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冬天的尔滨,是南方人的三亚

如今的哈尔滨,一到冬天便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门当日,甚至有游客凌晨3:15就开始排队。
2025-01-14 15:49 · 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李葵   
   

说哈尔滨“媚南”,不过只是一句调侃,眼下哈尔滨接待游客的方式似乎更像作为“共和国长子”,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弟弟妹妹”来家中做客的感觉。毕竟从“共和国长子”到众多影视作品中东北的萧瑟与钝痛,哈尔滨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大都处在失落之中,因此眼下能够被看见,弥足珍贵。

每到冬天,哈尔滨都会准时让本地人“寒心”一次。

“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尔滨,你还真是一天一个新花样”,所谓“独在故乡为异客”,大抵就是这种感觉。

人造月亮、飞马踏冰、冰上游艇、冻梨摆盘、松花江冰面热气球、暖气休息室……这都是老黄历了。

今年的哈尔滨在讨好型市格方面更进一步:租赁羽绒服;中央大街连wifi(据说2打头的身份证号码连不上);180巡逻特警;漠河主题车厢;地铁座位加热;公交司机cosplay圣诞老人;甚至连人们耳熟能详的铁锅炖,都能整成jellycat和迪士尼的“联名款”,吃不完可以打包,第二天可以免费加热。

(图/小红书博主“王相予”)

以前的哈尔滨,一到冬天可是要猫冬的,毕竟外面天气动辄零下几十度,在将近几个月的寒冷冬日里,非必要不出门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萧红曾在《呼兰河传》中写:“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好冷啊!地冻裂了。”

可如今的哈尔滨,一到冬天便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门当日,甚至有游客凌晨3:15就开始排队。

1. 这泼天的富贵,终究是接住了

“哈尔滨,原来你知道这玩意冻手啊?”

“服了,在哈尔滨活了30年都没见过。”

“哈尔滨你在干什么呢?当初年幼的我在哈尔滨摔得膝盖黢青,去大世界只能坐着羽绒服滑大滑梯,这些伤害算什么?”

这些听起来略显醋味的吐槽,在哈尔滨、哈尔滨本地市民与南方游客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借由本地人之口,吐槽自己的城市有讨好型市格,看似阴阳怪气,实则是一种变相宣传。

2024年全年,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7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314.2亿元。虽然2025年元旦假期接待游客数据未详细披露,但从整体趋势来看,哈尔滨的旅游市场在元旦期间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热度。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哈尔滨元旦期间的旅游收入亦相当可观。

自2023 年年初以来,文化旅游市场逐渐回暖,文旅需求在短时间内呈现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并持续至今。实际上,哈尔滨文旅的热度正是自2023年12月18日“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后,才迅速上升的。

在一片争议声中,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本来是作为被宰景点被吐槽的,但争议发生后,相关部门没有辩解,也没找借口,而是进行了一气呵成的道歉、整改与赔偿。可见负面舆情并不会对一个地方的旅游热度造成实质性损害,只要舆情处理效率高,体现温度与态度,旅游城市的形象一样会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提升。

而流量和热度正在持续不断地转化为真金白银,前有“进淄赶烤”,后有“天水热辣滚烫”“天津跳水大爷”。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泼天的富贵”来形容因为热度急剧攀升而出现的消费浪潮。

“网红城市”的标签,似乎让哈尔滨十分受用,作为马背上民族的发祥地,哈尔滨迄今只有120余年的近代建城史。1898年,东北地区修筑中东铁路时,哈尔滨才获得历史机遇建城。20世纪50年代,因为国家领导人的一句话,哈尔滨终于从一座北国冰城,摇身一变,成为“共和国长子”。

说哈尔滨“媚南”,不过只是一句调侃,眼下哈尔滨接待游客的方式似乎更像作为“共和国长子”,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弟弟妹妹”来家中做客的感觉。毕竟从“共和国长子”到众多影视作品中东北的萧瑟与钝痛,哈尔滨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大都处在失落之中,因此眼下能够被看见,弥足珍贵。

(图/小红书截图)

风雪中每一个自发为游客服务的哈尔滨人,都是城市温度的传递者,他们一边吐槽,酸溜溜地表达嫉妒,一边热情招待八方游客。不少哈尔滨街头停放的私家车上面,都贴着免费接送游客的海报,毕竟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受益的将是每一个哈尔滨人。

当索菲亚大教堂的上空,升起用热气球营造的绝美月亮;当松花江畔安排上了河南特有的打铁花;白狐都被洗得香喷喷塞到游客怀里供他们拍照;极地馆里的企鹅被拉出来,背着书包在大街上表演逃学……

哈尔滨全民搞文旅的背后,体现的是整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热切渴望,以及整体服务意识的提升。这一点,不仅一直生活在哈尔滨的市民有体会,就连以往的国宴招待都相形见绌了。东北冻梨被做成了刺身,配上干冰,切好摆盘——要知道,之前某国领导人来东北,吃冻梨都得自己啃。所以现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哈尔滨当地人也不知道如何推荐当地旅行行程与美食,因为他们也不清楚这座城市的“底线”在哪里,能开发出什么新鲜打卡景点与新奇食物。

以往,东北人*冬天去暖和的地方过冬,去三亚似乎成为很多东北人的*。而如今,哈尔滨也正成为很多人的三亚,成为很多人冬日度假的选择。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相当于4个三亚的旅游收入体量。

一言以蔽之,这泼天的富贵,哈尔滨终究是接住了。

2. 哈尔滨今年又被骂了,我一点都不意外

早在2023年9月,哈尔滨文旅部门就曾推出颇具网感的宣传词:“我姓哈,喝啊哈,五湖四海谁都夸,冰天雪地出溜滑”。彼时,哈尔滨对自己的宣传策略更接近于喊麦达人、热情老铁,但如今,哈尔滨俨然有了自己的“市格”,本地市民“酸溜溜”的吐槽更是为哈尔滨的出圈增添趣味。

“我们这代人,好像生来就是为了离开东北”,曾几何时,很多东北年轻人纷纷选择离开家乡,在他乡寻求发展。音乐人梁龙曾在《冰城之夏》专辑中,用一张在哈尔滨街头拍下的图片做封面,照片上是一截破掉的铁丝网,从铁丝网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冰封的松花江面,破掉的部分仿佛一个人形,是对年轻人出走的隐喻。

但今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哈尔滨,这自然是好事。曾经,很多人对东北充满刻板印象,那句“投资不过山海关”,更是充满了对东北营商环境的担忧;眼下哈尔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当地政府把舞台搭好,把氛围营造起来,市场自然会做出积极回应。

自媒体时代想要成为网红城市似乎并非难事,但现象级旅游目的地的出现,比以往更“下沉”,也更具偶然性。此外,想要一直维持正向的热度也非常难,且热度一高,便会吸引来大量注意力。审视的人多了,好的坏的声音就全都来了,如今每天打开某红书,很多帖子都是避雷哈尔滨的。

2024年12月31日跨年夜那晚,哈尔滨地铁中央大街站的乘降量达到了17.42万人次,整个街区内人山人海,但当天官方并没有通知中央大街有跨年活动,跨年倒计时结束后,只有几个游客放飞手中零星的气球,很多人因此觉得非常失望。

“今年跨年很多城市包括哈尔滨在内,全城严禁燃放烟火,但冰雪大世界为了不让游客失望依旧申报放了两轮烟花。作为一个在哈尔滨成长了18年的人,真的见证了哈尔滨这几年的变化,可以说为了游客们能玩得开心,它拿出了自己所能拿出的一切。直到去年我还在为哈尔滨火出新高度感到开心,网络上的氛围也很好,但是今年莫名其妙刷到好多避雷贴,东北从过去的GDP全国*,到现在的哈尔滨在全国省会城市里排倒数,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很好理解,它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就业,推动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同时也能让大家感受到世界上几乎*的风景,但菜肴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服务也不可能毫无瑕疵,只希望大家能多多发现这座城市里美丽的一面,而非放大一些不足。”一名网友发帖子如此感慨。

所谓众口难调,当人们满怀期待蜂拥而至,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想要完全挑不出一丝纰漏,简直比登天还难。游客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管理不当的问题,当然可以投诉与表达不满,但*要做到的,应该是期待管理。

(图/小红书博主“葡萄妈的旅行日记”)

实际上,大可不必盯着哈尔滨几处网红景点排队打卡,有很多地方人不多,一样能感受到冰雪世界的魅力——去漠河追极光;去横道河子看东北虎、看中东铁路遗存,去雪乡镜泊湖体验正宗的冰钓都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还可以去感受东北地道的洗浴文化。有人形容看东北洗浴的搓澡项目单,很容易产生一种看菜单的感觉,芦荟搓、醋搓、奶搓、红酒搓,很多南方游客在体验东北搓澡之后,便喜欢上这种感觉,甚至有人将其调侃为“南泥北掉”。

(图/小红书博主“今天你搓澡了吗”)

近期,不少游客发布在哈尔滨体验“拖拉机拽着雪爬犁,流放宁古塔”项目,顶着凛冽的寒风,坐在拖拉机的后面哈着冷气挨冻的帖子。在此之前,人们更多通过《甄嬛传》中那句“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玩梗,因此,这一项目也被称为“《甄嬛传》最强周边项目”。

有网友调侃道:“现在条件是好了,流放都不用自己走路了。”“还是南方人抗冻啊,我一个东北人都不敢去。”

(图/小红书博主“起身啦全世界九点返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新周刊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