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希望挤进中国市场并从中分一杯羹的外国互联网公司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但落地中国市场后真正能在这里获得市场份额并足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却没几家。在这个短小的列表中,Google 和 Uber 可以说是比较显眼的那两个。
如果从大环境上看,Google 当年身处的背景和 Uber 如今遇到的有了一些不同,Google 和 Uber 的产品属性差异也很大,但这两家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能在这个与众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 Google 最后选择放弃,但在退出大陆前的最后一个季度它的搜索市场分额也曾达到 36.4%。对于这两家都曾在中国市场刷出影响力的美国公司来说,从那时到现在,阻碍或者是推动着它们的那些因子有些不一样了,有些却从未改变过。
其实,从 2009 年到如今,监管机构对像 Google、Uber 这样的外国互联网公司的态度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Uber 如今可以在被多地政府部门查抄办公室后仍然能持续运营,这要拜它和中国的监管机构没有意识形态层面的冲突所赐,而不是说如今的监管机构比当初更宽容了。
当然,对当下的互联网公司来说,中国的大环境的确变得相对友好了。在一个鼓励万众创新的氛围下,连发改委都出来呼吁包容打车软件等新业态了——即便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并没有提及 Uber 抑或是人民优步,但这也算是一种肯定了。
从媒体角度来说,如果抛开部分媒体在 Google 退出那段时间对它的恶意摸黑不谈,在多数情况下 Google 和 Uber 都属于那类比较受媒体欢迎的公司,它们不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而且有能力吸引媒体的眼球。
拿 Google 来说,它其实是一家很少开产品发布会的公司,但只要旗下的产品有重要的更新,媒体却都很喜欢报道,至于 Google X 中那些容易引发读者好奇心的酷炫黑科技就更不用说了。Uber 的产品线虽然很单一,但丰富多样的营销活动一样帮它在媒体上赢得了不少好声誉。
说起来,这两家公司都是靠自己的产品和运营能力来吸引媒体,让媒体主动拥抱它们,而不是相反。这些年,媒体对 Google 和 Uber 的态度并没有多大的差异,虽然抓到负面了也会大肆炒作一番,但整体来说,它们为用户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也让媒体乐意以一种更积极地心态去看待这两家公司。
既然有这么多读者愿意从媒体上看到 Google 和 Uber,那么这两家公司自然也有不少用户。在感受到来自政府和媒体阴晴不定的情绪之后,在普通用户这里,人们对 Google 的情结和对 Uber 的情结其实也是完全不同的。当你和一位人民优步司机聊 Google 的时候,他(她)很可能既不了解也不关心。
在中国,大家谈论 Google 时的心态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就是部分媒体口中的 Google,它既邪恶又可恶;另外一种则携裹着粉丝情节,认为 Google 代表了先进的网络生产力,甚至是自由世界的符号。前一种行为除了加深后一群人对 Google 的认同感之外,基本是别无益处;但后一种情节对 Google 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了,赢得这些超级忠实用户的同时也让这家公司更难脱离监管部门的敏感列表。
相比用户对 Google 的复杂情感,Uber 在中国的广大司机和乘客心中的模样就简单多了。就像 PingWest 品玩在《打一场为了人民优步的人民战争》中说的那样,价格*的人民优步差不多已经变成了 Uber 在中国的全部,而司机和乘客之所以愿意拥抱人民优步,而不是价格更高、服务更好的 Uber X、Uber Black,还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优惠策略。所以,Uber 在中国并没有像 Google 那样寄托着用户的某些神秘精神向往,人们愿意使用它只是在顺应商业世界的自然规则。
从 Google 退出中国之后,Uber 应该是这片土地上新生长出来的*影响力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了。虽然有些东西变了,有些还没来得及改变,但这两家有能力融入用户生活的公司都给这片土地带来一些改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