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当前供给侧改革非常艰难 民营企业应抱团取暖

现在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都从事实体企业,过去十年、二十年,实体企业是民营企业主要的方向。现在一方面实体企业过剩,利润特别低。另一方面,各项要素成本都在增长,工资、税收、环境保护成本、合规成本,所以说,现在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压力比较大。
2016-11-17 17:01 · 投资界     
   

  徐林:中国过去以弥补短缺为主的产业政策相对比较成功

1479365902796[1]

  “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市场化的制度环境。政府应该通过改革减少准入的壁垒,减少行政垄断,减少政府对微观活动的干预,特别是地方保护,使得企业家能够更便利的组合、配置各种要素。”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在“《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徐林认为,全球经济贸易都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国内的要素条件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成本处在持续上升的阶段。建立在原有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增长目标的要求。所以“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的提出,要把供给侧改革作为主线加以推进,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而如果没有产生升级,我们就难以实现原定的增长预期目标,且有可能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更长的时间。

  而产业升级有两个主要推动力,一是创新,二是结构升级。但目前的产业结构升级,还有点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升级。因此,我们需要更好的激励机制,包括更完备的产权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和收益权的保护。对于建立市场化的制度环境,政府应该通过改革减少准入壁垒和行政垄断,减少政府对微观活动的干预,特别是地方保护,使得企业家能够更便利的组合、配置各种要素。

  在谈到前段时间的产业政策争论时,徐林表示,对于官员来说,不存在做和不做的选择,官员议论的是怎么能够使产业政策更有效。即由过去的歧视性的产业政策,更多的转向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即强化对产业升级一些共性、薄弱环节的资源配置和支持。 而不同时期的薄弱环节也相应不同,90年代,中国普遍的薄弱环节是在一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过去我们以弥补短缺为主要目标的产业政策,相对比较成功。但在目前的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效率品质,因此,政府会同企业和产业交流,来判断何为薄弱领域。

  徐林最后总结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它的结果是供给结构的升级和效率的提高。

  以下为徐林发言实录:

  徐林:给我安排在最后,说我是当局的,当局的人要在最后收尾。我是做规划的,今年完成的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们确定了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的预期目标是6.5%。但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心里很清楚,全球经济、全球贸易都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国内的要素条件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成本在持续上升。所以,建立在原有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增长目标的要求。我们一直也在探讨出路在哪儿,所以“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的提出,要把供给侧改革作为主线加以推进,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因为没有这样的转型升级,中国有可能就难以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增长预期目标,我们有可能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更长的时间。

  产业升级的推动有两个主要的动力:第一,创新。有些通过技术创新,可以直接实现供给创造需求。第二,需求结构升级的拉动。中国目前收入水平在持续提升,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是很明显的。但从供给侧,产业结构升级,还有点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升级。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框架,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创新来看,我们认为最需要的是一个更好的激励机制,要有更完备的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收益权的保护,这样的话,从事创新的人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更多的投入资源,来促进创新。从吻合需求结构变动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个市场化的制度环境。政府应该通过改革减少准入的壁垒,减少行政垄断,减少政府对微观活动干预,特别是地方的保护,使得企业家能够更便利的组合、配置各种要素,说白了,就是让企业家办事更容易。只有这样,产业结构吻合需求结构的变动才更容易。

  从政策角度来说,产业政策也不是没有作为的,前不久有很著名的产业政策的争论,对我们这些做官员的问题来说,不存在做和不做的选择,我们议论的是怎么能够使产业政策更有效。我们认为,产业政策需要转型,怎么转型呢?由过去的歧视性的产业政策,由政府来选定重点的产业政策,更多的转向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功能性的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就是要强化对产业升级的一些共性、薄弱环节的资源配置和支持,特别是一些技术瓶颈,一些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的薄弱环节的支持,优化政策的工具,使得这些领域的突破可以让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产业,根据需要去分享。

  总结起来,我的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它的结果是供给结构的升级和效率的提高。

  薄弱环节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普遍的薄弱环节是在一些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领域,过去我们以弥补短缺为主要目标的产业政策,相对是比较成功的,目前阶段,产业结构升级主要的目标是以提高效率、提高品质为导向的,这样的升级比过去弥补短缺更复杂。这时候政府要一个一个领域选择重点会变得很困难。但是,我们通过和企业的交流,通过和各个产业的交流,可以判断到哪些领域是薄弱的环节,比如科技创新领域,大家很快就能说出一些我们的薄弱环节。在制造业领域,普遍的反映是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我们可以瞄准大家公认的薄弱环节,政府组织配置一些资源,调动一些资源,进行重点的突破。如果这种突破能够取得成功,它的成果是可以被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产业所享用的。所以,这是我们未来产业政策的重点。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611/20161117405547.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