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半年寄托着半导体行业的很多希望,复苏、破冰、周期上行……半导体行业希望可以在今年下半年缓和回来,一片欣欣向荣。然而“百花齐放”好像有点难,“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半导体行业有着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状。
富在投资、人才、技术……穷则各有穷法。
01 投资:小厂、小地没机会
在过去的2022年里,关键芯片(包括在成熟节点开发的芯片)的持续短缺引发了各个行业和地区对芯片和关键材料(如稀土、镍、氖和锂)供应连续性的担忧。
麦肯锡高级合伙人 Ondrej Burkacky 表示:“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任何半导体供应链要素都需要时间。”一个新的半导体工厂需要 5 年时间,技术的研发需要 10 到 15 年,想要建造弹性供应链更是难上加难,供应链是全球性的,没有什么是真正本地化的,因为它是为服务全球市场而建立的。“这么难的事,能解决的无疑只有“极个别人”。
可以看出,2022年在欧洲、美国、中国、韩国、中国台 湾地区、日本等地,扩充生产体制、增强供应链和强化新一代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动向不断加速。背景在于,各国和各地区出于中 美竞争激化的考虑,都想把堪称关系各国(地区)技术霸权竞争和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的半导体掌握在自己手中。
各国扩充投资的主力企业依旧是耳熟能详的大公司。台积电、英特尔、三星、SK海力士、英飞凌、意法半导体、KLA、美光、IBM、Wolfspeed等都在大肆扩张,然而很少有小公司和小地方的名字在接收投资,表格里美国的投资金额是越南的投资金额的近158倍,这个贫富分化着实明显。
去年中国半导体投资1.5万亿,从半导体产业投资地域分布来看,共涉及28个省市(含直辖市)地区,其中投资资金占比10%以上的有中国台 湾、江苏、广东三个地区;投资资金排名前五个地区占比约为总额的65.8%;从内外资分布看,内资资金占比为75.8%,台资占比为23.8%,日韩资金占比为0.38%。地域来看,都是本来就半导体发展较好的地区。
小城小厂从零开始困难,吸引力低,穷者愈穷。
02 人才:人往高处走
人才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资源,在半导体产业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各主要经济体为维护和强化本土半导体优势,纷纷针对半导体人才出台多项振兴计划。
2022年,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6100亿美元,主要芯片制造商宣布价值超过3700亿美元的扩张计划,一线工程师需求量大增,全球人才缺口持续扩大,75%的半导体企业担忧芯片“人才荒”加剧。引才手段更多,发达国家以产学联合、提高待遇等方式应对本土人才缺口当前,美国半导体制造从业者约19万人,因大规模新建晶圆厂带来的人才缺口约7万—9万人。据瑞士德科集团旗下猎头企业阿第克统计,美国2022年半导体技术人员跳槽时的平均年薪比上一年增加18%。
除了美国,日韩不断加大奖金和补贴发放力度。东京电子近日为普通员工追加发放人均30万日元的夏季奖金,2022年累计发放人均超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9万元)的奖金。韩国三星电子则在2022年第四季度一次性发放了相当于5个月工资的特别奖金。中国台 湾地区多次涨薪,并鼓励员工持股。据104人力银行统计,2022年*季度,中国台 湾地区半导体人才需求平均每月3.5万人,年增幅达40%。中国台 湾联发科等半导体大厂为实习生提供带薪实习机会,其薪资水平与正式员工相差无几;台积电为吸引和留住人才,2022年4月涨薪5%—10%,远超往年3%的涨幅,并对超过5万名员工实施“买股补助”计划,鼓励员工成为公司股东。相关企业除了深耕顶大之外的技职学校,也将招聘触角延伸到东南亚,以及开发女性工程师,甚至从高中开始绑定人才,向文科生招手。
薪资涨幅更大,各国 “不惜血本”挽留半导体产业人才,这就让没有“血本”的“穷人”们被排除在外,连上场的资格都没有。
03 抗压能力:下行周期大厂能调整,小厂“要命了”
过去的一年里,半导体产业可以说整体进入“冰河时代”。慢慢的随着英特尔、英伟达、TI、ST、NXP、博通、微芯、ADI、英飞凌等原厂持续放货,大部分芯片的市场价已经回归到正常水平,很多消费类客户还存在大面积取消订单的情况,导致短期内市场出现供过于求。
近期,根据TrendForce最新公布的每周内存现货价格,DDR5芯片的现货价格已经重回下跌趋势,导致整体现货价格没有回暖迹象。DDR5芯片现货价格再次震荡下行,DDR4、DDR3产品现货价格继续呈逐日递增跌势。现货市场整体还未出现价格反弹的迹象。近期,部分买家寻求小批量订单的报价,但这种需求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动力来扩大整体成交量。目前,多数贸易商普遍认为现货价格已接近底部,但由于需求前景不乐观,仍处于被动备货状态。主流芯片(即DDR4 1Gx8 2666MT/s)现货均价由上周的1.543美元下跌0.97%至本周的1.528美元。
为此市场情形三星改变了“不减产”的说法,表示“将存储芯片产量调整至有意义的水平,已有足够的库存来应对未来需求”。据中国台 湾电子时报援引韩媒消息称,此前为了处理DRAM过高库存,SK海力士也已于2022年第4季开启降价促销。日前DRAM去库存有成,厂商已停止降价促销。
与此同时三星、SK海力士等都还在加紧研发新的内存技术,但是很多小厂就不是这么容易了。
据钛媒体数据,2022年中国吊销、注销的芯片企业超过5700家,比2021年多了70%,少产350亿块芯片。芯片行业不仅投资巨大,周期长,等量产出来后,又可能因为没有市场竞争力,而卖不出去,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原有的成熟企业壁垒更高,想超越更难。所以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说造出来东西很难,哪怕是造出来了,没有性价比就会没有市场,无法立足。
04 技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
半导体行业每次到低谷期是市场需求行为,低谷期是很多投资者蓄能期,带行情好就开始爆发。
在台积电、英特尔被欧美芯片法案疯抢邀请去建厂、三星美光大量投资新堆叠技术的时候,在大厂满环期待开启新的、好的循环期的时候,很多公司却面临着恶性循环。
魏少军教授曾经透露,在中国2810家芯片设计企业中,仅有32家企业的人数超过1000人,51家企业人员规模为500-1000人,人员规模100-500人的有376家。此外,更是有2351家企业是人数少于100人的小微企业,占比高达83.7%。
因为随着资本的逐渐冷静,对于初创企业的选择更加的慎重。在一些较为成熟且低端的赛道领域,国内早已进入价格战、抢替代的局面。而在这些赛道上,国内初创企业绝不处于优势。因为如果是简单复制同质化的,有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的人在做,而且已经形成规模了,团队要通过一支初始的团队,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去和已经跑了几年、甚至已经有上市公司,并且不止一家的上市公司在做的领域竞争,只能说团队要能够获得成功的难度会大很多。中低端芯片,在一级市场上基本没人再投了。
受限于规模体量,中小芯片公司专业管理能力不足,自建的技术和运营团队也难以长久维持,几款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很难摊薄芯片成本,同时还要持续的投入研发,两者难以兼顾。
因此,不少公司为了摊薄投入,盲目拓展产品线,希望通过低价快速去其他芯片细分领域探寻市场机会,但这种策略容易使其他企业也来自己的主战场杀低价,导致国内芯片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内卷化的惨烈竞争。
在2810家芯片设计公司当中,预计有413家企业的销售超过1亿元,这413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销售总和达到3288.3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总和的比例为71.7%。这意味着剩下的2397家企业销售额仅为1298.6亿元,85%的企业仅贡献了28.3%的销售额,足以见得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芯片公司的过度竞争导致芯片基本上都是采用竞争定价。一旦竞争定价开始,价格就没有底线,直至杀到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国内芯片公司的同款芯片成本不会相差很大,一般在20%以内,除非取得工艺上的突破,否则光靠成本取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10%的价差是客户选用的前提,留给国内中小芯片公司发挥价格竞争力的空间几乎没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半导体产业纵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