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消息,领英(LinkedIn)官方宣布:领英职场将在3个月后正式停服。比较诡异的是,该产品才于2021年12月14日上线,仅仅500天后却匆忙下线。
诡异背后,藏着哪些急流与暗礁?
领英是全球*的职场社交平台,据2022年财报,年收入大约为138亿美元。领英职场是一个面向中国本土的求职平台。从定位上看,前者主打社交,后者主打求职(交易),很有战略协同价值。
关于停服的官方原因,领英解释为: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宏观环境带来的挑战。求职服务关闭后,领英还将面向国内企业提供一些服务,比如人才和营销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就是没办法帮你(在国内)招人了,但是还是能帮你做营销,间接赋能你招人。但这些也不再是领英的主方向。
根据领英CEO瑞恩·罗斯兰斯基的内部信,领英在中国的重点方向将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人才招聘、品牌营销和技能培训上。
领英的旧方向与新方向的核心区别有2点。
首先是资源上的区别。
招聘的两大核心资源:一端是人才,一端是雇主(企业)。
前者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而后者不用——后者只需要海外人才资源,而这些领英已经不需要重新获取。
其次是应用场景的区别。前者满足的是国内招聘需求,后者满足的是海外招聘需求。
结合这两点,可以进一步得出领英职场关闭的具体原因。
官方宣布的“竞争激烈”,从资源上看更多是指“人才端”的竞争激烈。而官方宣布的“宏观环境”,更多是指“中国企业在国内招聘需求减弱”。
5月8日,领英的控股方微软已经承认:由于需求波动,将裁员716人,同时将逐步关闭领英职场。
关于需求的减弱,铅笔道曾多次引用一组数据,以证明创新公司招聘需求的萧条。
一家HR SaaS公司创始人向铅笔道透露,企业招聘时需要使用他们的产品打电话。2022年之前,每日的电话时间约几十万分钟,而在2022年降低至每天几千分钟。
另一位数十亿收入的招聘公司高管向铅笔道透露,2023年的招聘市场有复苏迹象,但起伏不定,速度缓慢。
2月份,疫情放开后企业都有“大干快上”的心态,但3月份又开始疲软。“2月份大家放开膀子干,干了一个月后,发现得到的反馈并不达预期,于是3月份又开始冷静。”
眼下招聘需求的复苏并非火箭式的,而是像一块冰冻已久的寒冰,在春风中慢慢化开。一位规模不到100人的创业者告诉铅笔道,2021年公司团队扩大了50%,而到了2022年,裁员变成了主旋律。
“我从2022年4月至今,没有打开过一次招聘软件。”该创始人透露。
这种弱需求的低迷环境,对“领英职场”的商业化非常不利。按照创业的生命周期,招聘公司诞生利润的时间至少需要5年。
以猎聘为例,2017年首度实现盈利,周期6年以上,目前每年净利润约2亿元(2022年,调整后净利润);而BOSS直聘则更长,成立于2014年,尽管已经在中概股、港股上市,但至今仍未盈利。
因此在“大裁员”的背景下,领英停服“求职”业务对公司的降本有着长远意义。
尤其是领英新战略确定后,明显是把主战场聚焦至海外——只是并未放弃中国客户,但解决方案用到的资源,基本已经与国内市场无关。
领英进军中国的拐点发生在2021年。
它成立于2003年,2014年进入中国,2020年时国内用户超过5000万。但2021年时,领英中国宣布终止用户原创内容的发布与互动功能,事实上这已经标志着“产品退出中国”,也意味着“领英求职”已经失去了人才端的*触手。
按照过去2年的发展趋势看,“领英职场”是不应该出现的。然而,就在领英中国产品阉割的2021年,“领英职场”诞生了——这也注定了这个长不大的孩子今天的命运。
2021年的宏观环境是偏积极的,但是2022年全然变了味。
“领英职场”的出师未捷给了创业者一个很大启示: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让一个正确的决策变得错误,时间会让一切东西变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