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230亿「基因富豪」汪建,遇到麻烦了

有市场人士认为,在疫情红利消失后,华大基因交出的答卷都不尽理想。
2024-09-11 10:40 · 雷达财经  X编辑   
   

基因测序设备龙头华大智造,股价跌跌不休。

9月10日,华大智造开盘后股价迅速走低,盘中跌逾3%,至收盘跌幅为1.5%,年初至今累计跌幅超55%。而此前一个交易日,公司股价还创下上市以来的新低。

从公开信息来看,这家公司自去年以来遭遇了诸多不利局面。首先华大智造财务表现糟糕,今年上半年延续了去年的收入萎缩和利润亏损势头;其次公司面临着不确定的外部风险,日前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生物安全法案”,其中提及了华大智造和关联方华大基因。

对于上述法案,华大智造声明称,公司不收集任何基因数据,该法案对于公司的指控存在多处事实错误。公司希望在后续成为正式法律之前,能够据实修改或终止。

华大智造和华大基因,也是“基因狂人”汪建实控的两家上市公司。然而,在华大智造股价不断缩水的同时,华大基因曾经的光环也悄然失色,公司近年来业绩停滞不前甚至开倒车,市值大打折扣。

受此影响,作为两家公司董事长的汪建,在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身家为230亿元,不及上一年的310亿元。

1、华大智造股价创上市以来新低

股价不断走弱的华大智造,再遭利空打击。

据媒体报道,美国时间9月9日,美国众议院就拟议《生物安全法》通过了一项编号为H.R.8333的立法草案,该法案拟限制美国政府提供的资金、贷款或补助被用于在履行政府资助的合同中使用被指定公司提供的某些生物技术设备或服务。

分析认为,该法案的目的,在于限制美国方面与中国的多家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开展业务。被列入限制名单的企业包括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华大基因、华大智造及其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

9月10日,华大智造官网发布针对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声明。华大智造称,这只是立法过程中的一步,并不意味着该法案已成为法律。对于公司的指控存在多处事实错误。

华大智造强调,公司和Complete Genomics作为基因测序行业上游设备提供商,不收集任何基因数据,客户基于公司测序平台所产生的数据均由客户自行收集、存储、处理及管控。

天眼查App显示,华大智造成立于2016年,公司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注册资本3.7亿元,于2022年9月份在科创板上市。

目前,华大智造主要从事基因测序仪及实验室自动化业务相关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截至2024年6月末,由汪建控制的深圳华大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西藏华瞻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华大智造36.81%和9.97%的股份。而华大集团的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汪建也同时就任华大智造的董事长。

在华大智造独立前的2013年,华大集团收购了美国企业Complete Genomics,获取了测序仪相关技术,并在3年后将相关板块分拆出来,成立了华大智造。

2019年以来,基因测序行业龙头企业因美纳(Illumina)多次向华大智造提起专利诉讼,直到2022年,华大智造与因美纳就美国境内所有未决诉讼达成和解。此后,华大智造于2023年1月开始,正式进入美国市场销售全系列测序产品。

不过,自2023年以来,华大智造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该公司2023年营收为29.11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减少31.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7亿元,同比大幅减少129.98%。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2.09亿元,同比下滑16.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8亿元,上年同期亏损9802.70万元,亏损同比加大。

对于营收下滑,华大智造表示,系宏观环境、地缘政治、市场竞争等各方面的影响所致。但拉长时间来看,公司2020-2021年期间业绩爆发,与当时的新冠疫情相关。随着疫情防控结束,公司业绩开始“变脸”。

值得一提的是,在备受关注的美国市场上,今年上半年公司在当地的工厂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生产基因测序仪,主要承接美国本土和美洲的市场需求。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境外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为 33.75%,其中,美国区域业务占比为 5.04%。

对于《生物安全法案》的潜在影响,半年报中华大智造表示,美洲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市场规模*的区域,该法案对于美国以及部分国家在选择公司产品上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合作取消或推迟。

在产品销售风险和业绩压力之下,华大智造的股价屡创新低。行情数据显示,在上市不久的2022年11月,公司股价最高来到148元左右,但不久后便进入下行通道,截至9月10日收盘价为38.15元,较高点已跌去超70%。

2、“基因狂人”汪建身家缩水

相较于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被媒体称为“基因狂人”的汪建,其关注度也不低。

今年5月21日,华大基因官微发文称,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带领华大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传回了全球首份来自世界之巅的超声图与脑电数据。

文章称,这也是70岁的汪建第二次登顶珠峰,刷新了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本次攀登珠峰旨在开创性产出高海拔科研数据,深入解析人体在极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生理机制,为未来的科学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和启发。

70岁登顶珠峰,对于目标是活到120岁的汪建来说,似乎算不上什么大事。据媒体报道,汪建从不掩饰自己对“永生”的渴望,对他来说活到120岁只是小目标,他多次表示,基因技术最终能够让人类实现永生。

1954年生于湖南怀化市的汪建,曾经历过一段困苦的生活。1968年,14岁的汪建初中未毕业,便下乡来到湖南湘西的偏远山区。吃不饱饭的他,一度跑去粮仓“监守自盗偷米”、甚至抓老鼠来安慰饥饿的胃。

这段贫困时期的经历,成了汪建日后奋斗的原动力之一。后来的一次对话节目中他坦言,比起肉体痛苦,精神痛苦不值一提。

好在作为工农兵学员的汪建,获得机会进入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硕士。1988年去美国,先后在得州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做研究。

汪建称自己的人生前30年可以总结为求生、求学、留学。正是在留学期间,他开始深入接触基因科技。

1994年汪建回国,创建了吉比爱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1999年为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任务,其主导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华大集团”前身)。

2003年SARS期间,华大基因是*个破解病毒样本基因组的民间机构。2007年,53岁的汪建带领南下深圳,创办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逐步实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

2017年,汪建推动华大基因登陆创业板,这家公司当时被称为“基因检测领域的腾讯”,被投资人寄予厚望。上市四个月后,华大基因从发行价13.64元一路上涨至超过250元,市值突破千亿大关,汪建也因此登上了财富之巅。

然而,在风光的另一面,汪建也伴随着争议。新京报曾报道,他因反对女性注射HPV(宫颈癌预防)疫苗被方舟子怒怼。他也因不允许员工放支架(心脏搭桥),引发不少医学从业者的质疑。

2022年12月,曾担任华夏方舟国家基因库副主任的王德明实名举报华大基因核酸检测问题遭毒打。随后,华大基因再发声明,称王德明恶意诋毁。

现如今,构建起自己“基因帝国”的汪建,仍活跃在企业管理一线,但其个人财富受累于两家公司业绩表现,有所减少。在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汪建身家为230亿元,不及上一年的310亿元。

3、华大基因营收净利“双降”

汪建旗下的华大基因主要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手段,为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提供研究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上,相比处于上游主营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产品的华大智造,华大基因位于中游,主打基因检测服务。但相同的是,在业绩方面,随着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淡去,华大基因高光不再。

财报显示,2023年,华大基因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43.5亿元,同比下降38.33%;对应实现的归母净利润约为9290.04万元,同比下降88.43%

公司称,受行业周期影响,公司相关检测业务收入出现较大下降。而这已是华大基因净利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2020-2022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20.9亿元、14.62亿元、8.03亿元。

具体来看,2023年华大基因感染防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16 亿元,同比下降 77.59%,主要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营业收入大幅下降所致;同期公司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43.95%,主要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相关检测需求下降带来的收入大幅下降所致。

2024年上半年,华大基因业绩持续滑坡,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1亿元,同比下降9.67%;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为1819.98万元,同比下降63.45%。

分析来看,除了国内感染检测需求断崖式下跌,海外部分市场业务增长放缓,也是导致华大基因收入下滑的重要因素。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大基因除中国大陆市场录得增长之外,其他的亚洲(含中国港澳台)及大洋洲、欧非和南美洲市场的营收均同比下滑。

此外,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称,受经济下行影响,公司的科研院所、医院和政府等主要客户回款周期延长。因此,该公司应收款在上半年增加,并计提信用减值损失5818.4万元。

有市场人士认为,在疫情红利消失后,华大基因交出的答卷都不尽理想。

而业绩支撑不足,华大基因的股价也一路走低,目前的市值仅剩约145亿元,不足*期的七分之一。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雷达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