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2023,医疗投资的拐点在哪里

当下,市场在教育我们,无论是从投资人,还是企业家,我们要越来越理性,低下骄傲的头。
2023-06-14 17:07 · 投资界     
   

2023年6月8-9日,由南通市财政局、南通科创投资集团、中共南通市崇川区委、崇川区人民政府主办,南通市北高新区管委会、清科创业、南通宝月湖科创投资集团承办的“2023清科·南通宝月湖投资人大会”在南通举办。

大会以创投链接资源,以资源撬动产业,邀请创投、创新、创客各方头部力量齐聚南通,加快近悦远来的基金聚集建设。在丰富南通“万事好通”投资热力图的基础上,以创投之力剖析崇川科创机遇,助力南通打造创新高地,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创投力量。

本场《科技创新赋能生命大健康》圆桌讨论由丹麓资本生物医药合伙人李洁主持,对话嘉宾为:

包   胜   健瓴资本 创始管理合伙人

曹   锋   盈科资本合伙人

高   航   蒙牛创投 管理合伙人

高   颖   远翼投资医疗合伙人

田   鹰   海通开元 执行总经理

王云海   险峰旗云 管理合伙人

熊水柔   约印医疗基金 合伙人

2023,医疗投资的拐点在哪里

以下为对话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李洁:非常荣幸能够担任今天如此重量级讨论的主持人,也非常高兴来到南通,我是丹麓资本的李洁,丹麓资本是主要专业医药领域里面VC投资的机构,我们管理规模大概在20亿,一共有5支基金,其中有4支是人民币基金,还有一支是美元基金。

我们各位嘉宾做一下自我介绍,从包总开始。

包胜:我是来自健瓴资本的包胜,健瓴资本是上市公司伊利集团旗下的产业CVC,成立于2019年,主要从事股权类私募基金投资及管理业务,我们背靠伊利集团强大的全产业链资源和快消行业背景,走产业聚焦、专业化之路,致力于成为国内健康食品、科技及相关领域领先的股权类私募基金管理人,整个设立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助力整个产业上做更多前瞻性布局,从运营角度来讲,运营也是偏市场化的运营,我们是双币基金,目前我们国内管理了3支基金,早期的种子基金,直投基金,以及FOF,海外设有1支美元基金。健瓴资本通过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股权投资管理能力,在持续布局早期项目投资、成长期项目投资以及母基金投资等。

曹锋:大家好,我是来自盈科资本的曹锋,盈科资本是一家PE机构,目前管理的规模大概500亿左右,我们主要专注在三个赛道,一个是生物医药,第二个是新能源,第三个是硬科技。

生物医药这块应该是我们一个传统的优势赛道,投了大概100多个项目,基本形成了生物医药生态链。有比较多的项目已经上市,我们目前大概70%到80%的资金会重点投在中后期项目,早期项目也会做一些相应的布局。

高航:大家好,我是蒙牛创投的高航,大家可以看到蒙牛和伊利,中国两个最大的乳制品公司都来投大健康,其实也很好理解,乳制品的生机一定是往生命科学健康转型,所以我们基金主要是投资一些生命技术,生命科学服务上下游比较多,比如像合成生物、多组学、肠道微生态等等,还有一些精准营养干预技术,谢谢!

高颖:大家好,我是来自远翼投资的高颖,远翼投资是由远东宏信(HK.03360)为主要发起方,由专业团队管理的股权投资平台。远东宏信在香港上市,是一家横跨金融和产业的综合集团,我们在医疗产业有很多布局,目前并购了30多家医院,这个板块未来也会孤立拆分上市。基于这样一个产业依托,医疗也是远翼投资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方向,目前我们有3支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大概在60亿左右,其中一支是只投医疗大健康产业,谢谢!

田鹰:大家好,我是来自海通开元的田鹰,今天的活动,我们应该是唯一一家券商系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海通开元成立于2008年,到今年第15年了,目前的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已经投了超过600个项目,然后有超过120个项目已经IPO了。我们应该是所有的行业基本上都覆盖了,医疗大健康板块是我们重要的一个投资板块,我们投了包括依生生物、迈威生物、嘉和生物、瑞科生物、康乐卫士、凯因科技、乐普生物,这些都已经上市了,然后还有一些包括晟斯生物、心擎医疗、皓阳生物等,这些是还未上市,待上市的一些企业。谢谢大家!

王云海:大家好,我是来自险峰旗云的王云海,险峰旗云是一个双币基金,既有美元又有人民币,专注医疗健康领域早期投资,我们的特点是我们投的阶段非常早,过去3年多大概70%的项目是和创始人共创成立的公司,所以是系统性的去做共创的早期投资。我们也确实在早期投资了一系列非常优秀的企业,比如说在腹腔镜机器人领域,我们共创成立了康诺思腾。在基因治疗领域我们共创成立了嘉因生物。在小核酸药物领域我们共创成立了圣因生物,抗体偶联药物领域我们是普方生物最早期的投资人,在各个细分赛道还都是比较头部的公司,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南通,与行业的各位专家和朋友交流,谢谢!

熊水柔:大家好,我是来自约印医疗基金熊水柔,我们只聚焦在医药医疗,生命大健康这个赛道,我们管理规模大概在四五十个亿,也投了四五十个项目,覆盖的几个主要赛道,像器械、创新药、人工智能、医疗服务,我们都是有覆盖的。

投资的阶段我们比较喜欢做企业的第一个投资人,当然我们成长期也会覆盖,两头我们都会覆盖,我们投的泛生子、天科雅都是我们最早期创立的股东,发展都还是不错的。今天很高兴来到南通,因为我们跟南通也有合作,也希望未来真的是在南通的药片这个领域里面愿意能够有更多的出力,感谢大家!

包胜:投资节奏简单讲就是顺势而为,从领域上来讲,我们投资布局整个大健康赛道,投资一些大健康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无论是新材料也好、合成生物学也好,一些蛋白类食品也好,整个投资策略其实从2019年设立初就已经确定。

其一,尽管近几年内外部的环境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投资的节奏可能会做一些轻微调整,比如我们在比较好的年份,一年可能投四五个项目甚至更多。当下这个环境下,我们对项目的选择上面会更加挑剔一些,无论从项目的财务收益还是对项目未来的预期上,可能会更保守一些。

其二,我们还是要投早,在2022年设立一支种子基金,也就是说往前更迈了一步,孵化的项目也做了一些布局,跟李总这边去年也合作了一个项目,这是另外一个投资策略,我们希望既保持定力,又能够穿越周期。

曹锋:谈到投资节奏,从2022年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大部分投生物医药医疗的机构都处于躺平或者半躺平状态。今年上半年疫情过后,大家希望能有一个快速恢复,但实际上也不像预期的那样子,大家还是能够感受到。

对于我来讲,我认为实际上是跟整个大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说我们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从美国的经济、欧洲的经济,然后中国的经济来看,实际上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对于各个投资机构实际上都有一定的投资压力,LP肯定是给压力,资金也是有成本的,所以说对于有些机构来讲的话,一方面有投资压力,但同时也像包总所提到的,实际上还是很审慎的去投资一些相应的项目,因为在2021年的时候,实际上有非常多的一些项目,他们的估值都拉的非常高,经过这一段时间还没有明显的出现Down Round这种情况,当然我们是期望他能够有一定程度的Down Round,在这个过程肯定是要有一定博弈的过程,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还是看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目前来看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目前来讲整个措施还是比较平缓。我觉得在短期内可能下半年整个投资节奏不会特别的快,特别的猛,我个人认知是这样子。

对于我们来讲后续的投资方向,创新药的一些新靶点我们肯定还会重点去做一些相应的关注,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尤其是门槛比较高的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我们觉得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而且将来一定是有巨大市场。至于说像数字疗法、智慧医疗等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从整个策略来讲,就像包总所提到的,可能要更往早期走,这是一个。然后从我们角度来讲,我们还会更加关注它的硬科技这块,这个项目的硬科技含量到底什么样,以及它长期价值情况。总的来讲,从细分方向以及从整体的策略来讲,我们基金大概会是这样一个情况,谢谢!

高航:整个生命大健康行业要分四个点去理解,分别是政策民生、资本市场、商业模式还有技术的迭代,我们要整体的去看这个行业,首先是政策,整个大健康行业这几年有一点遇冷,包括疫情这三年整体来说医保的耗费,其实都是有关系的,因为医药行业跟政策导向性敏感程度非常高的。

第二个就是资本市场,其实有一个很好玩的数据,只要美元在加息的通道上,全球的医药医疗投资就一定是减少的,因为整体来说全球生物医药投资的定价权其实还是在美元基金手里,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说我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一旦是美元加息的周期,整个医药行业的同志会减少。但是如果说今年下半年美联储降息的话,很有可能生物医药领域市场投资会再度繁荣起来。

第三点讲的是商业模式,过去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是以Milestone去驱动的,比如说IND临床一期二期三期,但是坦白说它在当下并没有产生现金流,所以说在过去整体来说市场财务回报货币投放量比较大、流动性强的时候,大家是可以接受商业风险可以趋之若鹜的去做投资。

当下市场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其实需要生物医药领域去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这也就是说我们传统的消费基金或者消费企业可以去帮到他们,比如说让他们的产品可以消费品化,往营养医学以及消费医疗拓展业务。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不同的管线或者不同的适应症,这样的话可以通过食品、药品真正做到食药同源,这也是很关键的。

第四个驱动点我们比较关注的还是技术迭代,这几年来说不管是mRNA、小核酸药包括合成生物学等新的学科出现,都可以让整个行业有一个更好的突破和飞跃,包括AI技术的不断地迭代包括AIGC、大模型等等。未来各种跨界技术都可以在整个生物大健康领域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我们的战略可能跟头两位不太一样,我们是希望进攻,我们是一种进攻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领域。我们希望在跨界合作上可以使这种产品、使整个行业通过生物技术可以有一次革命性的飞跃机会。

高颖:听到高总刚才的谈话确实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观点,我们今年在投资阶段会做一定占比的调整,之前我们大概会有30%-40%去支持未来现金流的补充有信心的早期企业。另外我们今年也是把目光更多地去专注于企业自我造血的能力和速度,它可能不需要现在就有自我造血的能力,但是对于未来商业化的考量、能力和策略会占到我们更多思考的比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所关注的赛道问题,今年我们也基于过往投资的项目做了一个调整,我们今年会多加一个叫严肃抗衰的赛道。可以看到目前人类的寿命是在不断延长的,我们得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包括很多专家也认为肿瘤也是慢性病,慢性病导致的原因就是机体的下滑、代谢的变慢、细胞的老化等等,所有的严肃抗衰是通过基于严肃技术的基底去做高维打低维的说法。如果我们通过严肃医疗能够达到抗衰的目的,我们提早地去预防细胞老化,提早地去预防一些东西其实我们可能得某种疾病的概率会减少或者说我们的时间会推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仅能够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从宏观层面上来说也是可以降低一些医保支出等等,在这样的方向上刚才也提到以严肃医疗为基础,那么可以包括细胞治疗或者是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比如说有了CRISPER CAS9的基因编辑工具的突破之后,基因编辑在近几年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突飞猛进,已经有很多的药物在临床阶段,包括昨天FDA也受理了第一个基因编辑的药物审批受理。

未来的发展方向,基因编辑可以和表观遗传学去结合研发一些新工具,可以自由地编辑人体大部分的基因甚至达到一个可逆的效果,这些也都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之一。

田鹰:对于我们来说,前面提到了医疗行业可能处于投资的寒冬,但是不可否认整个医疗行业在国家经济产业里还是朝阳行业,把它放长远一点,因为医疗投资本身就需要耐心,我们目前管理的基金里面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基金,所以我们会投各个行业,会做一定比例的配置。在医疗大健康这方面,我们是多看少动,或者看到合适的项目才出手。对于我们这样的券商背景的属性,传统的投资阶段是比较偏中后期的,偏Pre-IPO的,但是对于医疗健康行业这样的成熟项目估值非常高,也没有下来,对于我们来说投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在找到合适标的同时也会往早期去看,在医疗医药方面看一些细胞治疗、ADC等等。高总也提到包括生命延长以后很多的治疗手段、治疗方案。在器械方面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投入,因为从发达国家来看,现在药品销售和器械销售基本上可以达到1比1的状态,但是在我们国家现在可能药品和器械销售只有1比0.36(不超过0.4),所以器械还有一个过万亿的市场。可能短期对于市场有一定的悲观,但是长期来看还是觉得是有很大的空间的。今年也新成立一支专做医疗器械的基金,规模不是很大,我们会找一些成熟项目作为整个基金的基石,同时我们也会做些相对早期的医疗器械研发的企业投资。

因为我们看到上市公司里已经有不少器械类企业,未来这些对于单一产品的并购可能也会是一个行业里的趋势。这些小项目从孵化培育甚至有些可能在过程中进行并购,会有对于投资人来说更多的退出手段,我们觉得未来还是大有希望。

王云海:刚才前面的投资人其实都提到了目前整个医疗行业肯定是处于周期的底部阶段,不光是国内,从全球来看美国目前也是处于这样的周期性阶段,但是我们是投早期的机构,所以我们在这种周期过程中现在还是乐观前行,因为越是在经济周期的底部时越会产生一些创新性的变革,历史都是这样的。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这种周期下确实有一些变革性的技术正在产生,比如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的发展,但是这样的变革性技术如何对医疗、医药产业产生助力,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我们目前可以看到包括美国像英伟达、谷歌、微软等公司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巨量的资源,国内的许多公司也在跟进。

在这样的趋势下,未来算力、算法掌握在有资源优势的机构里,作为初创企业未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掌握什么样的资产才会有优势?我们分析下来觉得一个初创公司在未来这种环境下应该掌握数据,尤其是优质的、标准化的、结构化的数据。所以我们现在系统性地看能够产生高通量数据的一些硬科技,比如组学类,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空间组学。还有就是能够和医药产业链结合,产生高通量数据的科技,以及能够和数据结合的创新器械等。

另外一个方向我们也在看能够在现实环境下生存的企业,能够利用它的技术产生现金流,这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另外一个方向。

熊水柔:今天我们都是投资人,投资人应该是一个谨慎但是同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刚才我们团队正在开一个会,是5月1日刚刚发布了私募基金备案新规,我们内部就在学习,我就想一个问题,从2018年资管新规到现在的备案新规,我们作为管理人强烈感觉到一个逻辑,现在整个国家对于金融、对管理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也就是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同样我也在想我们创业我们看的企业也面临这样的情况,双创繁荣时代到现在,我们对企业家的要求以及创业的门槛跟投资一样都提高了很多。

刚才其他的嘉宾也谈到,医疗健康赛道、生命科学赛道无论怎么调整,未来的空间以及未来的增量都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我们现在经常讲集采的天花板是我们估值脆弱的防线,特别是二级市场,但是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端,这方面的创新是非常多的。我们做医疗,总会有朋友、领导问我老人生病了怎么办,能不能找到好的医生、好的解决办法,甚至很好的朋友很年轻就得了肿瘤,有没有很好的办法,我也在想尽一切办法甚至在想有没有可能临床入组的一些新办法。

这个体现了一个我们对于医疗可及性、经济性、安全性、有效性孜孜不倦的追求,人就是这样。而且供给端的技术同样是这样,我们约印医疗基金只投这个赛道,因为我们看到了也布局了细胞治疗、TCRT,也布局了Protac,也布局了ADC,基因治疗我们马上也会投。

所以这些真的能够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并且对投资人来说又能够在投资的回报周期上算完之后,应该还是有回报的,就可以投。这里面机会还是很多的。

我想表达的第二点,今天我们的主题,南通包括也看到国家投入很大的力量在生命科学领域、大健康领域,这对所有的同仁来说应该是庆幸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努力的空间。

第三点我想表达的是约印,我们还是希望在这个赛道里有自己的定力,当然你得有自己自由的状态,我们经常说我们不追风,但是我们也不盲目乐观,不自卑也不焦躁,在这个领域里能够深耕细作,早期的项目我们能够build up,能够跟产学研形成很好的关系和生态,团队的小伙伴基本上都是产业里出来的,我也是创业出来的。你能够做一个企业或者能够投进去的时候,能够帮助他,能够培育很好的生态土壤,因为这个池塘总是要有新鱼苗的,没有新鱼苗只等着收割,这个洞就会越来越大,最终也打不到鱼了。

刚才我也谈到约印喜欢做第一个投资人,但是同时投资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我们经常谈到一个事情,当我们在募一个基金的时候,我们的LP既要又要还要也要,最后还是不要,所以我们要想清楚各个策略,包括我们投入portfolio的配置阶段来进行一个组合,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定力。今天也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找到我们的打法,并且把这个打法贯彻到募投管退中。我们投了这么多项目,当然也不多,不到50个,能不能形成一定的化学反应,能不能形成它的双边效应跟内部效应,然后我们真的能够困难的时候顶得住,做的好的时候,特别是比如疫情前两年,疫情的企业是很好的,但是你说今年有可能就会受很大的挑战。

所以好的时候、不好的时候,当我们有一定周期的判断逻辑,然后围绕着这个判断逻辑沉下心来去做研究,去找到项目,是热点项目也没关系,然后我们来判断它真的能跑到第一位、第二位。我们天天跟券商在聊,未来IPO是我们最大退出的方式,要退出,只有热点的头部的项目,我们自己这么想,证监会还是比较包容的,否则的话你到了后面,问题就很多了。

同时我们自己有没有可能真的发现是能够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我们能不能沉下心来找到团队或者说我们从它的科研、科学属性到产品属性到商品属性,几个阶段我们都能够去跨越这个鸿沟,我们作为一个管理人,每个阶段都能帮的上忙,不论是从portfolio帮忙还是从募投管退,我们自己进行一个循环,能够帮的上忙。

最终在我们的投资策略里面,刚才我们很多嘉宾也谈到,无论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国产替代的角度、创新的角度、技术迭代的角度,真正能够在这些角度方面又能找到我们的逻辑,并且呼应我刚才那个话题,大浪淘沙的时候,能不能找到最优秀的企业家跟科学家。我想有这样一个定力,有这样一个逻辑的话,我们希望也能够在这个赛道里面,这个赛道真的是能够越来越扩容,而且真的是能够通过我们国家所提倡的腾笼换鸟,把真正的钱用到真正的点上,也像我们的使命一样,我们投资真的投到那些最优秀的最创新的技术,能够改变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谢谢!

李洁:熊总,你们今年的投资节奏怎么样。

熊水柔: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我们现在投资其实还是在有条不紊的往前,我们并没有说因为现在行情不好,我们就不投了,我们每周每个月的会议都在聊,其实我们内部也给我们投资团队蛮大的压力,不是因为不能躺平,而是大家要有销售漏斗,要找到更好的项目。

当然我觉得在这个时候的确市场在教育我们,无论是从投资人,像刚才康桥的老师说的一样,无论从我们的投资人还是企业家还是我们自己,我们越来越要理性,以前很骄傲的项目,现在也要低下骄傲的头。

我们现在谈两年前的估值,我指好的项目,基本上也能够接受,我想现在初步有了这种共识,我们还是会谨慎的乐观的去投我们的项目,谢谢!

李洁:下面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现在肯定是一个投资的底部,但我们肯定是长期看好生物医药产业,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未来20年、30年、40年依然是一个向上的周期。但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快速的破局或者是有一个反转,大家怎么期待这个Turning point?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思考或者回答这个问题,既可以寄希望于美联储降息,什么也不做,等着也可以,或者是说我们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他们的投入,这也是一种办法,期待宏观的变化,另外也可以更改我们自己的投资策略。

我们丹麓在这段时间也有一些投资策略的变化,像过去我们在做早期投资或者是我们立的一些项目,比如我们平均给他三四千万的水平,但现在可能我们觉得三四千万不够。因为如果你想拿到一个很好的临床结果,比如说临床一期的一些thinknow或者是二期Pivotal的一些数据,像过去可能一个期限几千万就够了,现在我们觉得一个亿,然后我们可能会和其它的投资机构一起抱团投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减少市场风险的办法,因为他有足够多的钱,两三年的话我觉得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之前张总的投资思路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他们从现金流回报出发,然后又cash float,这个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针对这个开放式的问题,头脑风暴,也不一定要仅限于自身,仅限于宏观,当然也可以基于自身的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如果有嘉宾对这个之前有过一些思考的,可以先回答,不一定按顺序,给大家一点思考时间,如果没有主动的,就按顺序来,看有没有想主动回答问题的。

熊水柔:我说一个吧,当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期望,我们谈信心的问题,因为我们医疗这个领域政策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集采这个领域,还是要鼓励创新,当然我们知道政府在做一件事,但是我们觉得政府做的是不是能更多一点,特别是集采,特别像开始冠脉砍到脚脖子,我们内部反思对行业不是很好的。

所以我想表达的是信心的问题,这点需要政府来下一些更有力的手段,无论是从支付包括商保,包括对创新的一些扶持,对医学转换的一些扶持,包括还有对我们投资人政策的开放,刚才我也谈到备案这个问题,本质上对我们有一定限制的,所以从这点来说,政府一方面在强有力实施政府的概念,另一方面对创新的影响,这两边要避免误伤,其实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现在我们大家这么聊一聊。

李洁:很好。因为今天这个主题是药片,包括医保,包括集采这方面是不是更多的反映民间的声音给到医保局或者是监管这边,可能形成一些共同的声音,我觉得也能够影响到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我觉得这也是一些思路吧,也是一些破解的思路。

高颖:正好我接着熊总之后说一下,第一个观点我想表达的是所谓的关键节点是什么,也许我们都没有办法预测,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给足够的时间。因为刚才也说到政策其实对于医疗行业来说非常重要,政策和市场,不论是哪个行业的政策,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政策,它和市场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点都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很多政策制定的时候是有必然性和必须性的,但它如何达到最佳的跟市场的平衡,我觉得还是需要给一些时间。接下来第二个观点就是跟这个时间相关,在这样一个时间之内,我们投资人能够做什么,我再引用一下熊总刚才的话,它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投资人也应该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我们投资的每一家企业都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必然的过程,包括我们自身。作为投资人,作为他们的股东,能够做到的第一个就是给予充分的支持,我们看好一项新技术和未来的商业潜力,我们给予他充分的资金和时间支持,包括对于他们公司治理上一些策略调整建议等,这些都是我们投资人可以做到的。

第二个是对于新项目的话,对于远翼来说还是非常坚守以技术为出发点去进行投资,我们投资的阶段可能没有熊总他们那么早期,我们还是专注于中期成长期这样一些企业,所以也给我们更多的一些安全垫或者更多的一些基础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李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是一个思路。

田鹰:我简单说一下吧,如果说到关键节点,至少我觉得我们没有发言权,这个拐点什么时候到,我们不知道,不确定,但对我们来说,其实我们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投资,选定我们的方向。

我举一个例子,其实我们现在主要关注的是器械的国产替代,第二个是新技术的迭代,特别是比如说在体外循环支持设备、OCT设备这些方面,包括外科手术机器人,我们都在关注。

举个例子,体外循环支持设备Impella应该是2016年就FDA获批上市了,它最高峰的时候销售额有10亿美金,但这样的产品现在在国内还没有,我们能不能找到,这只是举个例子,找到类似这样子的企业或者这样的产品,我们是愿意伴随着一起去成长的,我们愿意持有更长的时间帮助企业去继续发展,我觉得这是我们看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我们投资要针对这些真实的需求来做投资,因为我们现在也看到很多的产品,我们看到确实革新了技术,确实是创新了一些产品,但是它的市场容量非常小,全国的手术可能一千例、两千例,这样子的产品可能至少在我们这样的机构不一定是我们考虑的投资方向,我们更多希望是硬科技含量高,同时又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市场容量,有一定技术壁垒的企业,我们会保持持续的关注,然后等待这个行业春天的来临,谢谢!

王云海:主持人提到Turning point,我突然在考虑这个,在二级市场买股票的时候怎么判断Turning point。

无非第一个是政策底,大家预期这个政策已经到底了,没有再往下的空间了。

第二个是市场底,市场通过充分的震荡,已经看到了市场到底了,大家也觉得有往上的空间了。

第三就是某些板块可能有赚钱效应了,让大家看到这个领域可以赚到钱了,可能就距离整个市场的拐点不远了。

我们可能确实没有办法判断一级市场的Turning point在什么地方,所以我在想是不是也会有这样一个同样的逻辑,在医药行业的政策,比如集采是不是已经到了政策底,包括美国加息是不是也到了政策底了,政策是不是已经筑底了,我们可以去思考。

第二个是市场底,在座的各位嘉宾都已经觉得这个市场非常冷,以后还会不会更冷,还有没有更冷的空间,这个空间还有多大也可以去思考。

第三个是赚钱效应,当我们港股这些医药上市公司有赚钱效应的时候,让我们二级市场这些投资人赚到钱,我想一级市场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李洁:举一反三挺好的,我总结下刚才田总的,听上去还是很有启发的,至少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关注基本面,关注你的需求,价值自然而然就到来了,王总的借鉴二级市场来判断,二级市场最典型的特点是你觉得到底的时候还没有到底,是不是还要再买更多的衣服。刚才我的问题都有误导,我认为如果现在已经到底了,王总更进一步地说这可能还没有到底,还早着呢,这也可以提醒我们。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曹锋:我稍微简单地谈下我自己的理解,我自己认为还是要看整体的环境,对于中国来讲目前整体中国的经济到底是可以很快的复苏,还是比较平稳还是增长乏力等等,目前整个中国绝大部分人相对来讲是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第二点对于这些初创企业或者相对成熟的企业也好,很重要的工作是要苦练内功并加强管理,尤其是对于成本这块的管理很重要,因为未来这样的寒冬大概会是多长时间,目前很难确定。

第三点不管熊总包括高总都提到,对于整个生物医药的发展,不管是创新药的发展还是医疗器械的企业发展都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个优秀的企业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破产清算,如果是一个优秀企业,还是可以留下还不错的资产。对于后面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比较频繁的兼收并购的阶段,当然这是建立在未来的经济复苏的基础上。

我个人认为整个中国目前可能处于平缓的低潮期,但是从长远来看长期向上的大趋势一定是存在的,而且从我个人认为应该来讲中国生物医药迎来第二次浪潮的基础已经存在,就是静待时机。

包胜:我补充一点个人的想法,个人觉得拐点就像刚刚那位同仁讲的不太可能十分准确的预测,无论是股市还是整个大环境,毕竟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能预测及控制的,我们做基金管理公司和管理基金肯定要有跨越周期的能力,行业肯定会有高峰也会有低谷,因而即要外观更要内观,外观一些大环境,外部风险等因素,内观上要专注已确定的大方向及基本面。就像船出海一样,是有一个航行的终点目标的,中间过程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一帆风顺,在整个航行过程中肯定有风有雨有太阳,会遇到各种天气,要不断调整航路,但既定终点目标是不变的。我们的投资节奏、投资策略,会根据不同天气即内外部风险参数进行调整,但总体来讲,还是有积极的心态并向终点前进的。

高航:每家投资机构背后的资源禀赋不同,为什么这个行业大家在说遇冷,其实底层逻辑就是因为一级市场包括二级市场的退出不那么赚钱甚至是亏钱,大家知道公募基金或者二级市场主流资金配置也是有周期的,我们最近看到新能源明显就在回调,很多资金就已经流入医疗领域,我们也看到这是一个很大的体量,我看到那个数据就是大量的二级市场的资金开始往医疗领域流转。

有的二级市场资金周期也是很有意思的,在我看来有些硬科技已经到了所谓的顶点了,因为二级市场有句话叫做因为看见所以相信,他们把自己的财务预测已经做到2026年、2027年,基本上把所有的预期都打满了,所以他们一定会跳转赛道。真正的turn around可能是对于别的行业反而是往下走的,医疗行业真的是在底部是往上走了,这是给大家一个很好的退出点。

大家可以看到一级市场看大模型、AIGC,大部分的基金还是从去年下半年包括今年一开始看的会比较多,因为整体来说全球资本市场包括中国二级市场这个行业就在往上走,包括Web3、AIGC、大模型等等。首先退出的预期更加强烈的时候,这个行业资本一定会越来越涌入。这个行业也需要一些不同的玩家进入,像食品饮料行业或者不同领域可以给这个行业带来新鲜的血液、新鲜的场景、新鲜的人群,刚才高总讲到抗衰领域,抗衰不单单食品、药品,不同的递送方式,中国未来有将近3亿的中老年人是这样的,超过65岁就有将近3亿人,如此巨大的市场里面一定有很大的抗衰、医美或者针对慢性病人群康复、治疗手段甚至包括药食同源等等都是巨大机会,我觉得中国不缺消费力,有的时候叫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退出的市场包括刚才曹总讲的并购市场会慢慢活跃起来,这里面有大量的机会比如说跨界巨头并购,行业垂直领域巨头并购都给了这个行业更多的交流可能性,同时S基金也慢慢地逐步起来,都给了一级市场投资人更多的流动性安排,这都是一个很好的点。

当然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人,大家都在投科学家、教授,有时候对他们又爱又恨,他们的技术非常牛,但是他们有时候在商业化的理解包括产业化思维是并不完善的,一个好的技术到好的产品到好的产品力去卖给消费者,卖给终端需求者这条链条还是很长的,需要的综合能力也是很高的,所以说未来的话这个拐点也许很长,客观来说如何让这些科学家懂得商业,这个团队怎么去共建,这可能也是下一步整个行业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也需要一些鲶鱼在这个行业里搅动。

李洁:高总肯定是稳坐钓鱼台的思维,一贯而终,从高总的话里我很有启发,资本是流动的,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如果是低估的,周边消费、食品的资本可以进来,甚至其他的产业资本也可以进来让投资回报率变成比较正常的范畴,这也是给了我们一个比较好的信心,只要是在市场的环境下。

时间差不多,我们今天的环节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观点,谢谢。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06/515587.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