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双11”狂欢的背后:阿里巴巴的大考与新零售的黎明

过去,不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消灭了传统零售,而是落后、保守、自以为是的思想消灭了传统行业;未来三十年,也可能五到十年,我们还将看到巨大的变革。我们必须拥抱新的技术,否则,未来纯电商的日子一样很难过。
2016-11-11 08:57 · 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     
   

  “后遗症”爆发

  随着“双11”带动的用户流量越来越庞大,随之而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双11”活动期间,天猫平台的交易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912亿元。在各方都沉浸在“最终销量未能破千亿”的遗憾时,一条传言打破了其乐融融的快感——这一年的“双11”退货率高达63%,额度高达574亿元。

  出现这样的质疑,阿里巴巴团队义正词严予以否定,认为这是无端的谣言。然而消费者却一再用事实证实这样的传言。

  那些经过修改和渲染的内容,最终使得用户抵制不了产品的诱惑,但用户在拿到实物的一刻,无法接受太大的落差而纷纷退货。

  同时,假货泛滥也成为退货的高发区。之前,国家工商总局曾公布“双11”的抽检结果,发现天猫平台上的假冒商品和疑似假冒商品的数量非常多。

  这并非个案。根据这份检查结果显示,天猫、1号店、乐蜂网、苏宁易购、亚马逊等6个电商平台上的15个批次样品均出现了问题。这样的结果,也成为笼罩在用户头顶的一块阴云。

  缺少体验环节和贩售假货这两个问题,如果可以被视为电商模式的原罪,那么在“双11”集中释放购买力,新的问题随即产生。

  中通快递副总裁倪根炎曾表示,2015年的“双11”当天中通的业务量会超过3000万单,揽收量可达2600万至2800万单。密集的送货申请,延长了用户从下发订单,到收取货物的时间周期,有的用户甚至要等到两周之后才能收到购买的商品。

  至于缩短物流周期的举措,阿里巴巴也在寻找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的方式加以调整,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实现货物自动分类运输。新技术固然有效,不过期待这样的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四处开花,至少要给新技术融入实际应用足够的时间。这个等待周期,比用户等待商品送到手中的时间要长得多。

  新零售的黎明

  事实上,网络购物已经没有以往的“风生水起”。我们从一些数字就可以看到网络购物逐渐放缓的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网上零售额增速为36.1%。从2014年的49.7%,到2015年的33.3%,三年间,电商增速“一路下滑”。

  与此同时,阿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的成交额也呈现出走低趋势。前者全年平台成交总额由2014年的同比增长47%到2016财年的27%;后者2014年全年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07%,2015年增速则比2014年低了29个百分点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网购规模基数大,售卖方式单一,消费者对网购商品品质、服务等要求越来越高,均是导致网购增速放缓的原因。

  那么,“电子商务”这个词是否很快会被写入历史?

  在今年10月份举行的2016云栖大会上,马云指出,“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法,只有新零售这一说法,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物流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零售形态。”

  “物流公司的本质不仅仅是要比谁更快,物流的本质是真正消灭库存,让库存管理得更好,让企业库存降到零,只有实现这个目的,才能达到所有的物流真正的本质”。马云说。

  作为马云新创造的词汇,尽管目前业内对新零售的概念尚无统一认识,但它无疑诠释并代表着一种新趋势,那就是从价格消费时代向价值消费时代的升级。

  如何适应新的技术?如何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如何与现代物流进行整合?如何与大数据进行契合?这些都是打造新零售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新零售时代下,零售业的未来必然是线上线下彻底的一体化,二者优势互补。只有拥抱互联网,适应新技术、新模式给整个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才能在竞争中拔得头筹,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一手打造了“双11”盛况的阿里CEO张勇也认为,“新零售是非常重要的对未来的判断,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所有的零售行业,无论是品牌商还是零售商,都面临着重大的全面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思想升级商业模式的机会和挑战。“你主动愿意做也好,被动接受也好,这一定是会发生的。” 张勇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