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程维,无法回头

如果滴滴不能尽快找到自我造血的方式,出行帝国或土崩瓦解。
2018-04-25 12:54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王田   
   

  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程维曾对外霸气宣布:中国主场比赛已结束,接下来要走出去全球打客场。

  “2017年滴滴的重点是修炼内功,2018年我们将会全面出击。”程维说。

  这句话似乎只说对一半。2018年,原本被程维认定“2016年就该结束的”网约车大战,死灰复燃。滴滴还没全面出击,却先成了“被出击”对象。

  动静*的数美团。去年底,美团APP开通了7个城市的“美团打车”线上入口。一个月后,火速拿下上海南京两地的《网约车经营许可证》。又过两个月,“美团打车”登陆上海。

  这之后没几天,阿里系的高德地图高调表示进军顺风车领域。相较于对司机抽取佣金的滴滴,高德地图则表示对司机“分文不取”,0抽成。

  曾被滴滴压制、沉寂3年的“嘀嗒拼车”,也在今年完成品牌升级,更名为“嘀嗒出行”,上线出租车业务。还将自己定位为“没有快车专车的出租车平台”,剑指滴滴。

  已被认为“死定了”的易到,近期也在中信的强力加持下重回赛道,而且来势凶猛:不但零佣金,还对车主实行阶梯返利,车主获返利最高可达月订单收入的15%。这也是近日继美团、高德之后第三家宣布免佣金的企业。

  网约车市场,“看热闹”不如“凑热闹”。一时间,几乎在每一个细分领域,滴滴都腹背受敌。

  专车市场面临神州、首汽的贴身追击,快车领域有美团不断咄咄逼近,出租车又有嘀嗒在逐渐蚕食市场,顺风车还有高德地图前来搅局……

  除了接连被同业宣战,用户这边,滴滴也招致不少骂名。

  早在2017年初,就有一篇名为《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的文章刷爆网络。作者痛斥滴滴扰乱市场,指责调度费和补贴的存在恶化了供需关系。

  一石激起千层浪,声讨滴滴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近期,网上又传出滴滴“大数据杀熟”的声音。尽管滴滴CTO迅速据理力争否认,仍免不了网友集体炮轰滴滴水涨船高的动态调价。

  司机这边,滴滴同样没落下好。从去年开始,滴滴司机就因高抽佣而大量流失,此后关于派单、评分不科学等抱怨只增不减。

  好不容易冲破重重阻碍推动了国内的出行改革,却面临“四面楚歌”、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光景。

  从“万人迷”变成“万人锤”,想必程维心里最不是滋味。

  竞争战略专家,一手推动飞鹤、简一等多家企业逆势大崛起的君智咨询董事长谢伟山也在“GIEC2018全球互联网经济大会·春季峰会”上对美团打车&滴滴外卖提出了善意的提醒。他认为,互联网行业竞争也要吻合竞争的规律,并且直言美团打车和滴滴外卖都不会有未来(君智咨询谢伟山:为什么我不看好美团打车和滴滴外卖?)。

  而在此之前,谢伟山已经在阿里巴巴来往、百度外卖、小蓝单车等企业风头正盛时作出同样的警示和预判,最终都被一一应验!

  成立6年的滴滴,是国内用时最短的互联网“巨头”。

  前不久科技部公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名单中,滴滴以560亿美元估值位列第二,超过小米,仅次于蚂蚁金服

  去年9月,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公布了全球科技创业公司“独角兽”榜单。优步以680亿美元估值成为全球*价值的科技创业公司,国内的滴滴出行、小米分别以500亿美元、460亿美元估值位列第二、三位。

程维,无法回头

  尽管已经获得国内出行领域的主导权、取得飚高估值,却并非代表滴滴不可撼动。相反,恰恰是资本堆砌的“护城河”,让滴滴看起来异常脆弱。

  但资本又无法避免。不管实现何种梦想,没有资本的助推很难生存,这一步一旦踏出,就无法回头。

  2013年,上线不到一年的滴滴,以小博大打败了当时已有数百万资本的摇摇招车。这次逆袭,成功吸引了腾讯的注意。

  为了能在滴滴身上押一注,腾讯副总裁、腾讯产业共赢基金董事总经理彭志坚屡次约程维吃饭,甚至马化腾亲自出面,专程请程维吃饭。

  一开始程维是拒绝的,他们不想在B轮时就站队。但彼时“快的”已经拿了阿里的投资,如果滴滴拒绝腾讯,处境将会十分被动。

  “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作为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支持滴滴拿腾讯的钱,但他也提醒过程维,“这个决定是要付代价的。”

  腾讯注资带给滴滴“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不到的时间,订单从每天一两千单到日均521.83万单,用户超1亿。滴滴迅速成为移动互联网*日均订单交易平台。

  在马化腾的主导下,滴滴在2014年完成C轮1亿美金融资。转年7月,滴滴出行完成了30亿美元融资。

  资本助力的滴滴,成立4年内干掉了30多家竞争对手。从80万天使投资入场,到估值跃升350亿美金。

程维,无法回头

  速度之快,被程维形容为——每天都像坐在飞速行驶的车上,轮子都要飞出去了,还要不停踩油门。

  可是创业过程中有些弯路是必经的,不能绕过。错过该有的历练,让程维这几年过得尤为“不安”,他始终强调滴滴是一家“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公司”,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和警惕性。

  但滴滴的成长充满“急功近利”,避免不了“催熟”带来的隐患。

  程维做滴滴的初衷,是希望不再打车难。成立头两年,凭借市场运营上的稳扎稳打,滴滴在高效出行方面为数十万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从一开始很多人打不到车,到用户量积累数百万,这是滴滴弥足珍贵的*步。

  突破重围后,资本的注入迫使滴滴“快速成长”。在对手紧逼下,滴滴发动了史上最猛烈的红包大战。持续半年的时间里,和快的一共烧了20多亿。

  那时滴滴乘客用户从2000万激增到1亿,达到了用户快速增长的目的。也培养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打车习惯。

  期间滴滴上线专车业务,想解决出租车及的哥不足的问题。配上补贴等营销活动,用户增长直线上升。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红包大战时期。

  如果说专车的上线是为了增加用户的使用频次,之后的产品扩张就有些自乱节奏。

程维,无法回头

  2015年2月,滴滴忙着和快的合并,用户增长明显放缓。面对新对手“Uber中国”推土机般的攻势,滴滴迅速上线了专车“低端版”——快车,继续打价格战。

  随后两个月,滴滴接连推出顺风车、代驾,甚至巴士等业务,用来遏制Uber中国的扩张,这个时候程维的愿景逐渐清晰——多元化业务上线,是为了把滴滴打造成一站式出行平台。

  哪怕它并不赚钱。但进可攻,可以靠这些新场景保持平台活力,推高估值;退可守,用多品类增加自己的“护城河”,防止对手突然在某个领域做起来。

  可是多条业务线并没有按照预想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反而拖累了滴滴原有的口碑。

  快车是因竞争而生的产品,并非通过成熟的商业模式运作,纯靠砸钱补贴支撑。但补贴不是长久之计,停止补贴之后,滴滴每日订单量从峰值530万回落到300万单左右。随之而来的还有用户不满补贴力度的差评。

  顺风车曾是创业者最看好的业态,但因体验不好、接单不便,持之以恒者寥寥;巴士的存在更尴尬,停站位置不合理,上路的车又常常空驶。

  原本滴滴是为了乘客能够更方便打出租车而生,但随着公司创新,多条业务“侵袭”了出租车业务,又引发了的哥的反抗情绪。

  各种新兴业务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滴滴忙着布局出行帝国,却忽视了用户体验。一个新上线的产品尚有不完善,更何况是一批。

  和用户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是大忌。当年Uber在美国深得民心,每当Uber遇到合法化问题“鸣冤叫屈”时,用户总会买账,组团向政府表达诉求,帮助Uber度过难关。但在国内,程维有信心有这样的民意基础吗?

  程维深知这个痛点。一次采访时,他直言滴滴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他说,一家公司的正常发展是先创造用户价值,才能慢慢长大。

  “滴滴早期长大并不是因为体验好,而是有补贴大战。”

  形势让人身不由己。十几年前,马云们做一个阿里巴巴花十几亿美金,但今天打造一个互联网平台,滴滴已经翻了十倍不止,并且还在融资,没到尽头。

  资本让滴滴“一口吃成个胖子”,程维没有回头路。他能做的,就是先让滴滴活下来,再拼命长大。

  程维有自己的忧虑。想要从资本中受益,又不受制于任何关系,只有一个前提:

  “当你长到足够大的时候,你才可以有自己的规则。”

  创立这些年,滴滴几乎天天在打仗。能从国内互联网最残酷的竞争中活下来并做到老大,滴滴是一路战斗过来的。

  早年程维是一位战争史的爱好者。开会或者谈话,他经常引述战争典故,阐述自己的思考意图。

  但去年以来,程维一个明显变化就是不再看战争史了。他还悟出一个策略:不要在一个黑暗森林中和所有人博弈,敌人是打不完的。

  滴滴生于“乱世”,但程维并不“恋战”。更重要的原因是,滴滴仍没找到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无法支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内耗游戏。

  程维曾设想2020年滴滴各业务版块成交总额之比应该为打车占5%,专快车20%,拼车10%,巴士15%,司机端20%,余为其他。目前实际情况,专快车破千万的订单7成来自快车,但快车成本太高,客单价太低,并不能支撑滴滴的良性财务模型。

  “融资-烧钱-融资”的循环无疑是透支投资人的耐心。账面上的100亿美金可不是为了让滴滴在国内烧着玩的。

  程维只能选择跳出来,放眼国际化和无人驾驶,以谋求更长远发展。

程维,无法回头

  但商场如战场,你说不打了,别人可不会休战。程维在“修内功”,其他几家也没闲着。

  从今年3月开始,仅一个月时间,业内就形成“围剿滴滴”的态势——首汽约车、嘀嗒、易到这些老玩家重振旗鼓,美团、高德,甚至携程也相继入局。

  一切早有预兆。去年开始业内就有“反滴滴联盟”的说法。除上述几位玩家外,摩拜去年成立单独的网约车事业部,有意接入第三方网约车。胡玮炜还注册过“摩拜出行”公司。

  摩拜前董事长、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也曾在2016年“炮轰”过滴滴,称其每一趟载客都产生了至少30%的无效调度,真正加剧了国内拥堵。

  出行领域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滴滴的敌人。原本还有ofo作为盟友,但程维太“急于求成”想把对方纳入滴滴版图,遭到ofo创始人戴威的强烈抵抗后,关系也变僵了。

  归根结底还是滴滴并未树立壁垒。虽然培育了大量民间运力,但滴滴未能对其形成掌控。

  为了反击美团,滴滴做起了外卖,然而业内外普遍不看好;滴滴又打算把出行行业做重,抬高竞争门槛。

  2017年滴滴2亿美元投资人人车后,又宣布将在未来三年从人人车采购200万辆二手车。此外,滴滴还与上百家汽车租赁公司签下合作协议。

  曾有业内人士分析,滴滴必须快速寻找新的边界,但*不能造车,因为这样会跟所有汽车厂商对立。

  然而滴滴还是“造车”了。今年3月,滴滴先后和北汽、车和家达成战略协议,后两者将为滴滴提供定制化新能源车辆的生产。

  背后目的,是想解决运力困局。以控车代替控人,生产定制化的网约车用来直接支持无人驾驶技术。

  程维将无人驾驶比作打车界的原子弹,“无人驾驶会使得用户共享出行的成本再降低60%。”在他看来,谁能掌握这项技术,就能彻底结束战斗。如今轮番上演的价格战届时将毫无意义。

  智能共享的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被视为下一个五年的关键。这是程维下的*赌注,也是滴滴自救瓶颈的突破。

  不可否认,滴滴是有史以来竞争最惨烈的公司,也是成长最快的公司。曾有媒体问过程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程维回答,没有选择。不幸是确实残酷,容错率很低;幸运是会快。

  正应了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早年对程维的那句提醒。迈出这一步,总归是有代价的。

  王刚曾把滴滴比作一辆车,他和其他执行董事退到后座,把副驾驶位让给柳青,方向交给程维决定。遇到危险,投资人只能喊一声,主驾如果没有听进去,大家也只能认了,因为这就是游戏规则。

  幸运的是,滴滴可能拥有现在中国企业*的一把牌,董事会中不乏全球*资本和科技公司巨头:苹果、软银、Uber、阿里、腾讯等。

  滴滴头上已有不少光环,订单逼近淘宝和京东,用户站上了亿级门槛。2016年《财富》中国商界*榜里,程维同马化腾、马云、李彦宏任正非等众大佬一同位列其中,并且是*一位80后。

  名利地位是一把双刃剑,推上高位意味着难以留有时间给程维充分成长。

  驾驭“被催熟”的滴滴,程维及其管理团队是否成熟到扛起这个互联网“新巨头”?尤其是,面对眼前敌人接连不断、民意孤立无援、政府监管越来越严的困境。

  程维本人不习惯巨头称谓。他认为滴滴还远远谈不上是巨头,只是一家发展有点快的创业公司。

  面对巨头这个身份,程维内心充满惶恐和焦虑。

  他无法不惶恐。BAT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三座*,不是因为它们动不动就搞垮或收购创业公司,而是因为他们拥有完整的产品体系和健康的商业模式。

  这些正是目前滴滴所欠缺的。如果滴滴不能尽快找到自我造血的方式,国际化无从谈及,出行帝国也将土崩瓦解。

  这是程维最惧怕看到的结果。他曾说,最痛苦莫过于“失重”。

  不过摆在程维眼前的,除了继续在“刀尖上起舞”,没有别的选择。一切都是加速前冲。

  也许滴滴有可能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如果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而面对如今的“围剿”,摆在滴滴面前*的问题是:除了资本的保驾护航,滴滴真正的壁垒在哪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