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带量采购落地,零售药房成药企新战场

如果患者不能再从医院中拿到原研药,他们将去向何方?几乎所有医药行业受访者都对记者给出了零售药房的肯定答案。“4+7带量采购”战场外的零售药房成了未中标药企的新出路。
2019-04-15 10:08 · 经济观察报  刘可   
   

深圳市民李先生是多年的高血压患者,3月10日他又一次来到深圳市某三甲医院开降压药厄贝沙坦片。

李先生之前吃的都是进口厄贝沙坦片,这次医生问他是否愿意更换一种国内厂商生产的厄贝沙坦片,价格比之前低很多。李先生愉快地同意了医生的新处方,可等他付钱的时候才暗暗心惊,以往每月买药都要花100多元,差不多每天吃药的成本在5、6元钱,但是这次他只用差不多原来一天的用药成本8.4元就买到了20天的用药,相当于每天只要花0.42元。

除了药价,李先生的药量也有所改变,从每日一粒变为每日两粒,而且医生嘱咐李先生在家要勤量血压,如果发现吃了药血压还是不稳定要及时来医院找医生。

李先生之前吃的进口厄贝沙坦片,是原研厂家赛诺菲所生产的安博维,每盒(7片*0.15g)价格为39.9元,而李先生现在吃的厄贝沙坦片是由本土制药企业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海药业”)生产的倍悦,每盒(42片*75mg)价格却只要8.37元。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药物综合数据库(PDB)数据显示,赛诺菲的药品安博维占据了绝大部分国内市场份额,而恒瑞医药的药品吉加(厄贝沙坦片)在国内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而华海药业的药品倍悦原本仅占不足5%的部分市场。米内网数据显示,在2017年第三季度赛诺菲的药品安博维在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的销售额为4843万元,恒瑞医药的药品吉加也有着235万元的销售额,而华海药业的倍悦仅有17万元的销售额。

改变这一切的,正是让生物医药行业人人谈之色变的“4+7带量采购”。

临床上更换中标药品

“很多医生原本没把‘4+7带量采购’太当回事,但是等医院的通知下来时,才意识到‘4+7带量采购’真的会影响行业中的每一个人,不仅是患者,还有医生。”一位医药代表对经济观察报说。“4+7带量采购”是指国家从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即仿制药须与原研药疗效及质量一致)的仿制药药品中筛选试点品种入手,在全国11个城市组织开展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以量换价,国家保障中标企业可获得以上11个城市60%至70%的市场份额。

在记者取得的一份深圳市某三甲医院内部通知书上可知,深圳市定于2019年3月28日00:00正式实施国家组织采购药品。通知提到,国家组织采购药品首批共有25种药品。在医院系统中25种采购药已经标记为“国家推荐”,各病区、门诊医生要优先使用这25种采购药,同时对病人进行告知或解释。而对不优先使用采购药的医生,医院根据方案对责任医生进行诚勉谈话和相应处罚。

这位医药代表对记者坦言,很多医院此前都没有采购过中标“4+7带量采购”的国产厂商所生产的药品,而以往医生在用药时也会偏好进口厂商所生产的原研药。如今,因为医院的相关规定,医生在开处方时会优先采用中标药品,尽管医生此前很有可能并无关于此药的用药经验。

“很多医生都向我表达了担忧,原来原研药一片就可以控制住血压,可是现在需要两片甚至更多,患者可能会不理解医生换药或者是患者已形成了用药习惯,这些都会成为医患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这位医药代表对经济观察报说。

对于在临床上如何更换中标药,11个城市从政府到地方卫健委、医保局纷纷发布配套措施保障“4+7带量采购”落地。3月11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出台《关于做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临床配备使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对于慢性病人、老年人、精神疾病患者等换药风险较高的特殊人群使用中选药品,要有详细的替换方案,规范医师用药行为,逐步放量使用中选药品。对于个别药物依赖性高或者不接受换药方案的患者,《通知》指出,要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妥善处理和应对患者投诉,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可单独制定用药方案并做好解释说明。

有业内人士表示,医院不强制规定医生采用中标药品是避免医患冲突以及消化医院原有库存。可是对于此后患者还能否在医院开到进口原研药,没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比深圳先行一步落地“4+7带量采购”的上海,包括博路定、韦瑞德在内的一批原研药已经陆续在各大三甲医院中寻觅无踪,有院方表示目前医院只能开出国产仿制药,并且不确定是否会恢复原研药供应。

药企的应对之策

如果患者不能再从医院中拿到原研药,他们将去向何方?几乎所有医药行业受访者都对记者给出了零售药房的肯定答案。“4+7带量采购”战场外的零售药房成了未中标药企的新出路。有分析人士指出,“4+7带量采购”保障中标药企在公立医院60%到70%的份额,从而剥夺了未中标药企的公立医院销售机会。部分以医院终端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企业势必面临转型,转向零售市场。为了产品在药店的销售,药企也将积极对接药房处方外流的建设。恩华药业、华森制药等公司就发布公告称,将调整公司组织架构,推进营销体制改革。

华润医药也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将优化物流布局,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继续推广医院物流智能一体化、DTP、电商业务等创新业务模式,巩固医药分销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市场*地位,积极推动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提升。

自“4+7带量采购”政策试行以来,各大药厂开始积极加大与零售药房联系直接供货,药房进货渠道将得到拓宽,且销售的品种也将更加多元。零售药房也可选择毛利率较高的品种,积极压低药厂价格,便使得零售药房的议价能力加强,有助于提升药品销售毛利率。

但就目前记者在深圳走访的多家零售药房所得到的信息来看,深圳地区的零售药房药品并无明显的涨价现象。一大型连锁药房的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因为连锁药店的药品都由公司统一配送,目前还没有接到公司关于药品价格调整的通知,处方药价格也很稳定。

4月1日,中国生物制药主席董事局谢炳在公司2018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第二批“4+7带量采购”模式的产品,预计将在今年夏天公布,并在今年年底执行。据米内网预测,带量采购如果要扩大试点区域,可能会新增8个城市,如果要增加品种,则有42个药品入围可能性较高。

*批“4+7带量采购”的冲击仍未过去,新的一轮更大范围、更多品种的带量采购已风声渐进。加大药品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药研发上市成为药企应对带量采购的*出路。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4月11日,A股生物医药行业总计有11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8年年报。其中48家药企研发投入超亿元,其中恒瑞医药位居榜首为26.7亿元;复星医药为25亿元;上海医药和科伦药业的研发投入超10亿元。从增长幅度来看,上述110家企业中,有96家公司增加研发投入。

中国生物制药年报显示,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20.9亿元,较2017年增加近5亿元。在研产品共有497项。2018全年公司有18个新产品获批上市,公司计划未来5年推出超过20种1.1类新药和10种生物药,每年10-15个新产品上市。

另一家医药行业龙头企业石药集团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公司研发费用共计15.8亿,同比上升70.6%。除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公司陆续从天境生物、英创科技、永顺科技、上海药研所等引入肿瘤小分子或抗体药物,以及糖尿病药物。管理层表示会继续收购临床后期的新药分子,以丰富研发管线。

石药集团也曾在*批带量采购名单公布之初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一个公司研发能力将成为公司存活的关键。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