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一哥”海底捞(06862.HK)依然没能走出泥潭。
8月14日晚,海底捞发布2022年上半年盈利预警。公告显示,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海底捞收入预计不低于167亿元,对比2021年同期收入约201亿元,减少百分比不超过17%。
海底捞表示,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影响,导致中国内地若干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客流量减少,以及因为“啄木鸟计划”的开展,餐厅数目较2021年同期减少。
净利润方面,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底捞预期净亏损额约在2.25亿元至2.97亿元之间。而去年同期,海底捞还实现盈利9650万元。
海底捞称,预期亏损主要原因是,在“啄木鸟计划”下部分门店关停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产生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2.55亿元至3.27亿元。同时,由于中国内地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影响,部分餐厅阶段性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但仍有固定开支及员工成本产生。
海底捞相关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随着疫情逐渐缓和,2022年6月以来,中国及其他地区的餐厅经营表现月度环比已经明显好转。本集团将密切关注市场状况并调整商业策略及运作,以减少负面影响。本集团还将实施积极措施控制租金及其他运营成本,严谨管理运营资金,并运用信贷融资和股本融资手段,确保现金流稳健及现金状况良好。
01、上半年门店减少近80家
去年11月,为了纠正此前错判形势盲目开店的错误,海底捞推出“啄木鸟计划”,结合经营情况,关闭300家左右业绩不佳的门店。如今,海底捞“啄木鸟计划”仍在实施过程当中。
极海品牌监测的最新数据显示,海底捞目前在全国有1248家门店,在今年6月有1247家门店,去年12月有1326家门店。半年时间,海底捞门店数量减少近80家。而根据官方数据,2021年全年,海底捞新开业门店421家,关闭门店276家。
此外,极海品牌监测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海底捞在全国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门店的数量分别为240家、395和289家,共计924家,到了今年6月,海底捞在上述城市的门店数量分别为224、373和276家,共计873家,同比下滑5.52%。与此同时,截至2021年12月,海底捞在四线和五线城市的门店数量为166家,到了今年6月,这一数据减少至150家,同比下滑9.64%。
以此来看,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在四五线下沉市场的关店速度要高于一二线市场。此前,在疫情期间持续9个月,即2020年三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的逆市扩张中,海底捞在四五线城市的开店速度却是最快的,四线城市新开近80家,门店数量翻番,五线城市的门店数量更是增长了12倍。
02、主业亏损,多番自救
在主业持续亏损的情况下,海底捞也在不断推出新业务,试图自救。
上述海底捞相关人士告诉时代财经,今年上半年,受到区域性的疫情反复影响,包括海底捞在内的大量连锁餐饮企业的堂食业务,仍未得到有力恢复。在此情况下,海底捞各门店根据所在位置的防控要求、市场民生与消费需求,及时整合海底捞集团资源,发挥蜀海、颐海等食材供应链、调味料与方便食品关联公司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便民服务和餐饮保供。
同时,海底捞打通线上线下流量,统筹全国各地门店与“捞点好货”自有平台,以及第三方外送平台实现对接。另外,门店端还全面展开私域流量运营,以社群沟通的方式积极满足顾客用餐需求。至今年6月份,全国的海底捞门店都已在“捞点好货”小程序上线。
今年6月中旬,海底捞成立社区营运事业部,专注于堂食服务之外的多元化餐饮服务创新,尝试部署“到家+到店”核心战略,发挥连锁经营和供应链优势,探索和满足新常态下的餐饮消费需求。
时代财经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入局预制菜行业,其小龙虾等产品先后在门店以及“捞点好货”自有平台上线。此外,海底捞还推出精酿啤酒等自有品牌饮品,并在门店销售。
“除了高度关注需求侧的深度变化,海底捞还积极顺应餐饮零售化的产业升级趋势,通过对海底捞体系优势和生态链优势的进一步挖掘,加快创新节奏,保证落地效果,这些都给海底捞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上述海底捞相关人士告诉时代财经。
今年7月11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正考虑将中国以外地区从事餐饮业务(“海外业务”)的股份进行实物分派方式的分拆,及以介绍上市方式于港交所主板单独上市。
业内有观点认为,在全球疫情影响下,餐饮市场经营环境的差别越来越明显,而海底捞在海外地区的业务比重逐渐提升,具备了独立分拆的能力。此外,海底捞海外业务如若能顺利单独上市,则有希望为其带来一定的资金补充。同时,由于海底捞股价长期低迷,套牢了大批二级市场投资人,而以实物分派方式实现海外业务的上市,也有望在海底捞股价不断下滑的情况下,为投资人分散风险和纾解压力。
8月12日,海底捞报收16.02港元/股,总市值892.95亿港元,相比*期的4544.75亿港元,已经蒸发超过3650亿港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