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IMAX电影除了大,背后居然还有段「起死回生」的传奇

有人说,电影是人类的造梦机器。亲历过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我们这代人,对此大概更有切实的感受吧。
2023-02-27 14:00 · 微信公众号:亿欧网  X科技实验室   
   

这个混乱的春节档,票价100多一张的IMAX厅到底该放《流浪地球2》还是《满江红》,成了各种争议和阴谋论的发酵池。

毕竟,那块巨大的屏幕,几乎就是高票房的代名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IMAX意味着大银幕,大影厅,以及昂贵的票价

然而IMAX并不止这么简单,它是一整套商业模式,背后还有一段死而复生的故事。

看完本篇,以后别人再问你为啥IMAX电影票那么贵,不要再只会说一个“大”字了。

大多数中国观众*次认识IMAX,是因为《阿凡达》。2010年网络购票还没普及,影迷为了一睹传说中*震撼的IMAX 3D视效,需要长途跋涉去少数几个城市,在1月的寒冬里彻夜排队。

当时全中国只有11套IMAX放映系统,如今已经消失的电影票黄牛趁此机会把票价炒到了上千元,这一切让《阿凡达》上映从娱乐新闻变成社会新闻。

首映两个月后,我同学认为“错峰出行”的机会来了,周六起个大早去中国电影博物馆,觉得最差也能买到周日的IMAX票,可排队排了大半天,却还是只买到周一的。为此,他翘了一天的课。

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疑问,这些IMAX影厅是什么时候建好的?之前又是放什么电影的呢?事实上,此前IMAX在大银幕技术上深耕了数十年,《阿凡达》的上映,只是一个爆发的契机。

我们知道,巨物崇拜写在男人的基因里,对于银幕尺寸的追求也是如此。上世纪60年代,尺寸超出常规银幕的多屏拼接投影系统出现。

三个加拿大电影人嗅到了观众对大画幅观影的需求,于是在1967年成立IMAX公司,想要打造一种超过6层楼高的巨型荧幕放映系统。并在三年后借助日本世博会方面的资金,建成*IMAX影厅。

可以理解的是,大屏幕必须由高分辨率支持,否则就像85寸电视上放480P标清画面,只会让画面显得更糊。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观影的沉浸感,只是等比放大屏幕并不够,还需要让荧幕更“高”一些。

同时巨大的影厅对放映机灯源的亮度也是非常大的挑战,这也就导致,IMAX电影的拍摄与放映都需要特殊的设备。

于是就有了IMAX想象中的生意逻辑,一方面给电影制作方提供拍摄机器,使用尺寸是全画幅CMOS十倍大的70mm胶片摄像机以及胶片,另一方面给影院提供专门的银幕和放映机。两头吃,两边拿,就等着在家数钱了。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是真骨感。

首先,拍摄IMAX格式电影的摄像机就太贵了,根据型号不同,IMAX官方生产的摄影机造价在4万到200万美金不等。即使是现在,全世界也只有12台他们造的机器,租金16万美元一周。还别嫌贵,真想拍电影,还得买每3分钟1000美金的胶片。

直到后来,IMAX才开放了对第三方设备的授权。就算制作方不差钱,也还有别的问题。IMAX摄影机又大又重,不适合移动拍摄。同时内部胶片固定系统会在拍摄时发出柴油发电机一样的声音,严重影响收音。

另外,拍摄时每分钟都要换新胶卷,拍完一部电影胶片长度超过10千米,光运输这些胶片都是个难题。 

电影院这一端就更难了,IMAX影院的荧幕一般就要25米宽,20米高。差不多相当于6,7层楼高。另外放映系统和音响系统的成本也在百万美元级别。

根据资料,IMAX设计并建设一个影厅,收取费用高达300万美元 ,IMAX胶片放映机和音响系统,售价200万美元  。              

这还不算完,这套家伙的后期维护和使用成本也很夸张,光是为了把一部3小时电影的胶片放进放映机准备播放,就得耗时6到8小时。

这么高的成本,哪家电影院都得掂量掂量,它值吗?

拍IMAX电影费劲,制作方不愿意拍,电影少,导致院线不愿意花钱建设IMAX影厅,为数不多的IMAX电影没有地方放映,制作方更不愿意拍。 

他们的生意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

早期愿意接受IMAX的更多是博物馆,用来播放科教、自然类型的定制纪录片,比如上海科技馆、北京科技馆等。当然这业务很难挣到大钱。

无解死循环导致1994年IMAX惨遭变卖,2006年他们再次苦寻买主,却找不到愿意掏钱的人。

但在这一时期,IMAX展开了一系列自救行动,可以概括为用更全面的一条龙服务减轻客户的负担。

在电影制作端,即使拍摄时没有使用昂贵笨重的IMAX摄像机,后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科技与狠活”,将传统的35mm胶片电影转制成70mm胶片以供IMAX放映机播放。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转制电影是2004年的《蜘蛛侠2》,把画面变大数倍的同时保证了清晰度,引发了不少观众看了普通版后为了一睹IMAX版而去二刷。

有了DMR转制技术,任何电影都有了登陆IMAX影厅的可能。

另一方面IMAX把授权和放映系统的200万美元打了个六折,含泪只收120万美元。

中国有句老话叫:自助者天助之。积极自救的IMAX,等来了卡梅隆和他的《阿凡达》,这部现象级的电影,让全世界见识到了IMAX的技术实力。

在后来的3D热潮中,IMAX电影的门槛被进一步降低。制作端放开了受认证的第三方数字摄像机拍摄,让片方拥有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

最近几年的《八佰》、《黑豹2》等皆属此列。面向影院,则又创造了免费提供放映设备的合作方案。

IMAX也不是做慈善的活菩萨,虽然在前期帮客户把成本费用降了下来,但却可以在后期依靠票房分成、设备租赁维护、IMAX设备认证等手段来实现更多营收。

他们甚至会根据档期来选择合作电影,以追求影厅有效利用率的*化,从而实现利益的*化。

《阿凡达》首映时,全中国只有11套IMAX放映系统,如今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776,全球则有1622套商业设备。2019年,IMAX在全球取得了约14.8亿人民币的净利润。在中国,IMAX也贴合市场,开发了一些更接地气的运营方式,包括对本土IMAX电影的扶持和档期安排等。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档,国内IMAX以不到1%的影厅贡献了8%的票房,最后拿下了2.31亿人民币的成绩。

当然,所有这些利润与分成,其实都已经体现在了我们买到的IMAX影厅票价上。今天,特种影厅影院已经不是IMAX的专属,杜比影院和CINITY等概念接连出现。不过,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IMAX的意义却不止于此,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津津乐道于自己*次看的IMAX电影是哪一部,也会记得*次看那个3D倒计时的雀跃心情。

有人说,电影是人类的造梦机器。亲历过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我们这代人,对此大概更有切实的感受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