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倒闭、驱逐、野蛮人入侵,万字长文揭秘2016年商界8大未解之谜

我们认为,2016年的商界还是一部悬疑片,关于资本寒冬争议、关于美国制造业回流、关于中国钢铁去产能化、关于万科实际控制人、关于滴滴的“共享经济”等问题,都悬而未决。
2017-01-04 15:40 · 微信公众号:快刀三侠     
   

  三

  钢铁变革之路:去产能化能实现吗?

  12月7日,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宣布:明年初将完成整合。

  无独有偶,12月20日,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东北特钢将破产重整。

  无论是宝钢、武钢的合并,还是东北特钢的浴血重生,都暗含一则讯息:用一切办法消化钢铁过剩的产能。对此,12月16日,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金融债权债务问题的若干意见》,在宏观政策方面,为钢铁去产能化出力。

  行业决心走出困局,国家用行动力挺,但这番内外发力的产业突围战,真能化解钢铁产能的问题吗?

  钢铁过剩,沉疴难愈

  2005年,重庆特钢负债52亿,由于资不抵债,长达70年的“西南工业之母”宣告破产,走下钢铁铸就的历史舞台。

  如今的重钢,亦是艰难地活在生死边缘。三季度显示,重钢负债高达359.68亿。谁也无法保证重钢还能走多远,因为在负债率失控面前,谁都没有翻云覆雨手。

  负债率包括很多原因,比如政策转向、成本提升、城市建设日趋完善、客户的单量等。这些原因综合作用之后,汇总成一个原因:产能过剩。

  在化解产能的路上,各大钢铁企业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比如武钢裁员5万、鞍钢裁员6万、重钢放弃小客户,按照合同生产等量钢材、东北特钢花300亿投资技术改造等。

  看似揪痛点的去产能化手段,其实都是拆东墙补西墙,引发更多问题。裁员后,武钢、鞍钢对职工分流安置难以解决,这非但难以提升效率,反而损坏了以前的生产结构;重钢放弃小客户,然而很多大客户在合同期未满就终止合作;300亿的技术投资,表面看来是技术升级,提高竞争力,但产生的后果,是东北特钢内部资金难以流动,外部欠款无法偿还。

  这也是钢铁产业的通用手段,它们由来已久,并未发生本质改变。它们一边自救、一边自伤地“刮骨疗毒”,陷入一个难以突围的死亡螺旋。这个螺旋将钢铁产业陷入僵局,如同病入膏肓的沉疴,它不会在当下痊愈,也将冻结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行业发展状况。

  变革的共性

  武钢、宝钢整合,成为世界第二特大型钢铁企业,是不同于以往任何突围模式的集约策略。它对物流、智能制造、仓储等方面的升级和优化和去产能都有利。

  东北特钢破产重整若重启成功,其债务压力也会减少很多。

  同时,发改委去产能化的意见里,指出支持对钢铁资金、信贷、债转股等方面的投入。可见,钢铁行业消化产能的春天,好像就在不远的将来。

  但实际情况真如此乐观吗?

  其实两个案例与一个政策,都表现出一个问题:解决钱的问题。钱解决了表面问题,但钢铁产能“骑虎难下”的因素却关乎各个环节:这些钱能不能渗透到技术升级、提高工作效率与产品质量,如何防止流入一部分人口袋,如何调整不同结构之间的利益驱动,这都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大船如何掉头?

  除了内部资源、人力配置问题,渠道也是个难题。新型环保材料的出现,让成本更低,这让钢铁产能输出的渠道严重受限。而日趋饱和且逐渐步入颓势的工业市场对钢铁需求的减少,对去产能化也是一个严峻考验。

  再是外部大环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严重失衡,大国间的博弈让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美国等欧美国家的量化宽松和保护主义,使中国产能调整始终面对着十分困难的外部环境。

  另外,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与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关系。自2012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增速放缓态势,也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再加上互联网的冲击下,工业并不如从前一般受重视,这让整体需求萎缩,使得按照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配置的钢铁产能,出现了严重的过剩。

  “供给侧改革”对钢铁行业是一次机遇:转型求生。而钢铁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体制,它的盘子太大,转型异常艰巨。同时,传统制造业中领导的管理思维也如同大船难以转向,几十年的经验,很难因为新事物、新趋势而猛然转变。

  当然,这当中也有成功的。河钢集团在今年4月与塞尔维亚正式签署协议,将产业链深入欧洲腹地。它的成功,在于它并没有纠结在整个产业自救自伤的死亡螺旋里,而是几年前就把目光对准了海外市场,为化解产能寻找海外渠道。

  但是,即便入先行者河钢,它也难以解决自身所有问题。今年4月,河钢董事长李贵阳表示,河钢还亏着1亿多美元在干。

  由此可见,宝钢武钢合并、东北特钢重生、鞍钢裁员等,在短期内均难以解决去产能化的问题,因为这是自金融危机后由外而内发酵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被烙上的体制烙印。这个深潭龙泽,只有靠一步一个脚印、吸收往日教训、寻找新的契机才能走出去。发改委的通知是另一次契机,深化到企业内部,结合“供给侧改革”的转型,远离“死亡螺旋”的禁地,或许在几年后,钢铁行业会是另一番天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快刀三侠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