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信条》没能成为救市之作

虽然出品方华纳兄弟表示,会延长《信条》在院线持续上映的时间,但是考虑到欧美疫情持续,很难保证影片在延长上映期内能在市场上掀起什么水花。
2020-09-09 08:12 · 微信公众号:数娱梦工厂  郑伊珊   
   

豆瓣7.8分,烂番茄新鲜度79%,IMDb评分7.9。

这便是诺兰全新巨作《信条》上映后得到的反馈。这样的口碑放在其他电影上可能还算不错,但对诺兰来说,却算得上“不及格”。

作为被业界寄予厚望的影院救市大片,《信条》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不如预期。

在中国市场,《信条》9月4日首映排片占比大幅超过《八佰》,然而周末三天连续被《八佰》反超。截至9月8日中午,《信条》累计综合票房也只有2.35亿。

相比《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豆瓣上9.3的神作高分,这一次《信条》的评价几乎垫底,仅仅高于诺兰十几年前的《失眠症》。

在北美市场,尽管有影迷不惜开车四小时到外地看《信条》的“佳话”,影片首周票房也不过2000万美元。在欧洲,票房也不及预期。

尽管有上座率被限制在30%、纽约洛杉矶两大重镇影院无法开门等客观原因,影院观众打出的B级评分,依然说明了影片留给观众的不佳观感。

对于投资超过两亿美元的《信条》来说,目前回本依然还是个问题。截至9月8日,影片全球票房刚过1.5亿美元,未来几周的票房征程面临不小的压力。

问题出在哪?

粉丝吹到爆的复杂逻辑

突破了大众对“烧脑”的接受度

诺兰导演的作品向来以“烧脑”和有想象力为特点,前有带观众走进梦境的《盗梦空间》,后有展示五维空间的《星际穿越》。这两部电影都在故事中自然而然的让观众接受了诺兰构建的前卫世界。

《信条》讲述的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复杂:一名曾经为美国中情局工作的*特工,在经过考验之后,任务是阻止来自未来世界的人毁灭当代的人类。事实上,影片前半段就是正常的谍战片。

但在故事中段,观影的门槛骤然提升。主角突然进入了逆行世界,与正向世界的人相背而行,就连对打的动作场面都是截然相反。

诺兰通过非线性叙事不仅将故事融入了时间逆转的元素,还延伸出了逆熵、时间钳形运动等硬核概念。

为了让观众理解,电影的前半段,诺兰都在利用角色之间解释性的对话来引导观众跟上剧情,但到了第三幕的大场面,诺兰已经顾不上观众看不看得懂了,每一秒镜头都在释放大量信息。

用剧中角色的话来说就是:不要试图理解它,去感受它。

这样做的后果是,普通观众到了后半段已经云里雾里。

相比《盗梦空间》中通过女造梦师不断的提问来引导观众,《信条》给出的信息要素更多只限于直白的“提到了”。而过多的信息和概念也没能在一部电影的容量中得到消化。

就像知名影评网站RogerEbert对《信条》的评价:一味对大多数人无法跟上的情节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影片的气氛和呈现效果。节奏过快的镜头,虽然注意了叙事效率,但也让人一头雾水。

有些影迷就提出:这个故事如果改编成六集的美剧,也许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

对于诺兰的影迷来说,可以尽情享受在电影强大的逻辑之中,进行一场反向思维的狂欢,但是对广大观众来讲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影片对于时空逆转和相关概念的呈现富有极大的想象力,然而代价是角色更加平面和功能化,缺少了角色张力。

《好莱坞报道》的影片一语中的:这是一部冰冷、充满理智的电影,它很容易让人欣赏,充满了大胆和创意,但几乎不可能让人爱上它,因为它缺乏一定的人性。

因为角色的功能化,让《信条》除了大胆的脑洞之外,缺少了一些让观众动容的情节,而这也成为了这部电影口碑大受影响的因素之一。

在电影中,诺兰还延续了一贯的配乐风格,大量的电子乐贯穿整部电影,然而并没有成为电影的加分点,让不少观众觉得突兀且不适。

有影院在播放《信条》的时办公室玻璃被震碎,不少影院反映播放该片的时候需要调低音量来保证观众的舒适体验。

在9月4日浙江台州万达影院的首映现场,银幕后方突然起火,在后续调查中得知,很有可能是音箱正负极短路引起的明火。《信条》中大量的重音音效,十分考验影院设备。

如果说诺兰或片方的初衷是让观众二刷甚至三刷来看懂《信条》,那这部影片的失策之处就在于:故事情节虽然足够复杂,但观众已经没有再去探究影片逻辑的欲望

诺兰的粉丝也许会喜欢接受这样的挑战,但是对于构成观影主力的普通观众来说,这样的方式并不会受到青睐,因为电影情节缺少共鸣,没能让观众享受其中。

以在中国票房最高的诺兰电影《星际穿越》为例,尽管剧情同样烧脑,但是故事中的父女关系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情感共鸣。即使对电影的科学依据一知半解,观众也不会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

非线性叙事手法和极其创新的视觉奇观,一直是诺兰电影的特点,但是观影门槛的一再提高,对于观众带来了极大考验。拍到第十一部长片的诺兰,可能已经摸到了普通观众对“烧脑”的接受度上限

《信条》遗产:

没突破诺兰在华基本盘,回本更艰难

单就中国市场来说,《信条》最终不仅没能突破诺兰的基本盘,甚至还有倒退的趋势。《信条》首周票房2亿低于预期,最终票房已经从原先的6-7亿下调至4亿出头。

其实国内市场环境对《信条》是利好的。

《八佰》虽然分走了其部分观众,但是也重新唤起了大众对电影市场的热情;没有其他同类题材大片与之竞技,为《信条》提供了充足的排片空间;而晚一周上映的《花木兰》,还没有上映就遭遇了大面积差评,已经失去了一部分竞争力。

然而《信条》大打“极度烧脑”的营销策略,不仅没能转化成更多票房,反而成为了阻碍。从灯塔的用户画像来看,《信条》观众男女比例为4:1,损失了大部分的女性观众,诺兰在三四线城市的支持度也没有好转迹象

“烧脑论”虽然增加了影片的话题度,但同时也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

也许是《信条》的宣传团队已经预感到会出现因“烧脑”而劝退观众的现象,所以有意识与一些电影垂直媒体、影评人、B站up主合作,试图通过短视频内容将影片中的烧脑概念、情节、甚至最终答案都提前“剧透”给观众了,但是《信条》最终还是没能收获下沉市场用户。

在中国市场超水平发挥的可能性消失后,《信条》的保本之路将会更加艰难。

《福布斯》曾撰文探讨了《信条》的票房预期,认为该电影很难在北美取得超过《敦刻尔克》1.89亿美元的票房。从北美首周仅2000万美元出头的票房表现来看,这样的预测越来越接近现实。

根据《娱乐周刊》的报道,《信条》的预算高达2.25亿美元,全球范围内至少要赚取4亿美元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考虑到影片额外的宣发成本,影片真正回本的票房数字还会更高。

虽然出品方华纳兄弟表示,会延长《信条》在院线持续上映的时间,但是考虑到欧美疫情持续,很难保证影片在延长上映期内能在市场上掀起什么水花。

作为在疫情时期*个敢于回归影院的好莱坞*商业巨制,《信条》的确体现了片方和诺兰的勇气和对影院行业的支持,但影片口碑和票房双双不及预期的现实,将更大的压力转移给了《神奇女侠1984》《黑寡妇》《007无暇赴死》等接下来几部大片。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数娱梦工厂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