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超英电影归来,超英时代远去?

超级英雄“审美疲劳症”。在可见的未来当中,以漫威、DC为代表的制作方,需要解决的问题只增不减。幸运的是,疲态过后,“丰富”依然有希望回归,毕竟不确定性才是内容产业的不变定律。
2023-02-09 10:50 · 微信公众号:毒眸  廖艺舟   
   

内地观众阔别超级英雄电影已久。

一马当先的是漫威电影宇宙“第四阶段”的收官作《黑豹:瓦坎达万岁》,该片2月7日上映,去年11月北美上映后,《黑豹2》目前全球票房8.4亿美元,尚未知晓国内市场可以给这部影片贡献多少票房。

《黑豹2》还只是个开始,《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会在2月17日同步北美上映,这是漫威系列过去3年都不曾有过的积极局面。漫威的老对手DC同样有新动向,其旗下新作《雷霆沙赞!众神之怒》北美定档3月17日,也确认引进国内。

对于热爱超级英雄题材的“粉丝群体”来说,一系列新片引进无疑非常值得振奋。不过对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而言,这种类型还能否激起曾经的观影热情,或许要打个问号。

诚然,时至今日,《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依然以42.5亿元的成绩稳占引进片票房榜榜首,而超英类型近年的稀缺,本身就能成为刺激观影欲望的理由。然而,漫长史诗的“终局”也提供过*的“脱坑”契机,随后3年多的“疫情时代”里,漫威影片完全缺席内地市场,“电影宇宙”所提供的本就是种类似连续剧的体验,如果中断良久,再去影院“追更”门槛不低。

其他制片商的情况也没好出多少。《复联4》后只有3部超级英雄电影顺利引进,《新蝙蝠侠》《神奇女侠1984》和《地狱男爵:血皇后崛起》在内地分别只收获1.63亿元、1.67亿元和8623万元票房。

这几年,超英电影本身在方向探索和内容质量上也显露出了疲态。以最有代表性的漫威为例,其第四阶段7部电影豆瓣平均分为6.1,相比第三阶段11部电影的平均分7.5明显下滑。即将被市场检验的《黑豹2》,还未上映评分就已跌破6分及格线。

缺乏大银幕体验的国内口碑或许参考价值有限,全球表现却同样如此。除了与索尼合作、打造“三蛛同框”的《蜘蛛侠:英雄无归》取得了IMDB8.3、全球票房19亿美元的好成绩,第四阶段其余影片票房均未过10亿美元,《黑寡妇》《永恒族》《奇异博士2》《雷神4》的IMDB评分均未过7。

作为对比,在第三阶段,2部《复仇者联盟》票房过20亿美元,《美国队长3》等4部影片票房超10亿美元,11部电影里仅有1部《惊奇队长》IMDB评分低于7分。

此外,在“*时期”的2019年,全球票房年榜上,前5有3部漫威电影,而在刚过去不久的2022年,商业表现*的《奇异博士2》也只排在第4。

超英电影表现不佳,客观上还受到疫情、流媒体发行、演员合约等很多因素影响,但对很多观众来讲,一个主观词可能就能概括了:审美疲劳。

如果要选21世纪前20年最成功的商业片类型,超级英雄当之无愧——它们缔造了许多票房神话,成为了全球通行的流行文化,既自带体系又额外高产。但现在,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们可能也累了。

“入坑”难,“不脱坑”也难

在超英电影领域,漫威和DC这两家漫画时代的老对手至少瓜分了九成以上市场,过去由于漫威角色的版权问题,还有福克斯的X战警系列、索尼的蜘蛛侠系列等共分蛋糕,但随着迪士尼一系列收购、合作,如今只有极少数IP散落在外。因而漫威和DC两家作品的表现,就同时决定了整个品类的上限和下限。

先看DC。从去年下半年开始,DC的一系列“骚操作”在海内外的社交媒体上总会引发争议,显然是产出、质量和规划都更不稳定的那家。

去年8月,外媒The Wrap曝出筹划跨度长达5年的电影《蝙蝠女》被华纳取消,该片在4月已经杀青,但最终命运是既不登陆院线也不上线流媒体。耗资9000万美元、项目临近结束再取消实属罕见,此事还引来《复联3/4》的导演乔·罗素炮轰:“很难想象如此昂贵的东西被以这种方式谋杀。这很可悲。”

不过,《蝙蝠女》被彻底掩埋到倒也不至于太令粉丝可惜,该片的诞生和目的本就比较暧昧,算是DC规划混乱的一次缩影。项目源自《正义联盟》补拍导演乔斯·韦登的提案,而韦登早已不为DC工作。片中90年代演过蝙蝠侠的迈克尔·基顿戏份不少,这和观众了解的本·阿弗莱克版蝙蝠侠冲突,且在剧情逻辑上,应该由闪电侠先引起时空交错,但交代此事的电影《闪电侠》一再改档、至今未上。

去年10月,Deadline曝出了DC影业总裁沃尔特·滨田离职的消息。滨田2018年1月临危受命接掌DC,在任期间功、过都很鲜明,成绩主要体现在敢给导演放权,于是他在新线影业的旧搭档温子仁拍出了迄今DC最卖座的电影《海王》(全球票房超过11亿美元),调性偏文艺的单角色作品《小丑》《新蝙蝠侠》也得以诞生。

双刃剑的另一面则是,电影宇宙这几年一盘散沙,只遵循“哪个角色反响不错就赶紧立项续集”这种陈旧的系列化逻辑,基本失去了搭建“电影宇宙”的意义——即用互相关联的作品网来培养观众习惯、从而在更久的时间尺度下降低成本风险。

“指哪打哪”的实际效果也惨不忍睹:《神奇女侠》全球票房过8亿美元,续集《神奇女侠1984》1.69亿美元;《自杀小队》捧红了玛格特·罗比版小丑女,“定制电影”《哈莉奎茵与猛禽小队》票房2亿,IMDB和MTC评分分别是踩及格线的6分和60分,后者“用户评分”低至3.1。

这几年DC电影的另一项争议点便是坚定“去扎化”,滨田就曾公开表示:“扎克·施奈德不是DC的未来,而是一个死胡同。” “DC拓展宇宙”(DCEU)原本是对标“漫威电影宇宙”(MCU)的产物,导演扎克·施奈德是其历程中绕不开的关键人物。

从《超人:钢铁之躯》留下一段前无古人的“龙珠式”超英战斗镜头,到用一部《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确定“正义联盟”的主演班底和完成系列化铺垫,同时参与《自杀小队》和《神奇女侠》的幕后把控,再到《正义联盟》的半途退出……施奈德本人的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或许有人沉迷有人排斥,但作为“掌舵人”,“扎导”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DCEU曾经的确是个有长远规划、内部风格自洽、又能和“漫威式合家欢”形成区分度的整体。

此后,为期3年的“粉丝导剪运动”催生了《正义联盟导演剪辑版》,该片尽可能将DC宇宙的原本形态给予了观众们交代。可一些“惊人的巧合”是:华纳在该片预告上线第二天放出《哥斯拉大战金刚》的预告让自家产品热度对冲;另一部电影的片源被提前替换成导剪版的1个小时;正式上线前1天资源全网偷跑。回头去看,这些细节或许就隐约预示着施奈德的“遗产”不会得到任何保留。

尘埃落定的消息来自去年年底,《银河护卫队》系列导演詹姆斯·古恩正式成为了新的DC电影掌舵人。随后便是一连串项目变动:《神奇女侠3》取消,《黑亚当2》搁置,盖尔·加朵和亨利·卡维尔在《闪电侠》中的客串戏份被删,亨利·卡维尔发文告别“超人”:“生活就是这样……我穿披风的时代过去了。”

相当于,整个DC推倒重来。在最易被观众感知到的演员方面,在大银幕集结起来的“正义联盟”只有“海王”还会“留任”,《闪电侠》因为演员丑闻缠身大概率会成绝唱,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这“三巨头”更是全部退出。

而在本月初,詹姆斯·古恩发布了自己的新规划,包括5部电影和5部剧集,过去的作品都被划为“*阶段”,《闪电侠》必定会通过一场时间游戏来完成内容重启。目前仅有的信息,只能指向“谨慎不看好”:

“更关注小角色”是古恩早先透露的方向,《权力战队》和《沼泽怪物》就是DC漫画中的三线角色,连在骨灰漫迷中知名度都不高;《英勇与无畏》讲述蝙蝠侠与罗宾的故事,而加上会在《闪电侠》登场的“本蝙”、“基蝙”和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新蝙”,未来3年观众会看到4版蝙蝠侠,《新蝙蝠侠》和《小丑》的续集还不属于新“DCU”,大众观影门槛无形抬高;《超人:遗产》是新宇宙首秀,但“拍超人”其实只是古恩另起炉灶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免不了被和“亨超”对比;也就只有《女超人》不带有可提前预计的隐忧。

如果说DC宇宙未来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在往事不远又全盘推新的情况下,还怎么让观众“入坑”,漫威的困境或许是怎么不让观众“脱坑”。

漫威第四阶段的7部电影被浓缩到了两年时间内上映或上线,产量依然相当可观,口碑和票房表现如前文所述均有所下滑。在迈过《复联4》这部通过10年布局、21部电影铺垫出来的影史高峰后,第四阶段算不上成功的“后传”。

更糟糕的是,漫威宇宙过去擅长的“规划”,在第四阶段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在中,我们做过详细论述。规划上的裂痕主要体现在主线羸弱、政治正确和消耗角色三个方面。

《奇异博士2》是问题集中爆发的一部影片,它本该承担一定的“收线”功能,并初步展示“多元宇宙”这个四、五、六阶段的总主题,但电影却用了独立故事线和崭新“工具人”,不仅没和之前重点宣传的《旺达幻视》《洛基》等剧集在设定上形成有效联动,反而让核心角色有人设崩坏之嫌。而好不容易回归漫威的“X教授”被轻易杀害,也让许多粉丝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鉴于漫威的过往辉煌和高层人员相对稳定,我们仍可期待它在更宏大的“多元宇宙传奇”里漂亮翻身,毕竟品牌效应早已形成,产量多也意味着有更多的试错机会。不过数量上的频繁轰炸,还是可能诱发整个超英品类更深层的难题。

超级英雄会飞,也会累

去年11月粉丝文化社区Fandom联合媒体Variety展开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有36%的漫威粉对铺天盖地的漫威产品感到厌倦。

这还是在漫威粉对不同漫改角色的作品接受度较高的情况下:比起DC有57%的粉丝只关注少数角色而非整个DC宇宙,有81%的漫威粉不排斥漫威宇宙的任何作品,只有38%的粉丝是角色粉,这本是漫威的优势。

类似的现象早已有之,比较知名的是2019年《复联4》让超英片的影响力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后,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帝国》杂志的采访中抨击“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而是主题乐园”。这句发言很快在线上线下一石千浪,一些殿堂级大导如弗朗西斯·科波拉高调支持斯科塞斯,参与过漫威宇宙的导演、演员如詹姆斯·古恩、罗素兄弟、汤姆·赫兰德、塞巴斯蒂安·斯坦等人则纷纷发言反驳。

那年斯科塞斯的心血之作《爱尔兰人》无缘院线,由Netflix出资并发行,这既可能是言论动机,也似乎证明了“漫威式主题乐园”确实挤压了某些电影类别的生存空间。而同年《小丑》成为史上首部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漫改片,倒也说明了从超英漫画取材未必就要搭成主题乐园。

口水仗本就不会有定论,后来疫情改变了北美影视行业,院网关系、*赶工等更实际的问题更让电影人头疼,形而上的讨论自然没有必要。不过三年多以后的今天,在漫威下坠、DC混乱的现状下,超英片的“审美疲劳”问题显得比当初更加严峻。

就连刚接手DC宇宙的古恩,都在《纽约时报》的一次采访中坦言:“超级英雄片已经令人审美疲劳。我觉得的确如此。所以,必须要让故事变得多样化。那种好人打坏人、好人总是赢的套路不能再讲了,未来的故事会更加复杂。”

内容上的探索固然是观众乐于见到的方式,不过对片方而言不确定性很大。就目前的尝试来看,DC这边两部“异世界”作品《小丑》和《新蝙蝠侠》分别在全球取得了10.7亿美元和7.7亿美元的佳绩,是可遇不可求的“作者性”很强的“商业大片”。

然而,“作者性”也注定了不能批量复制,更多资源还是会倾斜到“主宇宙”上——观众可能希望每一部DC电影都像《小丑》,DC最多做到每一部都像《海王》。

漫威的探索主要放到了剧集领域,第四阶段已经尝试过情景喜剧、律政喜剧、动画剧集、青少年剧等多种内容形态,口碑反响不一。整体而言这些为Disney+服务的流媒体剧集还处于“烧钱吸用户”状态,按迪士尼去年Q3财报,流媒体新增用户1210万,但亏损达14.7亿美元,推出3年流媒体业务的累计亏损已超过80亿美元。去年11月前CEO罗伯特·艾格的二度就任,可能也与之有关。

在具有强偶然性但必须进行的内容变革之外,超英题材还真有两项无法突破的桎梏。

其一是技术层面。追本溯源,超英片在21世纪的崛起,和电影的拍摄、制作、放映技术革命关系密切。90年代末的4部《蝙蝠侠》服化道和*还比较粗糙,也不追求写实,其中较差的3、4部甚至有种“马戏团质感”,超英片也没有成为主流商业类型。但与此同时,《终结者2》《美女与野兽》《泰坦尼克号》等影片已经在好莱坞打好了技术基底。

拐点在2002年到来,山姆·雷米的《蜘蛛侠》*次让观众真正意义上领略“栩栩如生的超级英雄”,漫画和现实的视觉壁垒被基本消除。再加上蜘蛛侠本就是平民英雄,以及9·11事件对民众情绪的颠覆性影响,超英片才一发不可收拾。

2010年代,《阿凡达》开启的3D技术革命则给超英片在第二个十年的延续乃至“霸屏”奠定了基础,某种程度上,超英电影成为了“*大片”的代名词。

但现在,电影技术已经很久没有革命性突破了,《阿凡达2》也不能达到初代的震撼,这种纯粹的“视觉疲劳”近乎无解。

其二是商业模式层面。如今可以定论,漫威开创的电影宇宙模式是它对影史*的贡献,《帝国》曾直言“《复仇者联盟》的出现深深改变了行业规则”。传统的系列电影往往拍到第3部就会陷入瓶颈,一个完善规划的“宇宙”理论上可以在同一框架下无限衍生,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片的生产模式。

不仅DC在模仿,一些成功突破了3部的长线IP比如星球大战、速度与激情等同样趋之若鹜,体量稍小的“怪兽宇宙”、“招魂宇宙”也加入其中——只要框架搭好了,就能出外传、衍生作,一部失败也不影响整体,作品之间的网状关联会保证下一部对观众的吸引力。

然而,太多的“续集”、“系列新作”,显然也削弱了行业的创造力,以至于“好莱坞失去活力”成了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可以说任何成型的“模式”,都会经历从创新到保守的过程。罗伯特·艾格曾乐观评价道:“漫威拥有一幅通往未来的路线图。”可惜如果拉长时间尺度,被验证过的商业模式,也无法保证在未来无往不利。

换言之,内容供给不断,但技术和商业模式长期不更新,此消彼长之下必定导致审美疲劳。

具体到现在的漫威宇宙和DC宇宙,它们还有一项更实际的掣肘——无法保证每一代演员都和观众建立情感连接。这也是宇宙能否衍生下去的关键因素,漫威方面第二代核心主演(“荷兰弟”的蜘蛛侠、“卷福”的奇异博士等)的角色饱满度弱于*代,DC方面可能是从没成功建立,或者说对部分观众已经牢固建立(如认为“亨利=超人”、“加朵=神奇女侠”),然后又亲手推翻了。

曾经,超英电影的图景似乎比当下更丰富。漫威还在谋划“乐园”,诺兰将社会议题融入《蝙蝠侠》,休·杰克曼的金刚狼让X战警实现两代交接,还原漫画深度的有《守望者》,尽情解构的有《海扁王》《全民超人》,无限制级的动画《超人总动员》,限制级的《刀锋战士》《死侍》……“丰富”,总是一种题材的*市场状态。

在可见的未来当中,以漫威、DC为代表的制作方,需要解决的问题只增不减。幸运的是,疲态过后,“丰富”依然有希望回归,毕竟不确定性才是内容产业的不变定律。

不然的话,不管是不同的人演同样的超级英雄,还是不同的超级英雄演同样的故事,就算超级英雄们不累,观众也要累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毒眸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