局的这些企业,在两年过程之中,业绩有了非常多的表现。也获得了一级和二级市场资本的亲睐,给投资者带来好的回报,他们自身也在成长。我们有了这些优秀的企业,更广泛把潜力的企业拢在我们身边,实现德福的资源整合,这是我们在疫情过程中*的一个感触。
王志伟:产业投资既是范围特别广,又是可以谈得很深的一个话题,今天受限于时间因素,我们的圆桌论坛只能聊到此,再次感谢台上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