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卖冰棒起家,在完全竞争的行业埋头苦干,“高龄”创业的他终成中国首富!

特约一级经销商要提前向娃哈哈支付“保证金”,一律先结账后发货,保证金和返利将于销售结束时一并给付,而在此期间,保证金是有利息的,且高于银行存款。
2016-10-24 22:29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迟玉德   
   

  九、“达娃之争”

  通过销地产和联销体,娃哈哈飞快成长起来,宗庆后也成了举足轻重的商业英雄。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位商业英雄会因为与国际巨头的一次联姻,差点败走麦城。

  1996年2月,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香港百富勤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其中,娃哈哈持股49%,达能持股35.7%,其余股份归属香港投行百富勤。

  彼时,这起合资案被看成是一桩美好的“跨国婚姻”:达能是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的跨国食品巨头,娃哈哈则是一家蒸蒸日上的中国饮料巨头。媒体相信,达能将为合资的娃哈哈带来其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而娃哈哈将为达能提供广阔的市场。

  然后,后来的发展却证明,这一切都是国内媒体和宗庆后一厢情愿的幻想。达能的目的不是发展合资公司,而是借由合资公司发展自己。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达能不光投资了娃哈哈,还投资了娃哈哈的好几家竞争对手。

  2000年~2006年,达能相继收购了乐百氏92%的股权、梅林正广和50%的股权、光明20.1%的股权,以及汇源22.18%的股权。并且,达能的中国区负责人同时在多家公司担任董事。

  达能不但玩这种“左右互搏”的游戏,而且在游戏过程中,明显不重视娃哈哈合资公司的发展,比如时常否决宗庆后提出的发展建议,包括建设新的生产线、新的分公司和增加投资。这种阻碍在1998年之后变得越来越严重。

  当年1月,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香港百富勤破产,达能则趁机收购百富勤持有的合资公司股份。如此以来,达能对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就攀升至51%,实现了*控股。而这之后,它就开始不管不顾地大举收购娃哈哈的竞争对手了。

  由于缺乏投资,娃哈哈产能不足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宗庆后要求达能扩大投资,达能则回复:发展代加工厂才是*出路,当然,它允许代加工厂使用“娃哈哈”的商标。无奈之下,宗庆后只好发展代加工企业,主要投资来自娃哈哈的职工持股会,而达能默许了这种模式。

  尽管与达能合作得极不愉快,但宗庆后始终顾全大局,他不想撕破脸。但到了2005年,他实在忍不下去了——达能派来的新董事长范易谋把他逼得无路可退,不但要求娃哈哈集团将“娃哈哈”商标彻底转让给合资公司,而且要求清理那些非合资的代加工企业。

  “娃哈哈”商标的所有权一直属于娃哈哈集团,只不过允许合资公司使用;非合资的代加工企业则是娃哈哈人的共同财产。范易谋所谋夺的是全体娃哈哈人的利益,而这把娃哈哈人彻底激怒了。

  不久,达能将宗庆后告上法庭,而且是在全球各地,理由是宗庆后曾在一份有关非合资公司的意向书(没有法律效力)上签字,事后又反悔了。达能不但告了宗庆后,还告了他的妻子和女儿。范易谋甚至扬言,“我要让他(宗庆后)在诉讼中度过余生!”

  那一年宗庆后61岁,此前从未遭受如此折辱。他决定跟达能“拼了”,就是打到破产,也要把官司打下去。

  这之后,宗庆后开始自学法律,并组织了庞大的应诉团,与达能在全球各地仲裁庭和国内各大媒体上博弈。他坚信自己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有道理的。2008年7月,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庭取得了一次重要胜利——仲裁庭驳回了达能试图清理非合资企业的请求。

  大约两年半时间,宗庆后在全球各地参与了七八十场这样的诉讼,并最终取得胜利。不过,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光是诉讼费,他就花去了超过1亿元人民币。

  2009年9月30日,疲累不堪的达能决定与娃哈哈“和解”,将所持合资公司股份悉数出售给娃哈哈集团,“达娃之争”宣告结束。

  十、走遍神州

  与达能“离婚”之后,娃哈哈再次走上高速增长道路,如今更已稳坐“中国*饮料巨头”宝座,其经销网络已渗透到全国各个地区,包括本文开篇所提到的西藏那曲县——在那里,地上除了牛粪就是娃哈哈的瓶子。

  宗庆后何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他自己的回答是,因为“能走”。

  在宗庆后的办公室,摆放着一堆布鞋、几个拉杆箱和一张简易床。一年之中,他有200多天处于出差状态,随时准备换上布鞋、提起拉杆箱上路,回来后就在简易床上休息。29年来,这种高频度的出差节奏从未改变,他靠走遍神州建立了一个企业王国。

  每到一地,宗庆后通常先去拜访当地政府官员,然后召开分公司或经销商会议,之后则跑街串巷,与普通民众聊天。聊天时,他能得到很多有用信息,比如哪家的饮料卖得好,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去买,对于价格感受如何。有时候,他还能问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资讯,比如,一位老大妈曾告诉他,“你们这饮料好是好,就是瓶子太小了,在我们这儿不方便。”

  可以说,宗庆后是娃哈哈的*“侦察兵”。通过这种零距离的沟通,他能在*时间了解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对手动态。

  宗庆后不但在国内走读市场,到了国外也一样。他创业早期就出过国,在2010年被福布斯评为“中国首富”后,就更是频频受邀出访。每到一座城市,他不是先去看那些名胜古迹,而是到处逛超市、买饮料,然后把这些饮料打包运回国内。

  有人开玩笑说,宗庆后应该是中国喝过饮料种类最多的人。

  因为了解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所以娃哈哈的新产品都是有的放矢,也就没有犯过战略错误。对于一家大企业而言,这非常关键。

  走读市场的另一个收获是,它让宗庆后了解底层心声,也就能够处理好与娃哈哈普通员工的关系。在他看来,普通员工对企业的需求无外乎三个:一、要有钱赚;二、要有人情味儿;三、要有凝聚力。

  *点自不必说,娃哈哈的生意蒸蒸日上,员工的待遇自然水涨船高。此外,他还会给员工提供一些额外福利,包括整体性的,比如建立了“廉租房”,还包括针对个体的,比如帮助某高管解决了其女儿的入学问题。

  宗庆后坚持在娃哈哈建立“家文化”,他的名言是: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他认为这三个“家”在利益是统一的,大家应该守望相助,共创大业。

  在管理问题上,宗庆后则表现得非常独裁,集团董事长是他,总经理还是他,一切大事都是他说了算,连个“副总”也不设,全公司*能跟他叫叫板的只有他的女儿宗馥莉。不过,他认为这样挺好的,公司历次重大正确决策都是他独裁的结果,他说中国干得好的企业都是一把手独裁,当然独裁而开明。有报道称,在娃哈哈,但凡有关钱的事情都得找宗庆后签字。宗庆后承认这一点,但补充说:不签字的老板不是一个好老板。

  此外,宗庆后也不像某些企业家一样迷信西方的管理和营销模式。他与达能合作过,他觉得西方人的那一套在中国没有什么特别优势,反尔耽误决策,损失大把商机。比如,1998年,他曾向达能建议“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去”,“对口支援当地”,这本来是向外发展的一种模式,但达能一听这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就觉得肯定会亏钱,予以断然拒绝。后来宗庆后想明白了,外国人不懂中国,你怎么能去请教外行呢。

  从1987年承包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始,29年来,宗庆后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娃哈哈。平时,他不打高尔夫球,不玩游艇、赛马等,除了偶尔看看影视剧外,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日子乏味至极,但宗庆后却乐此不疲。尽管已经71岁了,但他说自己还要再干20年。

  这么拼命地工作到底为了什么?

  对于宗庆后而言,财富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有人统计过,他每年的个人开销大约为5万元,他自己则说1000万元之外的财富其实都是社会的。福布斯曾在2010年、2012年和2013年三次将其评为“中国首富”,但他对这个头衔并不感冒,他表示富豪榜只能反映一个数字,而不能反映数字背后的企业家及其精神。

  对于宗庆后而言,这种“精神”首先是一种拒绝平庸,不屈从于天命,并决心肩负家族及企业崛起使命的奋斗精神,而整部娃哈哈传奇就是一场意志的胜利。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