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反思中国版iTunes:从“锋利”需求切入 逐步迭代

在PC、Phone、Pad间同步与切换的工具应运而生:它们解决智能设备间的连通、同步和管理,可以让人们通过电脑批量处理短信,浏览、发掘并下载App到手机上,也能够让大家在手机上随时记录灵感,再返回到电脑上继续编辑。
2012-06-08 10:03 · 创业邦  曲琳   
   
 

  已有应用的再开发

  案例:美图秀秀等

  很多应用在智能终端的表现形式与PC上并不尽相同,如“美图秀秀”最初在PC端与Photoshop较相似,开发App时则从图片的“深加工”转向图片的简单处理,去掉复杂功能,保留*、拼图等更适合移动设备的简单功能;也有游戏类应用设计在不同终端上,中断续玩的功能。

  看到不足、逐步迭代是必经之路

  熊俊:厦门同步网络CEO

  “91手机助手”是国内最早的同步类应用,我在开发时的初衷是iPhone的图片没法放到电脑里,后来得到“Shopping Mall”的一站式购物启发,把手机能涉及到的所有功能整合到里面。后来我又创办了同步助手,目前在这个市场上,同步助手和豌豆荚都是创新工场投资的,都是从需求来切入,而360、腾讯等玩家更像是遏制住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桥梁,在大部分用户还不知道手机上安装什么的时候控制住通路。对比于它们,我们的竞争力是:能否看得更透彻、想得更远。

  同步应用本身的市场不会很大:它之所以诞生,因为有些操作在手机上不方便,在PC上更方便、省流量省电池,但是未来用户用手机的频度会远高于PC,所以同步的存在价值就会减小。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不是割裂的,之前PC承担的事情可能有点过多了,以后适应于手机的事情会分化出来。所有的Great idea都是从Small idea迭代过来的,Evernote也是这样的。最初的出发点是解决用户当下的问题,看到不足、逐步迭代是创业公司必须做的事情。

  说到Evernote,我觉得它是个好工具,一旦形成好的口碑,让大家习惯使用,数据已经存在它那里,就形成价值了。Evernote最近进入中国,叫“印象笔记”,投资中也有中国背景。

  中国创业公司往往只盯着本土市场,因为已经拥有巨大的用户量,而欧美创业公司往往在一开始发展就思考如何全球化,对用户的研究很透彻;国外开发者与用户有很好的互动,反馈更直接,在中国却是“用得好不说,用不好就骂”,开发者往往不知道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国外创业环境中,小的开发者不怕被抄袭,因为抄袭的公司都不大,而国内开发者更防备化,有时甚至会“过度”开发,一下子做很多开发,持续一段时间,突然再出来一个大动作,以保证竞争对手看不懂或者抄不全。总之,中外工具类应用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我觉得这些问题也值得中国开发者思考。

  创业就是围绕着主线,不停寻找突破口

  王俊煜:豌豆荚联合创始人

  YC创始人Paul Graham画过一幅创业公司成长曲线“The Startup Curve”:创业最初时,产品推出、媒体报道会让公司突飞猛进;很快曲线会回落并平稳,因为公司需要寻找一些新的突破点,这段时间没有什么增长和衰退;再往后要尝试新的用户需求,曲线发生一些波动;找到了能够立足的真正的切入点,就开始平稳上升。如果没有找到,可能这家公司就死掉了。

  对于豌豆荚来说,最初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想象,豌豆荚最重要的工作是与通讯录的同步,发布后再掉转方向,做了很多视频、音乐、应用的下载,看哪些需求更旺盛,发现“应用下载”是突破口。在得到用户验证后,我们就把更多精力投向这部分。

  我认为创业最初的Idea很重要。但是,在做的过程当中,怎么去根据环境变化和需求变化去调整它,修正整个节奏,也非常重要。不管是豌豆荚还是Evernote,都没有偏离最早的初衷:Evernote是成为“全人类记忆中枢平台”,我们则是“让手机更简单好用”。

  战略的调整取决于创业者想要做成什么样的规模,有怎样的远景;也与中外互联网环境有些关系,例如是否会被一些投机的公司环绕,看你的市场不错就来效仿。公司渡过初创期,创始人需要花心思去思考未来的。即使随着3G网络、WiFi的普及,同步产品的价值可能会越来越低,但是这也说明,这个需求作为切入点的使命完成了,我们也会努力打开一个更大的市场。我相信,其他产品是会跟着我们走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